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不是迷信!今日重阳节,提醒大家:1要吃、2不送、3不争、4不去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29日 02:43 1 admin

重阳怎么来的?不是一句“登高赏菊”就能说完的事。

不是迷信!今日重阳节,提醒大家:1要吃、2不送、3不争、4不去

九月初九,两个“九”叠在一起。古人把奇数叫“阳”,以九为阳极。阳气走到顶点,要疏,要引,要用礼来安放。于是有了“重九”。不靠神怪,靠的是历法、礼法与人心。自先秦,《易》里阳爻用“九”记,阴爻用“六”记,这不是巧合,它决定了这一天的气质:阳盛须制,盛极当稳。怎么稳?登高、饮菊、佩萸、宴老。把旺盛之气导出,把家国秩序安住。

书上早有记载。《荆楚岁时记》写得明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走出门,到高处,到旷野,饮、食、歌。不是放纵,是“收”的另一面。春天发,秋天藏。收成已经入仓,人心要放松一点,但手里的礼数不能放掉——这才是节日的根。

重阳还有一层意思,所有人都知道,却常常说得太空:祈寿、敬老。九与久同音,久即长久。可长久不是嘴上说说。要有动作。要有礼。古时州县会设敬老宴,乡里会为耋翁加席。到了近世,九月初九定“敬老节”,把“孝”的情感落在具体日子上。不是口号。是饭桌,是杯盏,是座次,是把老人请到中央去的那一刻。

再说登高。为什么偏要“上去”?民间有句:九月九日清气升,浊气沉。秋风把天地洗得透亮,云脚高,视野远。人往高处走,一是顺应节候,二是象征攀升。古礼里,秋季有“告成”“尝新”,登高望远既是谢天,也是检点。站得高一点,心里才清楚这一年的来与去。道家喜欢讲“清轻之气”,把这天看成最好通达天界的时刻。信也好,不信也好,这一登,总得有个向上的心气。

再说茱萸。重阳的第二个图腾。唐人喜欢把茱萸装囊,佩在臂上、别在鬓边,门楣上也插一枝。为啥?茱萸香烈,能驱秽,能醒神。这里有个容易混的点:吴茱萸辛热偏烈,多入药外用或小量内服;山茱萸酸温,入肝肾,为补药之材。民俗佩戴,多用香料混合,装成香囊,不是抓一把药渣往身上挂。更不是“挂了就百邪不侵”。它传的是寓意,是气味,是一代代人的安心法子。

再说菊。秋花之王,偏要在风露重的时候开。古人爱它的“晚”,也爱它的“介”。菊与寿相连,酒里泡菊,杯中见黄。唐宋宫廷会赐菊酒、赐萸囊,文人写菊、画菊,把“耐霜”“长寿”写进文化里。放眼东亚,日本把重阳列为“五节句”之一,叫“菊之节”,用菊祓秽、延寿。这条文化线,一路清清楚楚地传下来。我们今天赏菊,喝的不是“神力”,是历史与审美。

不是迷信!今日重阳节,提醒大家:1要吃、2不送、3不争、4不去

说完根,说当下。今日重阳节,我想把话掰开,说给每个家里人听——1要吃、2不送、3不争、4不去。不是讲玄。是把可做与不宜做,说清楚。

一、要吃:把“高”吃到肚子里——重阳糕、菊花酒、尝新三件事

重阳糕,别小看。名字里自带“高”。古人讲“登高”,民间就把“高”落到食物上。做法不拘:或糯或粳,或蒸或烤。层层叠,花样摆,桂花、红枣、核桃、芝麻、豆沙,点缀其间。南方偏软糯,北方爱松软。江浙叫“花糕”,粤地有“重阳糍”,西北会蒸“花馍”。不求一个样,求一个意——步步高升,老人添寿,孩子长个,家业往上走。

菊花酒也该备一盏。不是贪杯。是借花入酒,借香入心。古法多用黄菊,花瓣晒干,配以米酒或曲酒浸泡。饮不需多,浅尝即可。要紧的,是那一口“清气”。家里有老人,不宜酒者,可以做菊花茶、菊花羹,也合时令。

“尝新”也别忘。重阳在秋收尾声,谷登场、果入篓。这时候择新米、拣新果,给祖先上一供,给老人上一口。不是形式,是真让“收成”先过一过“礼”的门槛。吃到嘴里,心里才落地:这一年的劳碌,没有白忙。

要吃,吃的不是“神奇功效”,吃的是象征,是祝愿,是一家人的秩序感。

二、不送:菊花不轻易往人手里递——礼俗有边界,心意别跑偏

赏菊可以。送菊,得谨慎。在华语文化里,菊常与祭祀、追思相连,白菊尤甚。你觉得高洁,他可能觉得不吉。节下送花,本意是好,可落在人心上,容易拧巴。换个方式,既稳妥也体面。

送什么更合时?送糕,送茶,送时令的果干坚果,送一方香囊,送一只保暖的披肩,送一本老照片翻新的册子。都好。礼要合地气。各地风俗不一样,江南不少地方重阳也有“菊供”的雅趣,有时也会相赠黄菊。若确要送,先问一声当地习惯,或挑不具丧葬联想的品类与颜色,再配上写清寓意的短笺,把“祝寿、清气、长久”的心意说透。

送礼这事,最怕“自以为懂”。不送菊,不是迷信。是尊重语境,是避免误解,是对彼此情感的体贴。

三、不争:这一天,把嗓门放低,把椅子往老人那边挪一寸

重阳被叫“祈寿节”“敬老节”不是白叫的。九与久,落在老人身上,才算成全。家里总有磕磕碰碰。这一日,先把火气按住。茶凉了再热,话梗了先停。该争的理念,不缺这一时。该给的体面,不能少这一席。

把日常的难,讲在饭后,把老人的话听完再说自己的理。请他坐中位,请她动筷子先。饭桌上,子女少争功,孙辈多敬语。很多人说,现代生活忙,哪有老礼那么讲究。可礼不是旧。礼是把爱与尊重,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老人要的不是山盟海誓,是眼前有人、耳边有声、手上有握。

不是迷信!今日重阳节,提醒大家:1要吃、2不送、3不争、4不去

有时也会有不易。老人的观念跟不上,话里“刺儿”多,晚辈的委屈也是真委屈。就这一天,先别“硬杠”。把矛盾收一收,把善意铺一铺。你忍住的那一句,可能就是他/她心里一整年的宽慰。不争,不是退,是护。护这一天的意义,也护你们彼此的情分。

四、不去:登高可以,别往荒山里钻——安全先于风景,节气先于“壮举”

重阳登高,是老习俗。可登高,不等于冒险。偏僻山岭,没路标,没信号,山体湿滑,落叶覆盖,暗沟多。秋季气温起伏,午后易起风,日落快,能见度下降。野生动物出没的区域,也在这个季节活跃。一次“说走就走”的私探,可能把节日变成糟心事。

选熟路,选有救援点、有管理员的公园景区。早出早回,量力而行。穿防滑鞋,带保暖层,带头灯与哨子,手机外再备一张纸质地图。同行最好三人以上,留一人在平地做联络。天色不稳,不勉强。看到未开放路段的拉线与警示牌,不跨。看到山边祭祀遗留的火星,不碰。别在林缘用明火,别在山脊逞能拍“险照”。不去,去的是危险地;要去,去的是安全坡。

说回民俗的脉络,再补几句,帮你把这一天过得更“像话”。

其一,重阳之“礼”,是“秋收秩序”的一部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重阳,仓满屋实,乡里按次序致祭,家中按长幼叙尊卑。你看见的是宴与游,背后是乡规民约,是“分”的秩序。现代城市也能做:先问父母要不要出去走走,先把医疗卡、常用药装好,再去安排餐桌座次。把“礼”还原成“安排”,一点不虚。

其二,重阳的“登高”,还有“检点与自省”的意思。 古人在台榭上望田畴,今天你可以站在山道的回头处,问自己三句:今年我做成了什么?做差了什么?接下来要割舍什么?不必写高大上清单,就在心里划三笔。登高下山,答案就落下去了。

其三,茱萸与香囊,宜取其“清”,忌信其“神”。 香囊是生活之美,非神兵利器。家里有婴幼儿、孕妇、慢性病患者,远离浓烈精油,选温和草本,放在不直接接触皮肤的地方。老房木器多,别把强辛香料贴木,以免渗色、招虫。把这些细节做好,比“辟邪”二字有用得多。

其四,菊花的文化语义,并非处处相同。 在汉地,它常与哀思并列,在日本,它指皇室与长寿。跨文化交流很频繁,朋友圈里晒“重阳菊礼盒”的也不少。别跟风。先稳住本地语境,再谈雅趣。我们要的是“懂得”,不是“跟着漂亮图走”。

其五,重阳也是“晒与藏”的节点。 徽州多“晒秋”,挂在晒匾上的,是一年日光的味道。家里不必大张旗鼓,也可做小“藏”:收纳夏装,翻检冬被,晒一晒书画木器,防虫防潮。把居家的“藏”做利落,就是给来年的“发”腾地方。节气在身边,不在古书上。

其六,重阳与饮食,还连着“蟹”与“桂”。 九月江河蟹黄起,菊花桂子香新。蟹要蒸熟透,老人忌多食,寒凉之物,需配姜醋与温粥。桂花酿、桂花藕,清香合时。别迷信“补”字,也别拒绝“鲜”字。平衡,就是礼。

不是迷信!今日重阳节,提醒大家:1要吃、2不送、3不争、4不去

其七,别忘了“望乡”。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人人会背。思念是重阳的底色。无法回乡的,打一通电话也好,写一段语音也好。让“少一人”的遗憾,变成“多一声”的安慰。人间节气,再厚重,也要落到“人和人”的联系上。

把这些串起来,再看“1要吃、2不送、3不争、4不去”,就不空了。

要吃,吃的是时令与象征,把“高”“寿”“清”吃到一家人的心气里。 不送,不把菊花往误解里推,把心意换成更稳妥的礼。 不争,把敬老做实,哪怕只是一顿饭的耐心与次序。 不去,把脚步放在熟路上,把安全放在风景前。

这一天,登也好,不登也好,最难得的是心里那一点“向上”。不是迷信。是把传统当作工具,把情感当作凭证,把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像样。

今日重阳,你们那边风多不多?菊开得旺不旺?把你们家的过法说一说。也祝屋里老人,平安、清健、久久。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