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的头条荣誉#作为西安人,我对周边省份总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次出差到宁夏吴忠,虽然只是短暂停留,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实话实说,这座位于黄河...
2025-10-17 0
2025年诺贝尔奖刚全公布完,全世界都在说这些科学家多厉害、故事多励志。
但有个事儿可能好多家长没在意,咱能不能借着这个机会,跟孩子好好聊次天?
不是聊“这个奖有多牛”“奖金有多少”,是聊怎么守住心里那股想探索、想搞明白的好奇心。
其实,现在孩子身边诱惑太多,刷个视频、玩个游戏都能马上开心,想让他们沉下心研究点东西太难了。
这篇文章就想借着诺奖得主的故事,说说咋帮孩子把“想探索”的劲儿留住。
要是你跟孩子说“诺奖得主知道自己获奖时,会啥反应”,大概率孩子会说“肯定高兴得跳起来”。
但真实情况还真不是这样,玛丽・布伦科接到诺奖委员会电话时,正坐在餐桌旁,第一反应居然是“这怕不是瑞典来的垃圾电话”,差点就挂了。
后来她跟记者说“还没完全反应过来,跟做梦似的”,没提一句奖牌,反而一个劲儿说“团队合作太重要,做科学的乐趣才真让人开心”。
还有佛瑞德・拉姆斯德尔,消息来的时候他正在野外徒步,手机没信号。
他老婆接到通知喊出声,他还以为“遇到熊了”,直到回到有信号的地方,才知道自己拿了奖。
本来想,这么大的奖,谁不得激动好几天?但后来发现,这些大师的平静不是装的,是真没把“获奖”当最重要的事。
这背后跟大脑里的多巴胺有关,可能有人觉得多巴胺就是“快乐分子”,其实不是,它更像大脑里的“价值标签机”,给每件事贴个“重要程度”的标签。
大脑里有个“奖赏回路”,吃好吃的、拿奖的时候,这个回路会启动,释放多巴胺让你开心。
但诺奖得主的回路不一样,他们给“每天研究里的小发现”“研究能帮到别人”贴的标签特别高,反而给“拿奖、得钱”这些外部荣誉贴的标签低。
就像1965年拿诺奖的费曼说的,“我早就拿到最好的奖励了,发现新东西的快乐,看着别人用我研究的东西。诺奖这荣誉,反而像个负担。”
如此看来,这些大师不是“不爱荣誉”,是他们心里的“价值排序”不一样。
咱跟孩子聊这个,不是让他们学“得奖要装淡定”,是让他们知道“做一件事的乐趣,可能比最后拿的奖更重要”。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爱问“为什么”,但为啥有的孩子长大还能沉下心研究,有的就只爱刷短视频?关键是他们的“好奇心”走了不同的路。
有一种叫“消遣性好奇心”,就是想找新鲜刺激,不用动脑子太深。
比如刷短视频,一个接一个看,看完啥也记不住,就图当时开心;还有看到奇怪的新闻,点进去看一眼,看完就算了。
另一种叫“认知性好奇心”,是想把一件事搞透,愿意花时间、花力气。
比如孩子问“为什么月亮有时候圆有时候弯”,不是只满足于“网上说的是地球挡住了”,还想自己画个图模拟,甚至晚上天天观察记下来。
其实,现在的环境对“认知性好奇心”不太友好。
斯坦福大学去年做过个调研,每天玩手机超3小时的青少年,愿意沉下心研究点东西的劲儿,比每天玩1小时以内的差了不少。
因为刷手机太容易获得快乐了,大脑慢慢就习惯了“不用费劲就能开心”,再让它去琢磨“需要花时间的问题”,就没耐心了。
还有个更关键的点,大脑会悄悄算“账”。
做一件事之前,大脑会无意识想“这事儿值不值?要花多少时间精力?
诺奖得主的大脑,给“搞研究、弄明白问题”算的“价值”特别高,就算花好几年也觉得值;但对“拿多少钱、得多少名”算的“价值”低。
咱普通人正好相反,比如看到“研究一个问题要半年”,大脑就会想“太费时间了,不如先刷会儿手机”;看到“考高分能拿奖金”,就觉得“这个值”。
2023年拿诺奖的奥马尔・亚吉,当年博士毕业时就面临过这样的选择。
一边是企业给的六位数年薪,还能帮家人移民;另一边是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薪水只有企业的三分之一,但能让他研究自己想搞的化学材料。
他最后选了大学,后来他研发的材料解决了好多地方的喝水问题。
他说,“我不是不爱钱,是我更想做‘不知道结果,但能创造新价值’的事。”
咱跟孩子聊这个,不是让他们“拒绝钱”,是让他们知道“除了能马上看到的好处,还有些事虽然费劲,但做起来更有劲儿”。
比如孩子想“研究蚂蚁搬家”,别跟他说“这有啥用,不如去写作业”,可以跟他一起观察,让他知道“琢磨一件事的过程,本身就很有意思”。
时代有挑战,咱该咋帮孩子守住“认知性好奇心”?
现在想让孩子保持“认知性好奇心”,确实不容易。
一边是应试教育,好多时候把“探索”变成了“刷题”,孩子学东西就为了考高分,慢慢就忘了“为啥要学”;另一边是手机,随时能给“即时快乐”,大脑一依赖,就不想费劲琢磨问题了。
那咱家长能做些啥?其实不用搞多复杂,日常小事里就能帮孩子。
首先,孩子问“没用的问题”时,别当“答案机”。
比如孩子问“为什么树叶上的水珠是圆的”,别直接说“因为表面张力”,也别催“问这干啥,赶紧写作业”。
可以说“哎这问题问得好!咱一起琢磨琢磨,你先猜猜为啥?是因为树叶不平吗?还是水自己想变圆?”
然后陪他一起查资料,甚至拿个杯子倒水试试。
这样孩子能知道“探索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其次,家里多搞点“有意思的事”,别总盯着“学习”。
比如周末别总让孩子“补课”,可以搞个“家庭探索日”。
让孩子选个他想研究的主题,比如“家里的植物为啥有的朝着窗户长”,然后一起找工具,放大镜、尺子、笔记本,每天观察记录,最后一起总结。
还可以放弃乐高的图纸,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搭,不管搭成啥样,都问他“你这搭的是啥?为啥这么搭?”让他觉得“创造比‘按规矩来’更有趣”。
最后,刻意给孩子留“无聊时间”。
现在好多家长怕孩子“没事干”,一有空就给孩子塞手机、报兴趣班。
其实“无聊”是好事,孩子没事干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己找“想琢磨的事”。
比如孩子坐在沙发上发呆,别马上说“给你手机玩会儿”,可以等他自己开口,说不定他会说“妈妈,咱一起折个纸船吧”,或者“我想看看冰箱里的鸡蛋能不能立起来”。
这些“自发的想法”,正是认知性好奇心的开始。
跟孩子聊诺奖,真不是盼着他们以后拿奖当科学家,是想让他们知道“真正能让人坚持下去的,是对一件事本身的热爱和好奇”。
现在的时代,太多东西在抢孩子的注意力,刷视频、考高分、拿奖金,这些“即时的好处”太容易让人着迷。
但咱家长能做的,就是帮孩子守住心里那股“想搞明白、想探索”的劲儿。
这份“认知性好奇心”,不是能马上看到好处的“技能”,却是孩子长大后面临选择时,能帮他们“选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的底气。
这大概就是诺奖故事里,最该教给孩子的东西,不是“如何拿奖”,是“如何找到一件能让自己投入全部热情的事”。
相关文章
#分享我的头条荣誉#作为西安人,我对周边省份总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次出差到宁夏吴忠,虽然只是短暂停留,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实话实说,这座位于黄河...
2025-10-17 0
前言林心如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近日她更是又再次登上热搜。10月15日,林心如的一条官宣动态在网络上引起了爆炸,她正式宣布以观察室嘉宾的身份来...
2025-10-17 0
众所周知,从今年的1月1号开始,我国正式启动了延迟退休。而随着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稳步推进,关于提前退休的话题也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事实也的确...
2025-10-17 0
最近,美国和委内瑞拉之间又出大事了!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社交网络“真相社交”宣布,美军在委内瑞拉海岸附近的国际水域,又炸沉了一艘所谓的“贩毒船”,还说船...
2025-10-17 0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算力与电力实则为同一回事,因为算力归根结底需依靠电力来驱动。当前中国电力与美国电力相比,优势明显,中国可稳操胜券。例如,...
2025-10-17 2
中国稀土不松口,美国财长急眼了。当地时间10月13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电视采访时,罕见地放出狠话:如果中国继续限制稀土出口,美国就可能采取反制...
2025-10-17 1
2025年诺贝尔奖刚全公布完,全世界都在说这些科学家多厉害、故事多励志。但有个事儿可能好多家长没在意,咱能不能借着这个机会,跟孩子好好聊次天?不是聊“...
2025-10-17 2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编辑:汝玉自全红婵家的新房开工以来,不少...
2025-10-16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