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从诺奖看教育,认知性好奇,才是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7日 00:01 2 cc

2025年诺贝尔奖刚全公布完,全世界都在说这些科学家多厉害、故事多励志。

但有个事儿可能好多家长没在意,咱能不能借着这个机会,跟孩子好好聊次天?

不是聊“这个奖有多牛”“奖金有多少”,是聊怎么守住心里那股想探索、想搞明白的好奇心。

其实,现在孩子身边诱惑太多,刷个视频、玩个游戏都能马上开心,想让他们沉下心研究点东西太难了。

这篇文章就想借着诺奖得主的故事,说说咋帮孩子把“想探索”的劲儿留住。

从诺奖看教育,认知性好奇,才是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诺奖得主不狂喜?原来大脑在悄悄贴“价值标签”

要是你跟孩子说“诺奖得主知道自己获奖时,会啥反应”,大概率孩子会说“肯定高兴得跳起来”。

但真实情况还真不是这样,玛丽・布伦科接到诺奖委员会电话时,正坐在餐桌旁,第一反应居然是“这怕不是瑞典来的垃圾电话”,差点就挂了。

后来她跟记者说“还没完全反应过来,跟做梦似的”,没提一句奖牌,反而一个劲儿说“团队合作太重要,做科学的乐趣才真让人开心”。

还有佛瑞德・拉姆斯德尔,消息来的时候他正在野外徒步,手机没信号。

他老婆接到通知喊出声,他还以为“遇到熊了”,直到回到有信号的地方,才知道自己拿了奖。

从诺奖看教育,认知性好奇,才是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本来想,这么大的奖,谁不得激动好几天?但后来发现,这些大师的平静不是装的,是真没把“获奖”当最重要的事。

这背后跟大脑里的多巴胺有关,可能有人觉得多巴胺就是“快乐分子”,其实不是,它更像大脑里的“价值标签机”,给每件事贴个“重要程度”的标签。

大脑里有个“奖赏回路”,吃好吃的、拿奖的时候,这个回路会启动,释放多巴胺让你开心。

但诺奖得主的回路不一样,他们给“每天研究里的小发现”“研究能帮到别人”贴的标签特别高,反而给“拿奖、得钱”这些外部荣誉贴的标签低。

就像1965年拿诺奖的费曼说的,“我早就拿到最好的奖励了,发现新东西的快乐,看着别人用我研究的东西。诺奖这荣誉,反而像个负担。”

从诺奖看教育,认知性好奇,才是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如此看来,这些大师不是“不爱荣誉”,是他们心里的“价值排序”不一样。

咱跟孩子聊这个,不是让他们学“得奖要装淡定”,是让他们知道“做一件事的乐趣,可能比最后拿的奖更重要”。

想让孩子爱探索?先搞懂两种“好奇心”的区别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爱问“为什么”,但为啥有的孩子长大还能沉下心研究,有的就只爱刷短视频?关键是他们的“好奇心”走了不同的路。

有一种叫“消遣性好奇心”,就是想找新鲜刺激,不用动脑子太深。

比如刷短视频,一个接一个看,看完啥也记不住,就图当时开心;还有看到奇怪的新闻,点进去看一眼,看完就算了。

另一种叫“认知性好奇心”,是想把一件事搞透,愿意花时间、花力气。

从诺奖看教育,认知性好奇,才是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比如孩子问“为什么月亮有时候圆有时候弯”,不是只满足于“网上说的是地球挡住了”,还想自己画个图模拟,甚至晚上天天观察记下来。

其实,现在的环境对“认知性好奇心”不太友好。

斯坦福大学去年做过个调研,每天玩手机超3小时的青少年,愿意沉下心研究点东西的劲儿,比每天玩1小时以内的差了不少。

因为刷手机太容易获得快乐了,大脑慢慢就习惯了“不用费劲就能开心”,再让它去琢磨“需要花时间的问题”,就没耐心了。

还有个更关键的点,大脑会悄悄算“账”。

做一件事之前,大脑会无意识想“这事儿值不值?要花多少时间精力?

从诺奖看教育,认知性好奇,才是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诺奖得主的大脑,给“搞研究、弄明白问题”算的“价值”特别高,就算花好几年也觉得值;但对“拿多少钱、得多少名”算的“价值”低。

咱普通人正好相反,比如看到“研究一个问题要半年”,大脑就会想“太费时间了,不如先刷会儿手机”;看到“考高分能拿奖金”,就觉得“这个值”。

2023年拿诺奖的奥马尔・亚吉,当年博士毕业时就面临过这样的选择。

一边是企业给的六位数年薪,还能帮家人移民;另一边是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薪水只有企业的三分之一,但能让他研究自己想搞的化学材料。

他最后选了大学,后来他研发的材料解决了好多地方的喝水问题。

从诺奖看教育,认知性好奇,才是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他说,“我不是不爱钱,是我更想做‘不知道结果,但能创造新价值’的事。”

咱跟孩子聊这个,不是让他们“拒绝钱”,是让他们知道“除了能马上看到的好处,还有些事虽然费劲,但做起来更有劲儿”。

比如孩子想“研究蚂蚁搬家”,别跟他说“这有啥用,不如去写作业”,可以跟他一起观察,让他知道“琢磨一件事的过程,本身就很有意思”。

时代有挑战,咱该咋帮孩子守住“认知性好奇心”?

现在想让孩子保持“认知性好奇心”,确实不容易。

一边是应试教育,好多时候把“探索”变成了“刷题”,孩子学东西就为了考高分,慢慢就忘了“为啥要学”;另一边是手机,随时能给“即时快乐”,大脑一依赖,就不想费劲琢磨问题了。

从诺奖看教育,认知性好奇,才是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那咱家长能做些啥?其实不用搞多复杂,日常小事里就能帮孩子。

首先,孩子问“没用的问题”时,别当“答案机”。

比如孩子问“为什么树叶上的水珠是圆的”,别直接说“因为表面张力”,也别催“问这干啥,赶紧写作业”。

可以说“哎这问题问得好!咱一起琢磨琢磨,你先猜猜为啥?是因为树叶不平吗?还是水自己想变圆?”

然后陪他一起查资料,甚至拿个杯子倒水试试。

这样孩子能知道“探索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从诺奖看教育,认知性好奇,才是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其次,家里多搞点“有意思的事”,别总盯着“学习”。

比如周末别总让孩子“补课”,可以搞个“家庭探索日”。

让孩子选个他想研究的主题,比如“家里的植物为啥有的朝着窗户长”,然后一起找工具,放大镜、尺子、笔记本,每天观察记录,最后一起总结。

还可以放弃乐高的图纸,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搭,不管搭成啥样,都问他“你这搭的是啥?为啥这么搭?”让他觉得“创造比‘按规矩来’更有趣”。

最后,刻意给孩子留“无聊时间”。

现在好多家长怕孩子“没事干”,一有空就给孩子塞手机、报兴趣班。

从诺奖看教育,认知性好奇,才是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其实“无聊”是好事,孩子没事干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己找“想琢磨的事”。

比如孩子坐在沙发上发呆,别马上说“给你手机玩会儿”,可以等他自己开口,说不定他会说“妈妈,咱一起折个纸船吧”,或者“我想看看冰箱里的鸡蛋能不能立起来”。

这些“自发的想法”,正是认知性好奇心的开始。

跟孩子聊诺奖,真不是盼着他们以后拿奖当科学家,是想让他们知道“真正能让人坚持下去的,是对一件事本身的热爱和好奇”。

现在的时代,太多东西在抢孩子的注意力,刷视频、考高分、拿奖金,这些“即时的好处”太容易让人着迷。

从诺奖看教育,认知性好奇,才是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但咱家长能做的,就是帮孩子守住心里那股“想搞明白、想探索”的劲儿。

这份“认知性好奇心”,不是能马上看到好处的“技能”,却是孩子长大后面临选择时,能帮他们“选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的底气。

这大概就是诺奖故事里,最该教给孩子的东西,不是“如何拿奖”,是“如何找到一件能让自己投入全部热情的事”。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