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导弹防御系统,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美国那些高大上的计划。但今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不少人看到了美国的笑话。有报道称,在美国五角大楼完成"金穹"导弹防御系统...
2025-10-13 0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当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停火协议暂时平息加沙地带的炮火,国际社会的目光却并没有从这个犹太国家身上移开。
有人将这份协议视为以色列的阶段性胜利,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场代价高昂的 “皮洛士式惨胜”, 看似达成目标,实际上损耗远超所得。
埃及总统塞西称 “世界正在见证历史性时刻”,还断言协议 “为地区人民开启了通向正义与稳定的未来之门”,可现实真的会如他所愿吗?
从1947年联合国通过以色列建国决议到现在,这个国家似乎始终在战火与争议中挣扎,如今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孤立与妖魔化困境。
这场停火究竟是冲突的休止符,还是新一轮生存之战的序幕?答案或许藏在这场战争背后更深层的矛盾与挑战中。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袭击并造成数百名平民遇难,这场血腥事件成为新一轮巴以冲突的导火索。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并不是一场孤立的战争,而是从1947年11月联合国投票通过以色列建国决议以来,持续数十年冲突的最新阶段。
回溯历史就会发现,从建国之初,以色列就不得不面对来自周边邻国的敌意,先后爆发过三场重大战争。
尽管这些战争的起因各不相同,有的源于领土争端,有的涉及资源分配,但核心矛盾却高度一致。
无论直接还是间接,都在质疑以色列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生存合法性。
两年前哈马斯的这次袭击,本质上也延续了这一逻辑,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打击以色列民族国家的完整性,试图从根本上动摇这个犹太国家的存在基础。
不过,和之前的的战争相比,这次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对抗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过去的防卫战中,以色列面对的是清晰的民族国家敌人,最典型的就是1967年六日战争中由埃及领导的阿拉伯国家联盟。
这类对手有着明确的主权边界、统一的指挥体系,战争的胜负可以通过签署投降协议、划定停火线等方式明确界定。
但哈马斯并不是主权国家,它没有固定的领土管辖范围,也不存在能代表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协议的官方机构。
这种对手身份的特殊性,直接导致了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 “胜利” 定义的模糊性,即便以色列成功摧毁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设施、瓦解作战力量,哈马斯的成员仍可能分散到中东其他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重组后再次对以色列构成威胁。
相反的是,就算哈马斯主动撤离加沙地带,也不需要像主权国家那样正式承认战败,甚至可能将撤离包装成 “战略转移”,继续维持其舆论影响力。
这样一来,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最现实的目标,不过是在中短期之内遏制哈马斯的军事行动,阻止对以色列本土安全造成直接威胁,至于彻底 “消灭” 哈马斯或实现长期和平,短期内几乎难以实现。
战争往往会像一面放大镜,将原本潜藏的地缘政治与文化趋势加速凸显。
这次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便清晰地暴露并加剧了以色列在政治与文化层面与西方社会的疏离。
令人意外的是,以色列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迅速失利,与在加沙战场上的军事表现关联不大,更多是源于西方社会内部早已存在的认知偏差与情绪倾向。
几乎从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袭击的那一刻起,西方文化精英群体就率先将敌意对准了以色列。
接着由组织严密的活动人士发起的亲加沙抗议运动,迅速从少数人的行动演变为大规模群众运动,这种民间情绪的发酵又反过来对官方机构形成压力,迫使不少西方政府不得不顺应这种反以共识,在公开表态与政策制定上向批评以色列的立场倾斜。
这种舆论风向的转变,并非偶然形成,过去两年间,在西方青年群体中,反犹太复国主义思想逐渐与对巴勒斯坦的非理性同情绑定,成为一种独特的青年文化符号。
最直观的表现便是,黑白方格头巾不再只是巴勒斯坦文化的象征,更成为西方部分自诩 “进步人士” 的标配服饰,仿佛戴上这条头巾,就能证明自己站在 “道德高地” 上。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支持巴勒斯坦不再是基于对地区局势的理性分析,而是变成了一种 “政治正确” 的标签,一种确认自身 “反西方” 道德身份的方式。
通过批判以色列,来表达对西方现有秩序的不满与质疑,更重要的是,在许多情况下,西方社会的反犹太复国主义已经成为反犹情绪的 “遮羞布”。
尽管这些负面情绪的爆发常被归咎于以色列在加沙战争中的军事行动,但事实上,当前反犹浪潮的根源早在2023年10月7日之前就已经存在。
根据国际犹太组织发布的报告,近年来西方多国的反犹事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街头的言语骚扰到针对犹太教堂的破坏活动,各类歧视行为从未停止。
这次巴以冲突不过是为这些潜藏的反犹主义者提供了一个公开宣泄偏见的 “合理借口”,让他们得以打着 “反对犹太复国主义” 的旗号,堂而皇之地传播反犹思想,甚至实施歧视行为。
这种 “借壳发声” 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对以色列的妖魔化,在部分西方舆论中,以色列不再是一个遭受恐怖袭击的受害国家,反而被描绘成 “侵略者”“人权破坏者”,其国家形象受到严重冲击。
公开的反犹太复国主义浪潮,又进一步将以色列推向了外交孤立的深渊。
为了迎合国内的反以情绪,同时也为了证明自己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众多西方政府纷纷采取行动疏远以色列。
从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批评以色列的决议,到出台针对以色列部分实体的制裁措施,再到个别国家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主权地位,一系列政策的调整让以色列在国际舞台上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初,与以色列保持 “亲密盟友” 关系的西方国家数量和2020年相比减少了三分之一,而公开批评以色列政策的西方国家数量则增加了近一倍。
可以说,如今的以色列在外交层面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孤立的时期,但需要明确的是,西方活动人士及其背后文化、政治精英对以色列的敌意,并不是单纯针对在加沙战争中的具体军事行为。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在部分西方反主流思潮中,以色列被视为 “西方腐朽制度的集中体现”。
它是西方在中东推行价值观的 “代理人”,也是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矛盾的 “焦点”,所以,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在这些人眼中,就成了与西方文明彻底割裂的象征。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伦敦、巴黎、柏林等西欧首都的街头,会出现大量反对以色列的抗议活动,甚至有不少参与者对中东地区的历史、宗教、地缘政治一无所知,却仍能凭借一腔 “反西方” 的热情,加入到批判以色列的行列中。
回顾过去两年的局势变化,以色列其实一直处于两条战线的作战状态:一条是在加沙地带与哈马斯的军事对抗,另一条则是在欧美社会与盛行的 “反西方自厌情绪” 的文化博弈。
所谓 “反西方自厌情绪”,指的是部分西方群体对自身文明、历史、制度产生的否定与批判心理,他们认为西方文明带来的是压迫与冲突,而非进步与繁荣。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巴勒斯坦被塑造成了 “西方压迫的受害者”,代表着与西方文明截然对立的 “道德形象”。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深层的文化自厌情绪极易引发非理性的狂热,当人们对自身所属的文明失去认同,就容易通过追捧 “对立面” 来寻找价值寄托,哪怕这种追捧缺乏事实依据。
这也正是为何许多对中东局势毫无了解的西方年轻人,会轻易陷入反以的歇斯底里中,他们反对的或许不是以色列本身,而是自己心中那个 “腐朽的西方符号”。
如今,即便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停火协议得以维持,甚至未来能达成更长期的和平协议,那种反西方、反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也不会轻易消失,仍将持续困扰西方世界,同时对以色列的生存构成严峻威胁。
从影响力来看,这种文化层面的敌意甚至不亚于哈马斯等伊斯兰组织的军事威胁,军事威胁可以通过加强国防、开展军事行动来应对,而文化层面的孤立与妖魔化,会逐渐侵蚀以色列的国际话语权,削弱,与西方盟友的关系,甚至影响国内犹太群体的身份认同。
当加沙地带的军事冲突暂时告一段落,以色列面临的挑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复杂。
它必须在文化与外交战线上,与那些持反西方立场的诋毁者展开一场漫长的 “生存之战”,这场战争没有硝烟,却关乎国家的长远未来。
对于以色列而言,如今已经没有其它选择,必须做好双线作战的长期准备。
中东地区的军事战场需要它保持强大的国防力量,以应对哈马斯等武装组织可能的反扑;而西方社会的文化战场,则需要它更积极地传递真实的国家形象,打破被妖魔化的舆论困局。
通过加强与西方民间社会的交流,让更多人了解以色列面临的安全威胁,理解在战争中的无奈与底线。
通过与西方理性力量合作,共同抵制反犹主义与极端反西方思潮的蔓延。
毕竟,一个国家的生存,不仅需要军事上的硬实力,更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需要在文化与外交层面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这场为生存而战的旅程,对以色列来说,才刚刚开始。
相关文章
提到导弹防御系统,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美国那些高大上的计划。但今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不少人看到了美国的笑话。有报道称,在美国五角大楼完成"金穹"导弹防御系统...
2025-10-13 0
直播吧10月12日讯 在NBA中国赛期间,姚明表示要与球员工会执行董事伊戈达拉聊聊自己的养老金问题。1980年9月出生的姚明刚满45岁,且在NBA效力...
2025-10-13 0
日本导演黑泽清曾一举拿下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导演奖,之后在国内外赢得了极高声誉。这次,他耗时一个月时间在海外拍摄的新作《旅途...
2025-10-13 1
文 | 锐观经纬编辑 | 锐观经纬当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停火协议暂时平息加沙地带的炮火,国际社会的目光却并没有从这个犹太国家身上移开。有人将这份协议视为以...
2025-10-13 1
近日在北京,女子在家里正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或玩手机,突然门被打开了。女子躺在沙发上,此时门未开这时房门突然被打开了只听见在外门传来一句话:“有人吗...
2025-10-13 1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西贝北京石景山万达店更换了门头,餐厅Logo从之前的红白配色改成了白绿配色,“莜面村”改成了“我从草原来”。对此,西贝创始人、董事...
2025-10-13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