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23时40分许,在车辆非运营期间,绍兴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存车线保洁单位4名保洁人员穿越轨道时,被一辆返场检修的电客车碰撞,经紧急送...
2025-09-26 0
十年前,知名的军事评论员断言:中国即便全力发展,20年也难追上美国。
这番话曾让无数国人感到憋屈。
然而,一场震撼世界的九三阅兵,用实实在在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将所有质疑者的脸打得啪啪作响!
曾经的“不可能”,如今已成为让世界惊叹的现实,彻底改写了全球军事格局。
大约在十年前,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军事评论员抛出了一个观点,像一块石头投进了平静的湖面。
他断言,即便中国铆足了劲发展,其军事力量想在几十年内赶上美国,也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番话在当时激起了千层浪。有人觉得这是清醒的现实主义,指出了我们必须正视的巨大鸿沟。
但更多人听了心里不是滋味,认为这是在给正在奋起直追的国人泼冷水,打击士气。
一些外部媒体甚至嗅到了别样的味道,将这种言论解读为一种精心设计的战略性示弱。
那个时候,类似的论调并不罕见。
无论是关于中国先进隐身战机到底该划归哪一代的专业争论,还是对海军航母弹射系统能否搞成的悲观预测,都与后来发生的事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可以说,那位评论员的一些早期判断,比如某艘舰艇会采用何种动力,或者弹射技术能否跨越障碍,最终都被现实的铁蹄无情碾过。
时间拨回到2015年前后,当时我们所面临的差距,是肉眼可见且令人窒息的。
彼时,美国早已拥有一个由数艘核动力航母组成的庞大舰队,它们如同浮动的海上城市,搭载着数量惊人的舰载机,在全球海洋上任意驰骋,这种全球部署能力,让我们当时仅有的一艘常规动力训练舰望尘莫及。
空中力量的对比更是悬殊。
当他们的第五代隐身战机已经成百上千地服役,形成了成熟的战斗力时,我们自己的同类机型还在紧锣密鼓地试飞,甚至连最关键的心脏部件——发动机,都还在为实现完全自主可控而苦苦挣扎。
这种差距是全方位的。
从天文数字般的军事预算,到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网络,再到经营了几十年、无孔不入的情报信息体系,对方已经是一个成熟到牙齿的巨无霸。
而我们,当时正处在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关键路口,许多核心技术,比如潜艇的降噪水平,依然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就连战略武器库的规模,也存在着令人不安的数量级差异。
一次在南海地区的紧张对峙,更是将这种海上力量的现实对比,以最直观、最冷酷的方式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当时甚至有专家斩钉截铁地预测,中国在某些尖端技术领域,比如高超音速武器,至少还有十几年的路要追。
面对着这座似乎难以逾越的大山,中国没有选择硬碰硬地去进行一场消耗巨大的全面军备竞赛。
那是一条很容易被带入别人节奏,最终可能永远落后的模仿之路。我们选择了一条更为聪明的、非传统的道路。
这个策略的核心,是把有限的宝贵资源,集中到能够形成“撒手锏”的特定能力上。
比如,与其拼航母数量,不如先下大力气提升导弹的生存能力和突防效率,让你庞大的舰队不敢轻易靠近。
这便是一种典型的非对称发展思路。
为此,研发投入在军费中的占比被大幅提高,并且在近些年里,军费始终保持着稳健的增长,为新武器的“下饺子”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与此同时,一场深刻的军事结构改革席卷全军,指挥体系被彻底优化,一批全新的专业化军种,如空天、网信和战略支援部队,应运而生。
为了加速这一进程,我们打破了壁垒,将顶尖的科研机构与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全国多地、多条战线上协同推进武器的研发和生产。
空军的发展思路也摒弃了单一型号依赖,转而构建了一个由多种先进战机功能互补、协同作战的强大组合。
所有这些努力,都指向一个明确的目标:发展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为了有效应对那些习惯于全球分散部署的潜在对手。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在高超音速导弹、无人作战系统等前沿领域,我们不仅追了上来,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领先。
反观某些国家,他们的同类项目却频频陷入成本超支和技术瓶颈的泥潭。
更令人惊叹的是,我们还在常规动力航母上,成功集成了技术极为复杂的电磁弹射系统,这种独特的工程智慧,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工的另一种可能性。
很多国防技术的成本效益比,更是远超那些财大气粗的军事大国。
最近的一场盛大阅兵,像是一次集中的成果汇报,把这十年的努力浓缩在了天安门前那条长长的长安街上。
大量首次公开亮相的先进装备,让所有关注的目光都为之震撼。
其中,那些威风凛凛的战略导弹和成群结队的无人作战系统,更是焦点中的焦点。
最新型号的潜射洲际导弹,在万众瞩目中驶过,它的出现被外界普遍视为中国核力量补齐最后一块短板的关键一步。
其性能参数,已经足以与世界顶尖水平并驾齐驱。
天空之上,双座型隐身战机与新型隐身舰载机编队呼啸而过,地面上,庞大的无人机方队整齐划一,这标志着全新的作战理念已经走向成熟。
陆军装备同样实现了脱胎换骨。
拥有先进防护能力的新型坦克,与无人补给系统协同作战,构成了一个个信息化的攻防兼备作战群。
军事航天、网络空间、信息支援等一批新型军种的集体亮相,则清晰地宣告,中国军队已经完成了全新的军种布局,为未来战争做好了准备。
这一幕,让国际社会普遍感到了震动。
曾经的质疑声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其国防领域成就的普遍承认。
这是一次毫不掩饰的力量展示。
而对于国内的普通民众来说,这种感受则更为直接和纯粹,那就是十年间国防力量飞跃式发展的自豪与认可。
这股力量不止体现在阅兵场上。
在太空,我们独立运营的空间站已经成功接待了多批航天员,完成了大量科学实验,甚至开始为其他国家培训航天员。
在近地轨道,我们庞大的低轨卫星网络正在快速成型,极大地提升了全球数据的处理和重访能力,彻底改变了过去在侦察情报领域的被动格局。
有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在突破性技术专利的数量上,实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增长。
在某些特定技术领域,我们已经从一个追赶者,悄然变成了规则的制定者。
而我们开发的某些特定导弹系统,已经被证实能够有效降低潜在对手在西太平洋海域的生存几率。
回过头再看,为什么那么多过去的预言都失效了?
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是用一种静止的、线性的眼光,去衡量一个正在以加速度奔跑的国家。
那位曾经引发巨大争议的评论员,后来也曾半开玩笑地解释,自己当年的部分言论,或许有“战略忽悠”的成分,但更多的,还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认知。
说到底,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从来都不是能够用历史经验简单推算出来的。
中国人民骨子里的那种吃苦耐劳和团结精神,是任何模型都无法量化的强大内在动力。
正视差距,是追赶差距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而盲目模仿,则可能让你永远跟在别人身后。
今天,那盆十年前泼下的“冷水”,最终并没有浇灭我们的热情,反而像是浇在了一块烧红的铁上,激发出更强大的能量。
它让我们更清醒,也更坚定地走上了属于自己的路。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得通,而且走得很好。
相关文章
2025年9月13日23时40分许,在车辆非运营期间,绍兴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存车线保洁单位4名保洁人员穿越轨道时,被一辆返场检修的电客车碰撞,经紧急送...
2025-09-26 0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随我一同探寻文字的世界~文:水木史记编辑:水木史记——《前言》——中国有14个陆地邻国,只有一个国家拒绝与...
2025-09-26 0
木叔这篇国际评论,来分析中美大豆博弈。9月25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在谈到中美大豆贸易的时候,说了这么一番话。美国应该采取积极行动,取消相关的不合理关税...
2025-09-26 0
十年前,知名的军事评论员断言:中国即便全力发展,20年也难追上美国。这番话曾让无数国人感到憋屈。然而,一场震撼世界的九三阅兵,用实实在在的“中国速度”...
2025-09-26 1
翟欣欣受审时面貌大变,律师称其状态与从前判若两人。翟欣欣,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曾是WePhone开发者苏享茂的前妻。在2017年,...
2025-09-26 1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8月皮卡市场销售4.0万辆,同比持平,环比下降3%,处于近5年的中高位水平。2025年1-8月份皮卡市场销售36.9万辆,...
2025-09-26 2
昨晚刷朋友圈,又被一张“42公里完赛奖牌”闪瞎眼,配文写着“人生就是不停超越”。 我盯着那张浮肿的脚背照片,心里咯噔一下:这到底是跑步,还是跑给别人...
2025-09-26 1
云南旅游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文旅科技与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推动机器人产品在文旅场景的落地应用。...
2025-09-26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