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25日 23:23 1 cc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张秀琳站在展柜前,盯着那只无盖青铜簋,说出一句让全场愣住的话:

“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一声“是一对”,让展厅全静了

展厅里人不多。走进古代青铜器区域的,大多是安静欣赏的参观者。

一件体型略大的青铜器摆在玻璃柜中,灰绿铜斑清晰,边沿饰纹精致,铭文密密麻麻。

展品标签上写着:西周青铜“颂簋”。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旁边标注着出土信息、现藏地点、器物用途。

张秀琳走得很慢。她盯着这只簋看了很久。

眉头皱起,忽然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这没盖的碗,和我家那个盖子一样。”

声音不大,但语气太过笃定。

旁边有人听见,回头看她。她没动,继续盯着展柜看。

过了几秒,她又说:“这就是,那个盖子找了几十年。”

这下不少人围了过来。

有人拍照,有人录像,有人打量她的样子。

工作人员走近,问了句:“你说你家有这器物的盖子?”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她点头,说在家里老柜子里藏着很多年,没人敢动。

盖上刻的花纹、钮上的纹路、边缘卡口的位置都一模一样。

工作人员一边听,一边打开对讲机通报。

展厅氛围明显不同了。有人议论纷纷,有人开始猜测真假。

张秀琳不说别的,只重复了一句:“这真是我们家的那盖子。”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盖子怎么到了她家

张秀琳是丁家后人。丁家祖上在本地做过古董生意,也做过保管文物的买卖。

上世纪流散文物流入各地时,丁家留下不少东西。

她家那只盖子,一直被老人当作老物件收着。

没人确定它值多少钱,也没人弄明白它具体是哪套文物的部分。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小时候,她曾经看着父亲擦拭那个铜盖子。边沿有花纹,中间有钮,翻过来看内壁有几行刻字,但家里没人认得。

那东西有些沉,铜色深暗,不起眼。放在杂物柜里,不常拿出来。

有一年,有人来收古玩,看过那盖子,说不值钱。说单独一个盖,找不到对碗,难成整器。

她记得有人甚至建议熔掉当铜卖。

父亲不同意,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哪能随便出手。

张秀琳年轻时并没太在意。直到自己年纪大了,看博物馆多了,才越看越觉得眼熟。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她回家翻出那盖子,擦干净照了几张照片,上传到网上和展品图片比着看。

越看越像。她怀疑自己眼睛出了问题,又找了几个朋友帮她盯着看。

朋友说,要不你去趟博物馆,当面比一比。

这才有了那天的惊呼。

她没有带盖子,只带了一张照片。工作人员看完没说话,抄了她的联系方式。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几天后,工作人员到她家。她把盖子拿出来放在布上。

专家带了手套,翻着、照着、比着那张展柜照片。

现场没下结论,但有人悄悄点了头。

她说,不管是不是一对,只要能把文物补上,她愿意无偿捐赠。

这一句话,博物馆的人记得很清楚。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颂簋的故事,缺口的前世今生

簋这种器物,在古代属于礼器,装饭食用,也用于祭祀。

颂簋,更不普通,青铜材质,造型庄重,带铭文,还曾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张秀琳看到的那只颂簋,器身完整,盖子多年未现。

博物馆标签上写着“无盖”,这并不稀奇。

很多青铜器出土时本就残缺,有的埋在地下时间太久,有的运输途中折损,有的早在战乱或民间流转中被人为分离。

那只颂簋最早不是从田野考古中挖出来的,而是早年间从丁氏家族流出。

最初的记录里,只写了“簋器一件,无盖”,来源写着“民间征集”。

专家曾推测,这类缺盖的簋,要么盖子毁了,要么落入私人收藏多年。

可惜线索太少,没人能确定到底流落何处。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张秀琳家的盖子,从没被送去检测、登记,也没有进入市场。放在老柜子底层,一放几十年。

她说,老人去世时没交代这盖子的来历,只嘱咐别丢,早晚有用。

这话像玩笑。她年轻时不信。多年后,站在展柜前,她想起这句话,忽然背脊一凉。

那一刻她没多想。后来回家翻出盖子时,才发现盖内刻着几行小字,依稀可辨“颂”、“王”、“令”、“作”、“宝”等字样。

她查了几本图录,又上网搜对照,和展柜中的铭文高度重合。

她不再迟疑,立刻联系了博物馆。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专家们拿到盖子那天,在工作室做了整整一天比对。先是形制。再是材质。然后拿出光谱仪分析铜锡比例,又用显微镜照边缘卡槽。

器身边沿略有不对称,盖子边缘也微微起鼓。两个弧线拼在一起,几乎无缝衔接。

专家还比对了盖内与器身内的铭文风格。字体瘦硬,刀痕深浅一致,排列方式都吻合。

没有哪个仿品能做到这一程度。

最后一项验证,是声音。两件青铜器互扣时,会发出特有共鸣。如果为一套,声音圆润浑厚。若为拼凑,音色发闷。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盖子扣上那一刻,整个实验室安静了几秒。然后,响起一声沉稳如钟的“嗡——”

没人再说话。

张秀琳站在一旁,双手紧握,说了一句:“它找回家了。”

专家轻轻点头。有人提议,这对器物该重新编录,重新入展。还有人提议记录视频,作为一次罕见的“器物合璧”案例。

工作人员告诉她,可以选择捐赠,也可以暂存登记。但她没犹豫。

“这种东西,不该放家里。”她说。

“我愿意捐。”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这句话传出后,博物馆为她准备了捐赠证书,还联系地方媒体采访。

当记者问她是否后悔没拿去拍卖,她摆手笑了笑。

“不是谁都能让簋盖和簋身重逢。我高兴。”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一对成璧之后,更多故事开始

颂簋合体之后,再次成为博物馆展览核心。

展柜更新了文字介绍,原本“无盖”改为“器盖与器身均为西周原制,历经百年分离后重聚”。

特别标注:“盖由张秀琳女士捐赠。”

一块小铭牌放在展柜下方。很多人来参观,都被这行字吸引。

有人专门找到了张秀琳,在馆内门口等她,希望合张影。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她笑着答应,说:“它出名,我不出名。”

媒体报道发出后,网络上传开,有网友翻出旧照片,说曾在某地见过这盖子,也有人留言,提醒各地藏家翻翻家中老柜子,说不定还有“剩下的一半”。

博物馆发言人后来接受采访时提到,张秀琳的行为,引发了一轮藏品登记热潮。

一些原本无主的文物配件,陆续被送来。虽不一定能配对,至少打开了可能。

她家门口那几天挤满了人。

有收藏商,有记者,也有附近居民。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有人上门开价,要买她留下的旧杂物,她都没理,她只关心盖子归位后,展厅的样子。

开馆那天她特地去了。

展柜里那只簋,被摆在中央,盖子稳稳地扣在上面。灯光从上方打下,器物表面泛出微光,像刚出炉的青铜。

她站了好一会儿,转身走出展厅。

路过旁边的陶器馆,她忽然听见一个孩子对母亲说:“妈妈,这碗有盖子。”

她停了一下,没回头。

展馆外阳光很亮。她在门口等了一会儿,有人认出她,想来合照。

女子逛博物馆,指着镇馆之宝惊呼:这没盖的碗,和我家盖子是一对

她笑着说,不拍了,我就来看看它。

然后转身离开。

她走得很慢,像在想什么。旁边有人感叹:“这故事比文物本身还精彩。”

馆里继续迎接下一波游客。玻璃柜中的颂簋,稳稳当当地坐着,不动,也不响。

可每个来的人,都觉得那盖子好像刚刚落上去。

就像,刚刚回家。


参考资料:

《何尊VS颂簋:当“最早中国”在山东遇见老乡》·大众网

《山东农家妇女参观博物馆的惊天一“语”:尘封国宝重现人间》·腾讯新闻·2024年7月4日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