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中国从不追求“战狼”标签,但也绝不接受“跪着的和平”

抖音推荐 2025年11月24日 08:05 1 admin


11月17日,美媒彭博社刊发评论,题为《中国与日本:北京重返“战狼”式修辞是一大误判》。听上去像在劝人“息事宁人”,实则骨子里透着一股熟悉的傲慢:你得按我的节奏说话,否则就是“失态”;你若声音大一点,就是“危险信号”。

文章称,“北京近期对日本的言辞再度展现出‘战狼’风格的强硬姿态,这标志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回归。”——这话听着耳熟,仿佛十几年前说“中国军事不透明”、几年前说“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的翻版。谁不安?是某些人习惯了中国沉默,一见中国开口,就心跳加速、血压升高。须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那句“任何企图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行径,必将遭到坚决反制”,从来不是即兴发挥,而是底线宣言。它不是“模板”,是刻进骨子里的清醒:主权这事,没得商量。

至于说中方“将日本安全政策调整解读为‘复活军国主义’,实属过度反应”——这话轻飘飘的,像在讨论天气。可现实哪有这般轻松?日本《防卫白皮书》白纸黑字写着“中国构成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自卫队悄悄练“对敌基地攻击能力”,连“专守防卫”这最后一块遮羞布都快扯掉了;政客轮番参拜靖国神社,教科书改得成了“任意打分的小姑娘”……这些,是“调整”?是“务实”?中方若视而不见,才叫战略失明。彭博社一边承认日方确有动作,一边又责怪中国“反应过度”,这逻辑,像极了劝受害者别报警,说“人家只是举了把刀,又没真砍”。

中国从不追求“战狼”标签,但也绝不接受“跪着的和平”

前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

更令人莞尔的是,它批评中方“情感勒索式的历史叙事”,说年轻人反感“勿忘南京”——仿佛30万条命,只配留在档案馆里蒙尘。《人民日报》说得好:“中国呼吁日本‘以史为鉴’,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防止悲剧重演。”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每一块铭文,记录的是30万生命,不是宣传工具。历史不是可擦可写的白板;记忆,更不是能按需开关的电灯。当加害者轻描淡写,受害者反倒要“注意语气”?这公平吗?这合理吗?这,符合人类良知的基本刻度吗?

有人总爱拿“软实力”说事,仿佛中国一强硬,就自动掉粉。可软实力不是靠讨好换来的——它生长于真实的力量、坚定的立场与清醒的叙事。你以为弯腰就能换来尊重?中国驻日使馆发“勿忘南京”,不是为了激怒谁,而是为了守住底线:有些事,可以原谅,但绝不能遗忘;有些罪,可以放下,但绝不能洗白。

彭博社建议中方“多提共同开发,少讲固有领土”,还说“推动中日韩学者联合编史”才是“掌握叙事主动权”——这话乍听“建设性”,细想却暗藏陷阱。共同开发?中方提了二十年,是谁一次次在东海单边行动、驱赶中国渔船?联合编史?中方学者早参与过东亚历史对话,可当日本右翼一施压,合作就胎死腹中。善意不是单方面充值的游戏;对话的大门开着,但门槛不能任人践踏。

中国外交的底色是和平发展,但绝不是无原则的退让;中国倡导对话合作,但绝不意味着在核心利益上妥协。 面对无理挑衅与战略围堵,保持沉默不是风度,而是失职;据理力争不是“战狼”,而是担当。中国外交官的每一分强硬,都对应着国家利益被侵蚀的一分风险。 当别人已将枪口对准你,要求你继续微笑,这本身就是一种霸权逻辑。

和平必须以实力为后盾,尊严必须靠斗争来捍卫。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际,若因惧怕“强硬”之名而退守沉默,那才是对民族、对历史的最大误判。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