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抖音推荐 2025年11月24日 06:44 1 cc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发财第一步,点赞加关注[中国赞]今天海哥和大家聊一聊,一个以母系社会为主的村子。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中国的乡村多半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结构,男丁兴旺、香火不断,才算是“传宗接代”的正道。但在广西与贵州交界的深山里,有一个叫做菇寮村的地方,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径。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这里的女人不仅是家庭的主心骨,还是土地的主人、家族的传承者,甚至连婚姻也由她们说了算。更让外人惊奇的是,村里的女性夏天穿着一种叫“两片瑶”的服饰,简单、开放,却饱含文化底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被称作“活着的母系社会化石”的地方,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母系社会的形成与根基

在讲菇寮村的母系社会之前,得先翻翻中国历史这本厚书。

大约在明清时期,一支瑶族的分支——白裤瑶,为了躲避战乱,从长江中下游一路南迁,最后在如今的广西融水与贵州交界的深山定居。

这一带山高路远、地形复杂,瘴气重,几乎与世隔绝。这样的地理条件像是一道天然的围墙,把他们与外面的世界隔开,也悄悄保留了他们原始的社会形态。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在这种闭塞的环境中,生存成了头等大事。男人常年往返于山林之间,狩猎、垦荒、护村,生活节奏极不稳定。

而留守村中的女性,不仅要种地、养孩子,还要管理家庭事务和维系家族关系。久而久之,家庭的核心自然就落到了女性身上。

这里没有“男尊女卑”的道德说教,也没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观念。相反,女儿才是家族延续的根,土地、房子,基本都由她们继承。

要说这是“女权天堂”倒也不尽然,其实是一种适应生存环境的自然分工。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谁能撑起家庭,谁就有话语权。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菇寮村的母系制度不是哪个先知设计出来的社会实验,而是千百年自然选择的结果。女性因为稳定地留在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照顾家庭、传承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会组织的核心。

这种结构,也让他们一路稳稳地活到了今天。和周边汉族村落的“男主内外”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与众不同的社会形态像是一种文化的反弹,在主流社会的大流中逆流而上,活成了自己的样子。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母系社会的运行规则

菇寮村的社会秩序,不靠法律条文,而靠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在运转。

首先是财产继承问题。在传统中国社会,儿子才是“家产的接班人”,但在这里,情况反了过来。房屋、土地、牛羊,基本上都是传给女儿。

儿子成年后,多半会从妻居,也就是“嫁”到女方家中,成为女方家庭的一员。这不是“倒插门”的羞耻,而是一种常态。男方入赘后通常不参与家庭决策,更多是“客居”状态,真正掌权的,还是女方家的女性长辈。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婚姻制度也与主流社会大相径庭。这里的女性择偶自由度极高,恋爱、离婚,主动权基本都在女性手中。婚姻关系不像城市里那样必须“捆死”一辈子,而更像是建立在感情之上的“契约关系”。

如果感情不合,女方随时可以提出分开,社会也不会因此对她指指点点。孩子通常随母姓,归母亲抚养。这样的婚姻形式,虽然看起来“随意”,但在村民眼中,却是一种稳定而灵活的家庭结构。

更有趣的是,在社群的重大仪式中,比如祭祀祖先、庆典典礼,主持者往往是年长的女性。她们不仅是家庭的精神支柱,也是整个社群的“智囊团”。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她们主持仪式、调解纠纷、制定村规,身上集聚着一种集体的权威。这种信任并非来自于性别,而是来自她们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与威望。

这些规则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刻在每个村民的意识里。母系社会并非意味着男性毫无地位,而是在家庭与社会分工中,女性自然成为了更稳定的那一方。

而在这套系统中成长起来的人,对此并不觉得奇怪,反而认为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两片瑶”服饰的深层解读

如果说母系社会是菇寮村的制度骨架,那“两片瑶”服饰就是它最鲜明的文化名片。

乍看之下,这种由两块布片组成的服装,确实容易让外人联想到“暴露”“开放”等标签。但这其实是误解。对本地女性来说,这种服饰既实用又神圣。

它的设计初衷,既有气候的考量,也有宗教的意味。在湿热多雨的山地环境中,通风散热是第一要务。而“两片瑶”的结构恰恰符合这一点:穿着轻便,干活也方便,是真正为劳动服务的衣服。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更深一层的意义藏在服饰的图案与制作工艺中。从种棉麻、染布、刺绣、缝制,全是女性一手包办。

刺绣图案并非随意拼凑,而是传递历史、信仰和族群记忆的“语言”。一块布,往往记录了一段家族故事、一种图腾信仰或者一场祖先迁徙。穿在身上,不仅是衣服,也是一种文化身份的宣言。

而这种技艺,也不是谁都能掌握的。能做出一身完整的传统服饰,是女性成熟与智慧的象征。会做衣服的女孩,在村里更受尊重。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这些服饰技艺近年来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背后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认可,也证明了这种文化在当代依然有其价值与生命力。

外人看的是“少布多露”,本地人看的是“传承与荣耀”。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你看到的“猎奇”,也许正是别人生活中最庄严的一部分。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近年来,随着交通便利,菇寮村也慢慢不再封闭。公路修到了山脚下,游客带来了钱,也带来了外面的世界。

村民开始卖手工艺品,开民宿,甚至搞起了“瑶族文化体验营”。女性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有的还成了带货主播,把自家的刺绣卖到全国。

但现代化的浪潮也带来了冲击。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回家后对传统服饰不再热衷,甚至觉得“两片衣”太“土”,不合时宜。

一些传统仪式逐渐被简化,甚至演变成了给游客看的“表演”,文化的深度在被商业消费中逐渐稀释。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更复杂的是价值观的碰撞。一些外来的观念开始影响当地的婚恋与家庭结构。年轻女性开始思考婚姻与自由的界限,而传统的母系规则是否还适应新时代,也成为村里人私下里讨论的话题。

母系社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标本,而是在不断变化中寻找平衡的活体系统。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博人眼球,也不是“活着的博物馆”。

它代表的是人类社会多样性的一种可能,是对“家庭”“权力”“性别”这些概念的另一种诠释。

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的“菇类村”,女性衣着开放,以母系社会为主

真正的保护,不是围起篱笆让它不被打扰,而是让文化在对话中找到自己的节奏。理解它、尊重它,让它自己决定走哪条路,才是最有意义的传承。

在广西与贵州交界的这片山林里,菇寮村的母系社会并没有消失在时间的缝隙里,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活着,思考着,变化着。

它既是历史的回音,也是未来的提问:在全球化的时代里,什么样的文化能留下来?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留下来?留下的,是形式,还是灵魂?或许,答案只有他们自己能给出。

看完的家人们,恭喜您离暴富更近了一步,我们下期再见[撒花]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