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日本话音刚落,一国又介入台海,专机已经离华,要逼中国做3件事

抖音推荐 2025年11月21日 22:43 1 admin

台海局势刚被日本搅动一波,德国紧接着就来了个“接力”,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过来访华,甩出三个要求:一是中国的产能问题要改,二是乌克兰问题上要帮欧盟说话,三是台湾问题不能再“紧张”。

本来中德刚谈完合作,说得还挺好听,怎么一转身就开始逼中国做事?

日本话音刚落,一国又介入台海,专机已经离华,要逼中国做3件事

中方没有拖泥带水,严正驳斥:台湾是中国的事,谁都别多嘴,德国这次的操作,摆明了是一边求着中国做生意,一边又跟着美国指指点点。

一边握手谈合作,一边背地放冷枪

克林拜尔是默茨政府上台后,首位访问中国的部长级官员。按理说,这趟行程就是来缓和两国关系的。

之前德国外长取消访华搞得气氛不太好,现在派财政部长来,就是想重新搭起桥梁,这次中德双方也确实谈得不少,达成了27项共识,连“反对单边主义”这种话都写进去了,看上去挺有诚意。

日本话音刚落,一国又介入台海,专机已经离华,要逼中国做3件事

不过,等克林拜尔谈完,话风就变了,他在公开场合接连提了三件事,件件都是中国最敏感的议题。

先是说中国的产能太高,影响了欧洲市场,暗示欧盟要出招管一管;接着又说,中国应该在乌克兰问题上“发挥作用”,劝劝俄罗斯;最后还提到台海局势,说德国“很担忧”,希望不要紧张。

这些话一出来,中方当然不可能当耳边风,外交部立刻回应,态度也很明确:台湾属于中国,外部说三道四是干涉中国内政。

至于所谓的“产能过剩”,那是德国自己搞不定竞争压力,硬要把问题推给别人,乌克兰问题更不是谁说怎么做就怎么做的,中国一贯是劝和促谈,不是什么听命于谁的棋子。

德国这次的表现,说白了就是“两张脸”:一张是来谈合作、搞生意的笑脸;另一张是对中国政策指手画脚的严脸,这种“嘴上说合作,心里想控制”的做法,既不真诚,也很危险。

日本话音刚落,一国又介入台海,专机已经离华,要逼中国做3件事

背后的算盘,不只是经济这点事

德国突然发难,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背后有一整套小算盘。

先说经济,德国工业这几年日子不太好过,尤其是汽车业,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德国老牌车企压力山大。

眼看着中国产品越来越有优势,德国坐不住了,就开始说中国“产能过剩”,其实问题的根源,是市场发生了变化,而不是中国在“搞事情”。

日本话音刚落,一国又介入台海,专机已经离华,要逼中国做3件事

德国还搬出欧盟,说可能会对中国采取反制措施,这种说法,说得轻巧,背后其实是想让中国收一收手,别太有竞争力。

但问题是,市场不是谁说了算的,德国自己搞不出有吸引力的产品,却反过来怪中国“太能干”,这说得过去吗?

再来看乌克兰问题,德国和欧盟在乌克兰战事中投入不少,但局势依旧胶着。德国希望中国能站出来,给俄罗斯点压力。

看似是“希望中国发挥影响力”,本质上还是想让中国替西方扛点活,但中国不是当事方,不会为别人的地缘博弈背锅。

日本话音刚落,一国又介入台海,专机已经离华,要逼中国做3件事

至于台湾问题,那就更敏感了,德国所谓的“关切”,其实背后离不开美国的影子,尤其是特朗普回归白宫后,美对华政策更强硬,德国作为盟友,自然要在这种问题上表个态。

但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和平稳定,反而会让台海局势更紧张,德国这么做,既是对美国的配合,也是对中国试探底线。

总的来看,德国这次三连发的“要求”,并不是单纯的关心局势,而是夹杂了经济焦虑和政治依赖,想让中国让步,但又不想承担代价,这种算盘打得再响,中方也不会照着来。

中方立场清晰,不吃“温柔施压”这套

面对德国这波操作,中国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搞模糊回应,外交部发言人明确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

说得直白点,不管你是盟友还是对手,只要敢插手这个问题,中国就不会客气。

日本话音刚落,一国又介入台海,专机已经离华,要逼中国做3件事

对于“产能过剩”的说法,中方也没回避,而是指出背后是贸易保护的老思路,德国说中国的产业太强,其实是自己不想面对现实。

中国产业发展靠的是长期积累,不是靠什么“补贴”骗出来的,德国要是真想解决问题,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期待中国“自我限制”。

乌克兰问题上,中国从一开始就是劝和不劝战,德国想让中国对俄罗斯施压,是在把复杂的冲突问题简单化,中国不会被情绪和舆论带节奏,也不会为了讨好谁而站错队。

中方的回应不仅态度明确,更是有底气的,中国经济的体量摆在那,市场的吸引力也不是说断就断。

日本话音刚落,一国又介入台海,专机已经离华,要逼中国做3件事

德国的很多产业,从化工到汽车,从机械到电子,早就和中国市场深度绑定,真要撕破脸,不光中国不好受,德国也得疼,而且现在中国的军事实力也不是几十年前那种“吓唬吓唬就退”的状态,谁要是想在台海问题上做文章,就得掂量清楚后果。

中方这次的应对,可以说是又稳又硬,没有情绪化,但也不给退路。德国这边看似强硬,实际也知道自己没多少筹码,所以在放完狠话之后,也没见真动作,大概率还是走“表面叫一叫,实质不动”的老路。

博弈之下,谁更需要冷静思考

这场风波,说到底不是中德之间的“误会”,而是西方国家在对华政策上长期存在的矛盾心态的一次集中爆发。

一方面,他们无法忽视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处处想合作;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意识形态和战略上对中国充满戒备,甚至敌意。

日本话音刚落,一国又介入台海,专机已经离华,要逼中国做3件事

德国这次的表现就是一个缩影:想在经济上继续靠中国,但又怕被看作“软弱”;想在政治上跟着美国站队,但又担心惹恼中国。

这种左右摇摆的姿态,看似灵活,实则摇摆不定,长期下去只会让自己的外交信誉打折。

而对于中国来说,这样的场面早已不是第一次见,从贸易摩擦到地缘问题,从口头警告到实际动作,中国已经学会了用更成熟的方式去处理这些外部挑战。

未来,像德国这样的国家可能还会继续用“合作+施压”的混合方式来对待中国,但时间会证明,这种两面派的策略最终不会赢得中国的尊重,只会失去真正的机会。

参考来源:

德国财长访华炒作“产能过剩”:我真的很想避免… 2025-11-19 09:58·观察者网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