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数据堆再多也没用?自动驾驶VLA遇瓶颈,世界模型给出破局答案

抖音推荐 2025年11月21日 10:31 1 admin
数据堆再多也没用?自动驾驶VLA遇瓶颈,世界模型给出破局答案

特斯拉在ICCV上一开口,就把自动驾驶行业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摆到了台面上。

不是硬件不够强,也不是数据不够多,而是VLA大模型面临的“监督稀疏”难题,这东西简直成了行业推进的绊脚石。

现在自动驾驶都在往高阶走,VLA大模型作为核心技术,早就从实验室走进了产业落地的深水区。

大家本来都盼着它能复刻LLM的成功,靠着堆参数、堆数据就能实现性能飞跃。

数据堆再多也没用?自动驾驶VLA遇瓶颈,世界模型给出破局答案

毕竟LLM那边,数据和参数一翻倍,效果肉眼可见地变好,谁不眼红啊?

可现实偏偏给行业泼了盆冷水,VLA大模型接收的是高维又稠密的视觉信息,路上的车、行人、红绿灯,所有细节都得装进模型里。

但能给它的监督信号却少得可怜,大多是路径点这种低维又稀疏的驾驶动作。

就像让一个学霸做一套超难的题,却只给几个模糊的参考答案,再聪明也没法发挥全部实力。

本来想,那多喂点数据总能行吧?可实际情况是,就算用到PB级的海量数据,VLA模型的潜力还是被死死压住。

模型的大部分表征能力都被浪费了,根本学不会复杂驾驶环境的动态规律。

数据堆再多也没用?自动驾驶VLA遇瓶颈,世界模型给出破局答案

这种“输入和监督不匹配”的困境,业内人早就私下吐槽过,只是特斯拉敢公开说出来而已。

就在大家围着这个难题犯愁的时候,国内顶尖学术机构和华为合作的团队悄悄拿出了解决方案。

他们的研究《DriveVLA-W0》一出来,算是给行业指了条新路子。

核心思路特别简单,与其纠结那稀疏的驾驶动作,不如让模型先读懂“世界”。

监督赤字

这个“监督稀疏”说白了就是“监督赤字”,模型想要学的东西多,能拿到的学习依据却太少。

举个例子,传统VLA模型训练时,只能靠着“往哪开”这种简单指令学习。

数据堆再多也没用?自动驾驶VLA遇瓶颈,世界模型给出破局答案

它看不到其他车辆会不会变道,也预判不了行人会不会突然横穿马路,学来学去也只是个“只会走直线”的新手。

行业里之前的应对办法特别粗暴,就是不停加数据、加参数。

可实验结果摆在那,数据量一上来,模型性能就很快饱和了,再怎么堆数据也没多大提升。

很显然,这种“蛮干”的方式根本解决不了核心问题,只是在做无用功。

我倒是觉得,这事儿早该换个思路了。

自动驾驶要应对的是瞬息万变的道路环境,模型光知道“怎么动”可不够,得明白“为什么这么动”。

数据堆再多也没用?自动驾驶VLA遇瓶颈,世界模型给出破局答案

那些被忽略的道路规律、车辆交互逻辑,才是决定驾驶安全的关键,而这些恰恰是稀疏监督信号给不了的。

双重buff助力落地

DriveVLA-W0的聪明之处,就是引入了世界模型,让模型学会“预测未来”。

具体来说,就是让模型在训练时预测下一帧的视觉画面。

别小看这个任务,要想准确预测,模型必须吃透所有道路规则和环境动态。

其他车辆的行驶轨迹、行人的移动意图、甚至路面的坡度变化,模型都得摸得门清。

这样一来,模型得到的学习信号就变得又丰富又稠密,之前的“监督赤字”问题自然就缓解了。

数据堆再多也没用?自动驾驶VLA遇瓶颈,世界模型给出破局答案

这个思路真的很巧妙,相当于给模型配了个“环境说明书”,不用再瞎猜着学习。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个方案还解决了数据规模定律失效的问题。

在大规模数据集测试中,传统模型越训练越乏力,而DriveVLA-W0的性能却一路稳步提升。

随着数据量增加,它和传统模型的差距越来越大,驾驶安全性也明显提高。

本来以为这么强的性能,肯定会牺牲效率,毕竟大模型的延迟问题一直是落地的拦路虎。

但没想到,团队还设计了轻量级的MoE“动作专家”架构。

这个设计特别实用,在不影响性能的前提下,把模型推理延迟降了不少,完全能满足自动驾驶的实时性要求。

数据堆再多也没用?自动驾驶VLA遇瓶颈,世界模型给出破局答案

毫无疑问,这个方案不是纸上谈兵的学术成果,而是真正考虑了产业落地的实际需求。

自动驾驶行业最缺的就是这种“既解决技术难题,又兼顾落地可行性”的方案。

它不仅回应了特斯拉提出的问题,还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方向。

世界模型的价值,在这个研究里被彻底发掘了出来。

以前大家总把世界模型和“生成内容”绑在一起,没想到它在自监督训练上还有这么大的潜力。

这对于自动驾驶乃至整个具身智能领域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启发。

行业发展到现在,单纯靠堆硬件、堆数据的时代早就该过去了。

技术突破往往藏在思路转变里,DriveVLA-W0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数据堆再多也没用?自动驾驶VLA遇瓶颈,世界模型给出破局答案

它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做更多”,而是“做对方向”。

未来,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迭代,VLA大模型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那些之前困扰行业的落地难题,也会慢慢被攻克。

能看到这样兼顾技术深度和落地价值的研究,真的让人对自动驾驶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自动驾驶的落地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每一个这样的技术突破,都在把理想照进现实。

数据堆再多也没用?自动驾驶VLA遇瓶颈,世界模型给出破局答案

世界模型给VLA大模型带来的改变,不仅是性能上的提升,更是整个行业技术思路的革新。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感受到这项技术带来的更安全、更可靠的自动驾驶体验。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