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全球目光都聚焦在中西方的多轮博弈上。让人意外的是,中国在短短20天内接连打破西方的攻势。从关税对抗到资源定价权争夺,每一场交锋都占据了主动...
2025-10-21 0
文/红墨
编辑/世界
这两天物理界巨师杨振宁的离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他一生的成就,只知道他的两段婚姻关系,当然争议最大的还是他和与自己相差54岁的第二任妻子结婚的时候。
但其实这些都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要说从国家贡献这方面,杨振宁有着杰出的贡献,那为啥说杨振宁的去世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看看他那些改变物理学版图的成就就知道。
他20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一辈子研究横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每一个领域都留下了重磅成果。
最重磅的要数他和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理论听着玄乎,其实就像给物理学家们搭了个统一的“工具箱”,能解释自然界里那些看不见的力。
比如电磁力怎么让指南针指方向,强核力怎么把原子核粘在一起,弱核力怎么让放射性元素衰变,都能靠这套理论说清楚。
2013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就是靠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推导出来的。
当时《自然》杂志专门发文说,没有杨-米尔斯理论,就没有现代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现在咱们说的夸克、中微子这些概念,全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才搞明白的。
邓稼先生前也说过,这理论能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比一比,因为它不光改变了物理,还带动了数学的发展,连现在热门的弦理论研究都得靠它打底。
后来他和巴克斯特一起搞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也特别实用,这方程能帮科学家算清楚复杂系统里粒子怎么相互作用,比如高温下的超导材料里,电子是怎么“抱团”导电的。
2021年《科学》杂志报道过,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是用这个方程,研发出了新型高温超导材料,让超导设备的成本降了一半还多。
最让他名声大噪的,还是和李政道一起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以前科学家都觉得,自然界是“左右对称”的,比如左手做的实验,换成右手做结果肯定一样,这就是宇称守恒。
可杨振宁和李政道说,在弱相互作用里,这个对称会被打破,1957年吴健雄团队做了个实验,用钴-60原子核在磁场里衰变,发现衰变出来的电子总是往一个方向跑,真就打破了左右对称。
这结果一出来,整个物理学界都炸了锅,当年他们就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是华人第一次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里·巴里什接受采访时说,宇称不守恒理论是“20世纪最漂亮的物理发现之一”,彻底改写了粒子物理的规则。
除了搞科研,杨振宁在科学决策上也特别有远见,前些年他和王贻芳院士关于中国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的争论,至今还被人提起。
王贻芳院士觉得,中国应该赶紧建大型对撞机,他说这机器能精确测量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质,说不定能找到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粒子,让中国一下子变成全球科研中心。
到时候全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都会来中国,咱们的科研水平也能跟着提上来,到2016年他在《光明日报》发文,详细算了建对撞机的好处,说这是“中国科技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可杨振宁不这么想,他觉得建对撞机太烧钱,最后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杨振宁的思想还是特别超前的。
他觉得2000亿可不是小数目,美国上世纪90年代就想建个大型超导超级对撞机,一开始预算就超百亿美元,后来越建越花钱,最后花了20多亿还没完工,只能拆了。
2018年《纽约时报》还报道过这事,说那是美国科技史上“最昂贵的失败项目之一”。
杨振宁觉得,不如把这笔钱用在更实在的地方,比如投到国防领域,能研发更先进的武器保护国家;投到医疗领域,能建更多医院、研发新药,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投到民生领域,能改善教育、修更多基础设施。
这些带来的好处,比建个对撞机等着不确定的发现要实在多了,最后相关部门听了他的建议,对撞机项目暂缓推进。
现在看这个决定挺对的,这些年咱们在芯片、新能源、生物医药这些领域的突破,很多都得益于资金的精准投入。
2023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民生领域的投入年均增长8%,带动了上千万人就业,这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的效果。
杨振宁的贡献不只是在科研上,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付出同样重要,1971年中美关系刚解冻,他就成了首批回国访问的美籍华裔科学家。
那时候中国科技还比较落后,他到处讲学,把国外最新的科研进展带回来,帮国内科学家打开了眼界。
1978年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少年班,专门招收有天赋的孩子,现在很多少年班毕业生都成了科研骨干,比如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就是当年少年班的学生,现在搞量子通信研究世界领先。
2022年中科大校庆时,潘建伟还专门提到,当年杨振宁先生的鼓励,让他坚定了搞科研的决心。
后来他又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把国外顶尖的科研团队引进来,和国内学者合作。他还设立了杨振宁讲座和奖学金,每年资助几百名青年学者出国交流,帮他们成长。
2021年清华大学发布的报告显示,从高等研究中心走出去的学者,已经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担任教授的有120多人,成了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
他生前常说:“物理学的美在于它永远不会停止进化,科学家的使命在于让这种进化惠及更多人。”
这句话其实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不仅用理论推动了物理学的进化,还把科学精神传给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现在咱们国家的科研实力越来越强,2023年全球研发投入排名里中国排第二,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占全球25%,这些成绩背后,都有像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打下的基础。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巨匠,不光要有改变世界的科研成果,更要有胸怀家国、造福人类的担当。
未来还会有更多年轻人投身科研,他们会带着杨振宁先生的精神,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这些领域继续探索。
就像杨振宁先生期待的那样,让科学的进步惠及更多人,让中国的科技事业越来越强,这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相关文章
最近一个月,全球目光都聚焦在中西方的多轮博弈上。让人意外的是,中国在短短20天内接连打破西方的攻势。从关税对抗到资源定价权争夺,每一场交锋都占据了主动...
2025-10-21 0
2025年10月18号,百岁老人杨振宁先生,闭上了眼睛,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他这一辈子,活了103岁,活得那叫一个明白,对得起国家,也对得起家里人。他...
2025-10-21 0
电视剧火了,名字叫什么,沉默的荣耀吧,大家都在缅怀英雄,吴石,朱枫,他们很伟大,很多人去他们的故居,墓地,献花,真的很感人。吴石墓,鲜花很多,人也很多...
2025-10-21 0
世界级物理学家的离去总能引发全球学界震动,他们留下的不仅是科研遗产,更有跨越时光的人生启示。10 月 18 日中午,清华大学发布讣告,著名物理学家杨振...
2025-10-21 0
杨振宁去世那天,北京清华园的气氛和往常不同。大门口没有喧嚣,几位老人停在校园门前站了很久。他们有的身穿旧夹克,手里攥着花,还有的只是望着清华的牌匾,不...
2025-10-21 0
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前言·】——»十月十八号,103岁的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这位物理学界的巨人离开了,消息一出全球都沉浸在对他的追思里,但当最...
2025-10-21 0
美国步步紧逼,美军舰队已到位,加勒比海局势危急,委内瑞拉致敬中方,中国亮出清晰立场,特朗普一点都不装了吗?最近几天,加勒比海形势陷入危急,美国与委内瑞...
2025-10-21 0
各位小伙伴们乐小星在没活跃的日子里偷偷搞了件大事情龙江体彩警示悬疑微短剧《丁香迷卷——彩站疑云》正式开机啦!就在10月20日上午道外区南九道街的体彩店...
2025-10-21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