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被世人误解的杨振宁,贡献有多大?比肩牛顿,诺奖都不是他的巅峰

抖音推荐 2025年10月21日 20:41 1 cc
被世人误解的杨振宁,贡献有多大?比肩牛顿,诺奖都不是他的巅峰

文/红墨

编辑/世界

三大科研成就:奠定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这两天物理界巨师杨振宁的离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他一生的成就,只知道他的两段婚姻关系,当然争议最大的还是他和与自己相差54岁的第二任妻子结婚的时候。

但其实这些都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要说从国家贡献这方面,杨振宁有着杰出的贡献,那为啥说杨振宁的去世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看看他那些改变物理学版图的成就就知道。

他20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一辈子研究横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每一个领域都留下了重磅成果。

最重磅的要数他和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理论听着玄乎,其实就像给物理学家们搭了个统一的“工具箱”,能解释自然界里那些看不见的力。

被世人误解的杨振宁,贡献有多大?比肩牛顿,诺奖都不是他的巅峰

比如电磁力怎么让指南针指方向,强核力怎么把原子核粘在一起,弱核力怎么让放射性元素衰变,都能靠这套理论说清楚。

2013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就是靠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推导出来的。

当时《自然》杂志专门发文说,没有杨-米尔斯理论,就没有现代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现在咱们说的夸克、中微子这些概念,全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才搞明白的。

被世人误解的杨振宁,贡献有多大?比肩牛顿,诺奖都不是他的巅峰

邓稼先生前也说过,这理论能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比一比,因为它不光改变了物理,还带动了数学的发展,连现在热门的弦理论研究都得靠它打底。

后来他和巴克斯特一起搞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也特别实用,这方程能帮科学家算清楚复杂系统里粒子怎么相互作用,比如高温下的超导材料里,电子是怎么“抱团”导电的。

被世人误解的杨振宁,贡献有多大?比肩牛顿,诺奖都不是他的巅峰

2021年《科学》杂志报道过,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是用这个方程,研发出了新型高温超导材料,让超导设备的成本降了一半还多。

最让他名声大噪的,还是和李政道一起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以前科学家都觉得,自然界是“左右对称”的,比如左手做的实验,换成右手做结果肯定一样,这就是宇称守恒。

可杨振宁和李政道说,在弱相互作用里,这个对称会被打破,1957年吴健雄团队做了个实验,用钴-60原子核在磁场里衰变,发现衰变出来的电子总是往一个方向跑,真就打破了左右对称。

被世人误解的杨振宁,贡献有多大?比肩牛顿,诺奖都不是他的巅峰

这结果一出来,整个物理学界都炸了锅,当年他们就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是华人第一次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里·巴里什接受采访时说,宇称不守恒理论是“20世纪最漂亮的物理发现之一”,彻底改写了粒子物理的规则。

被世人误解的杨振宁,贡献有多大?比肩牛顿,诺奖都不是他的巅峰

对撞机之争:理性务实的科学决策

除了搞科研,杨振宁在科学决策上也特别有远见,前些年他和王贻芳院士关于中国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的争论,至今还被人提起。

王贻芳院士觉得,中国应该赶紧建大型对撞机,他说这机器能精确测量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质,说不定能找到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粒子,让中国一下子变成全球科研中心。

被世人误解的杨振宁,贡献有多大?比肩牛顿,诺奖都不是他的巅峰

到时候全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都会来中国,咱们的科研水平也能跟着提上来,到2016年他在《光明日报》发文,详细算了建对撞机的好处,说这是“中国科技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可杨振宁不这么想,他觉得建对撞机太烧钱,最后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杨振宁的思想还是特别超前的。

他觉得2000亿可不是小数目,美国上世纪90年代就想建个大型超导超级对撞机,一开始预算就超百亿美元,后来越建越花钱,最后花了20多亿还没完工,只能拆了。

被世人误解的杨振宁,贡献有多大?比肩牛顿,诺奖都不是他的巅峰

2018年《纽约时报》还报道过这事,说那是美国科技史上“最昂贵的失败项目之一”。

杨振宁觉得,不如把这笔钱用在更实在的地方,比如投到国防领域,能研发更先进的武器保护国家;投到医疗领域,能建更多医院、研发新药,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投到民生领域,能改善教育、修更多基础设施。

这些带来的好处,比建个对撞机等着不确定的发现要实在多了,最后相关部门听了他的建议,对撞机项目暂缓推进。

被世人误解的杨振宁,贡献有多大?比肩牛顿,诺奖都不是他的巅峰

现在看这个决定挺对的,这些年咱们在芯片、新能源、生物医药这些领域的突破,很多都得益于资金的精准投入。

2023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民生领域的投入年均增长8%,带动了上千万人就业,这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的效果。

被世人误解的杨振宁,贡献有多大?比肩牛顿,诺奖都不是他的巅峰

归国奉献: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杨振宁的贡献不只是在科研上,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付出同样重要,1971年中美关系刚解冻,他就成了首批回国访问的美籍华裔科学家。

那时候中国科技还比较落后,他到处讲学,把国外最新的科研进展带回来,帮国内科学家打开了眼界。

被世人误解的杨振宁,贡献有多大?比肩牛顿,诺奖都不是他的巅峰

1978年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少年班,专门招收有天赋的孩子,现在很多少年班毕业生都成了科研骨干,比如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就是当年少年班的学生,现在搞量子通信研究世界领先。

2022年中科大校庆时,潘建伟还专门提到,当年杨振宁先生的鼓励,让他坚定了搞科研的决心。

后来他又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把国外顶尖的科研团队引进来,和国内学者合作。他还设立了杨振宁讲座和奖学金,每年资助几百名青年学者出国交流,帮他们成长。

被世人误解的杨振宁,贡献有多大?比肩牛顿,诺奖都不是他的巅峰

2021年清华大学发布的报告显示,从高等研究中心走出去的学者,已经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担任教授的有120多人,成了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

他生前常说:“物理学的美在于它永远不会停止进化,科学家的使命在于让这种进化惠及更多人。”

这句话其实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不仅用理论推动了物理学的进化,还把科学精神传给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被世人误解的杨振宁,贡献有多大?比肩牛顿,诺奖都不是他的巅峰

现在咱们国家的科研实力越来越强,2023年全球研发投入排名里中国排第二,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占全球25%,这些成绩背后,都有像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打下的基础。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巨匠,不光要有改变世界的科研成果,更要有胸怀家国、造福人类的担当。

被世人误解的杨振宁,贡献有多大?比肩牛顿,诺奖都不是他的巅峰

未来还会有更多年轻人投身科研,他们会带着杨振宁先生的精神,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这些领域继续探索。

就像杨振宁先生期待的那样,让科学的进步惠及更多人,让中国的科技事业越来越强,这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