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启功见“清华园”三字后,长叹一声:字写得真不错,难怪清朝会亡

抖音推荐 2025年08月14日 23:48 1 cc

清华大学那座西门上的“清华园”三个字,能让启功突然冒出一句“难怪清朝会亡”,其实一点不简单!外行看门道,内行看门人。大多数人不过觉得字大气,结构端庄,现场许多师生走过,说不定根本不记得题字的那个人是谁?可偏偏启功觉得心头一紧,这事情就跟平时瞧个展览品完全不一样。

启功见“清华园”三字后,长叹一声:字写得真不错,难怪清朝会亡

那桐,这个名字在如今大概不会让多少年轻人觉得熟悉。但清末的北京,这人俨然是天子身后的“军师”。慈禧最信任的,工作最细致的人里头有他,每场大事必站他身边,一副深不可测的模样。他很会写字,也很会写折子给慈禧念。可惜这两样事画风完全不同,写字能沉住气,写折子却一天天越来越不靠谱。

诡异就诡异在,明明是大才,满腹学问。可真做事,尤其一到国家生死关头,那桐总能把事情推到最糟的路上去。他当过多重要职,权力比大多数官高多了,动辄直接在皇宫里安插心腹。可遇到八国联军这一场灾难,他仿佛用尽全部聪明,反复在做两件事:一是讨好主子,二就是兜揽银子。

启功见“清华园”三字后,长叹一声:字写得真不错,难怪清朝会亡

北京陷落那年,慈禧西狩。那桐不管是协助朝政,还是重组财政,都要先替自己谋利。他带头搜刮粮饷、财物,总想“群臣上下要一条心”,可一有难事都变成“下手狠、脸色硬”。光绪皇帝敢怒不敢言,底下一班大员个个琢磨如何自保。大厦将倾,人人自危,哪有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一切都洒在纸上,留在那些难看的折子里头。

这些人其实很懂怎么安慰自己——只要写字写得好,哪怕满肚子坏水,也还能流芳百世。可偏偏就是这个三字题匾,让后人处处扎心。当年定“清华园”三个字的人叫那桐,你要说他一无是处,启功都觉得“说不过去”。他练字几十年,门外人看就是颜体,业内人分析,比颜真卿还耐琢磨些。看着伤感,写得用力。可是清末所有烂事,他一个也没落下。

启功见“清华园”三字后,长叹一声:字写得真不错,难怪清朝会亡

翻翻各类档案,辛丑条约签署那一场,不是人能办出来的事。外面骂声一片,国家签约像买小吃还要讨价还价,那桐居然能为了一笔额外好处把签字拖延。一转手,日本人出了四十万两黄金,他就像是拜堂前点头的新郎,这不就是标准的耻辱交易?民众都知道卖国贼的范本,可他的话却藏进无数奏折、批条,光纸就能盖到膝头。

启功不是轻易多话的人,能说出“难怪清朝会亡”,背后多少情绪揉进去了!他对书法的眼光当然高,但看人不能只看手笔,有能力却缺德,结果就是废了大事。清廷到晚期,不缺圣旨,不缺条规,更不缺玩弄文字游戏的人。缺的,是一股正气。那桐的字像是镜子,一个字一个笔画都看不见真心。你说人家坏得明白?还真不是,所谓“体面人”,其实是体面给谁看?

启功见“清华园”三字后,长叹一声:字写得真不错,难怪清朝会亡

清华园大字之所以带着讽刺效果,很有可能也源自命运的反讽。皇家园林转作学堂门匾,旧制变新制,朝代都更替了,挂匾名字却还打着前朝首辅的招牌。有点荒谬。知识份子入学赶考,踏进校园,一脚踩在“卖国者”的字迹上,不知道他们心里会不会有别样感慨。从另外一头想,其实那桐的字确实漂亮,换个人写,或许没现在这样意味深长。

回过头看书法与人品的关系,这问题没法非黑即白。历史上类似那桐的人太多,没几个写得出榜书的,却都有一手妙笔。比如御史石韫玉,他也是清末大员,字写得端庄,结局却因为贪污落马,最后连家都保不住。还有些人字烂得不堪,但政绩偏偏出奇好。你说那些手笔好看的人都坏又能怎样?真没有道理。可是下笔千钧时,藏不住一个人的性格,尤其是关键选择前。

启功见“清华园”三字后,长叹一声:字写得真不错,难怪清朝会亡

启功那句感叹,不是随口讽刺。字外之音全在历史褶皱里。落笔就是落款,人的选择比手艺更重要。那桐这一生,高开低走,留下“清华园”三个字,多年后成了话柄。现代清华学子谈到这块匾,多半只认得硬笔书法的美感。几乎没人再想起那桐本人的功过,或者说,大家都在习惯性忽略他。字还在,可人已淡了。

可是也有人说,一个人的笔迹就像镜头,光鲜时也许光彩夺目,但背后隐匿着整个朝代黑暗的浓重阴影。不管写字的人内心怎么狡猾,历史终归留下证据。可又有说法,清末败局绝不是谁闹坏的,是大片体制的问题。那桐不过是最显眼的一个,换别人也许一样。不信?想想各路权臣,如载泽、荣禄,有几个敢真的担责任?话说回来,只盯着那桐可能又太苛刻了。

启功见“清华园”三字后,长叹一声:字写得真不错,难怪清朝会亡

要说清廷的崩溃,其实人的选择本来就满是偶然。那桐抓住了机会坐大,也巧了。当时朝中缺将才,满人能写能办的本就不多。再说他那套“事无巨细亲自上报”的风格,本来也算高明。可是遇到大事件,他所图之私远大于公。老百姓一旦看透,朝廷名声崩了,不灭亡才奇怪。

算了,纠结于那桐个人其实意义有限。他的题字如今依然高挂,清华门口依旧新生来往。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历史的宽容;也有人觉得,更像讽刺——谁说不是呢?时代在往前冲,那桐的“遗产”只能被人这样一忽略一提防地记着。仔细想想谁也说不准。

有人用数据说话:据《辛丑条约》后各地损失统计,单是清政府当时需要承诺赔偿银4.5亿两(合今约千亿人民币),这笔巨款背后,是那桐及同僚的后知后觉吗?清廷腐败真的只怪官员素质不齐?网上公开资料倒是经常提起这笔赔款,知乎、澎湃新闻、历史学者温畅文均有感慨,这笔账有一半都成了洋人的资本。那桐们,简直赚得盆满钵满。可又换个角度,他们如果不敛财,自家日子怎么过?那个乱世里,人性和道德到底能坚持多远,这谁知道?

有人站在教育现场,每天从清华门下进进出出,没人再关心这字写得是谁的。讲究什么家国情怀?或许只有偶尔在教室里,有老师开玩笑说:“你看看那桐的题字,以后你们千万不要学。”学生一哄而散,也许真没人太在意了。而启功的嗟叹,也被埋在旧书里,不再翻检。

其实也不必放大个人的影响力,也不用去苛求时代怎样。历史走成怎样,不光靠一两个坏人坏事。很多无解的问题,其实本就混混沌沌。字写得好看,可心里有鬼,这还真是没法一刀切。**有人说,那桐的字美得不像坏人,这大概才是历史最奇怪的幽默。**

清华园的门楣缓缓呼吸着百年风雨,题字还是题字,过路人还是过路人。没什么结论。反正字在那里,也总比什么都没有要热闹一点。

轻轻一点“关注”,解锁更多精彩!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