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百年故宫 再续新章|红墙内,绿韵生

抖音热门 2025年11月26日 16:43 1 admin

“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不仅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态智慧……”

百年故宫 再续新章|红墙内,绿韵生

2025年4月1日,故宫文华殿前海棠盛开(王海燕/摄)

2025年9月19日,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摄影师朱楷遇到一只忽然闯入办公室的蓝歌鸲。时间回到4个月前,5月22日,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故宫左翼门附近的榆叶梅刚长出新叶,朱楷还用镜头记录到一只黄胸鹀和一只栗耳鹀——嫩绿的叶丛间,它们悠然自得,注视着眼前的金瓦红墙。

故宫的参天大树和巍峨建筑是飞鸟穿梭的乐园。朱楷在故宫观察到的鸟类已有100多种,它们是这座古老宫殿上空的精灵。在故宫里,朱楷最喜欢的区域在文华门和武英门外。“因为这里是生命力旺盛且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地方。”朱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近年来,层层叠叠的宫墙深处,更多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分类垃圾桶取代了往日杂乱的垃圾箱,生态堆肥花坛在庭院中静静感受物候的变化,而曾经被丢弃的塑料瓶正化作精美文创产品……

“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不仅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态智慧。我们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青山绿水与千年古迹相映生辉,让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绿色故宫”探索

故宫西侧有一座神秘的花园,直到2015年才首次对游客开放,它就是明朝嘉靖皇帝为母亲营造的慈宁宫花园。花园占地6800多平方米,面积不足紫禁城的1%,却有34棵明清时期的古树,包括槐、柏、楸、银杏等。

2024年,故宫博物院依据历史档案尝试复原花园植物,故宫行政处庭园科的刘琳琳参与了这项工作。

在此之前,刘琳琳参与的“故宫零废弃”项目,让她感受到故宫基础绿化迎来了一场“新变革”。“以前我们的植物比较单一,各种各样的地被植物平铺在地上,像填空一样。”她对《瞭望东方周刊》回忆道。而“故宫零废弃”项目带来的复合式造景——在水平与垂直空间上进行多层次植物组合,让她看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回归与活化。

在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闻丞看来,故宫的设计体现了“人与天的关系”,是“东方人居环境的最高典范”。金水河蜿蜒如银河,宫殿布局暗合星辰,雕梁画栋上的动植物纹样,彰显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理解。他认为,“故宫虽然是文化遗产,但在东方特定环境里,也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今天的绿色实践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自2020年起,故宫博物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携手启动“故宫零废弃”项目,围绕“零废弃办公”和“零废弃游览”两大方向,从减碳降耗、固废循环、气候韧性、全民参与四个部分推动这座古老遗产地的绿色转型。

百年故宫 再续新章|红墙内,绿韵生

资源回收中心

“2000余年前,中国古代哲学家管子提出建立国之都城,需要因天时、就地利。北京城的选址与紫禁城的营建深刻体现了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从太和殿匾额中‘和’字蕴含的‘天地人和’共识,到中华民族‘敬天惜物’的传统哲思,这些文化理念成为今天我们探索‘绿色故宫’、推动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娄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故宫零废弃”项目启动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对垃圾桶进行重新布局。通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观众行为学研究来优化垃圾桶布局,最终将开放区垃圾桶数量从310组科学减少至110组,减少了垃圾产生量。同时,垃圾桶被细分为4大类7小类,可回收物有3个桶位,分别放置塑料瓶、玻璃瓶和纸张。调整后,垃圾桶布局更合理,景观更少被打扰,保洁员工作区域也更加集中,分类效率大幅提升。

数据表明,截至2024年底,故宫博物院人均垃圾产生量减少至115.3克/人/天,相较2021年下降了31.2%。2024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为28%,相较2021年提升了1.5个百分点。

“故宫零废弃”项目并非简单的垃圾分类或生态绿化,而是一场系统性的变革。“‘故宫零废弃’项目最具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的,是一套‘以人为本、数据驱动、多元共治’的系统性工作模式。”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娄玮看来,“故宫零废弃”正是传统智慧的当代转化: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将尊重自然、循环共生的理念融入遗产保护与日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小到游客手中的一份导览手册减量,大到古建筑修缮材料的循环利用,都让“绿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知、可参与的具体行动。

万物和谐共生

莲蓬残叶间,一只小鸟停立于莲茎之上,意境颇为清幽——曾在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中展出的《松云荷雀图卷》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

2022年7月7日,当故宫东侧箭亭边的绿地改造竣工,盛放荷花的石缸中注满清水时,两只黑头䴓从古松上飞落,在缸沿和荷梗间雀跃。眼前的这一幕,让身为“箭亭绿地”营造项目负责人的闻丞很激动:“这不就是《松云荷雀图卷》嘛!”

闻丞对《瞭望东方周刊》回忆,团队按照古画中的生态结构进行植物配置,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在炎热的6月反季节施工,这些植物仍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验证了完整和原真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闻丞感慨道,“由古人慧眼妙笔沉淀而来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发光,而黑头䴓就是来给我们打分的。”

生态花坛项目开始前,故宫庭园科做了充足的准备。在故宫做景观,植物选择绝非随意。刘琳琳和同事一起查阅了大量明清宫廷画作,从明宣宗所绘《花鸟图》等古画中提取植物元素,力求复原当时的造景形态与植物品种。经过对现场的实地勘测,最终选定了39种植物,其中梅花与南天竹的回归尤为珍贵。

“查阅宫廷档案时发现,历史上故宫曾在庭院中栽植梅花,后来因育种成果原因而逐渐消失。”刘琳琳解释道。借助现代育种技术,适应北京气候的梅花品种得以成功选育,让“松、竹、梅”这一经典文人画意境,在故宫重焕生机。

生态花坛的建设,远不止是美学再现,更是一场科学的生态实践。刘琳琳欣喜地观察到,茂盛的甘菊为下方的常春藤提供了荫蔽;黄苓与桔梗为了争夺阳光而竞相生长;昆虫为花朵传粉。腐熟的堆肥改善了土壤板结,种类丰富的植物群落也抑制了野草生长。这个借鉴古代绘画场景构建而成的生态系统,自成一体,充满了竞争的活力与共生的智慧。

在花坛边,摆放着红色的堆肥箱,用来收集故宫的落叶与枯枝等园林废弃物,通过堆肥发酵生成有机肥料,又回归故宫土壤,滋养着这座“绿”意盎然的古老宫殿。

刘琳琳也成了故宫里的“花友”核心,自产的堆肥不仅满足了院内需求,也让她个人“省了一笔买肥的钱”。更重要的是,生态花坛成了一个活的“植物大百科”和教学模板。她常常向研究文物的同事现场指认:“画上的花,现实中就长这个样子!”

“‘绿色’是向内回归的守护智慧,强调尊重遗产的自然律动与生态逻辑,以谦逊之心、最小干预实现长久守护。它要求我们承继‘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将低碳、循环的理念深植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让遗产在自然的怀抱中静美延续。”娄玮说。

让观众看见“绿”

故宫的文创店里,几名学生正拿着一条中国风丝巾讨论。细细研究包装说明后,他们惊奇地发现,这条丝巾的“前世”竟是3个回收塑料瓶。

文创事业部主任吴迪透露,故宫已研发推出一系列绿色文创产品,其独特之处在于对废弃资源的创新利用。回收的矿泉水瓶、园林养护产生的枯枝落叶,以及故宫餐厅回收的咖啡渣等,经过技术处理转化为环保原材料,被制作成丝巾、包具、眼罩等各类文创商品。

百年故宫 再续新章|红墙内,绿韵生

塑料瓶制成的故宫环保文创

与此同时,故宫策划的“俭行十二时辰”主题展览,成为展示其绿色理念的重要平台。该展览精选数十件展品,创新采用十余种生物基原材料,并将所有展具设计为可循环利用的瓦楞纸拼接结构,全程无需胶钉,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环保实践。展览已在国内多地及联合国总部成功巡展,并荣获国际设计大奖,成为故宫文创生态化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故宫的绿色文创实践并不停留在产品层面,而是致力于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面对原材料溯源、健康安全认证及成本控制等行业共性挑战,故宫正积极参与制定绿色文创相关国际标准,从产业源头推动可持续发展。”吴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故宫,有一条“零废弃”游览路线,串联起太和门广场、太和殿、冰窖、隆宗门、乾清门广场、景运门、箭亭等7个“零废弃”点位。这条路线的讲解不是传统介绍内容,而是故宫博物院中各种关于“零废弃”的轶事与历史。

故宫社会教育部的林德祺,是“零废弃”路线导览词的撰写者之一。林德祺认为,博物馆不仅要服务观众的需求,更应具备前瞻性,走在观众前面;不应局限于场馆功能,更应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倡导者与引领者。他还撰写了一篇题为《作为新生活方式倡导者的博物馆——以故宫零废弃为例》的论文。“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可以学习正确进行垃圾分类,体验零废弃路线,在花坛感受鸟语花香、触摸自然,并在文创店购买由回收资源制成的产品。这种全方位的体验,使观众即使离开博物馆,仍能通过文创产品持续受到新生活方式的影响。”林德祺说。

作为故宫的“园丁”,刘琳琳希望与社会教育部等部门更紧密合作,将生态花坛中蕴藏的生态学知识,以有趣的方式传递给公众,特别是激发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她认为,故宫可以将浩如烟海的古画、典籍中的植物信息与现实的园林造景相结合,讲述独特的“古今对照”故事,让绿色真正成为连接故宫历史与未来、沟通文化遗产与公众情感的生动纽带。

经过近6年深耕,“故宫零废弃”项目累计吸引超过3000位故宫职工、4万名导游、4067万人次观众参与其中,3.6亿次公众通过线上渠道参与了有关活动。

故宫“绿”在蔓延

2025年10月,在故宫博物院百年院庆活动之一“太和论坛”期间,林德祺负责接待参加“世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国际分论坛(简称“绿色分论坛”)的数十位国内外嘉宾。是日时逢北京的秋雨,林德祺在雨中带领嘉宾们体验了这条“零废弃路线”,实地讲解故宫的绿色实践。

故宫的“绿”正在悄然蔓延——这不仅是视觉上的生态绿化,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延伸。2024年,故宫发起世界遗产地绿色发展圆桌会议;2025年10月,包括故宫在内的35项世界遗产地及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世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倡议》。这一行动的意义,远不止于遗产地管理层面的零废弃或低碳实践,而是希望以故宫为起点,推动遗产地在生态与文化融合中走得更远。

据闻丞介绍,故宫里有些绿化安排正在发生改变。比如,那些耗水又多病的草坪,正慢慢被华北本地的野花野草替代。“乡土植物适应性强,管护成本低,更能呈现传统园林的意境,也符合低碳、生态的要求。”闻丞说。

更重要的是,故宫希望发挥示范作用。作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遗产地,故宫的实践能够影响其他遗产地,进而辐射到更广的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地,实现“普惠全民”。

“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著名遗产地,其推行的零废弃项目就是实践可持续理念的典范。那些忽视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遗产地,比如继续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终将被游客冷落。”巴斯世界遗产地经理、英国世界遗产联盟主席Tony Crouch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作为一名特别关注故宫生物多样性的摄影师,朱楷的镜头长期捕捉鸟类。2023年,他曾在文华殿门口记录下黑冠鳽的身影——这是北京市鸟类新记录。然而他更常拍摄的,却是故宫里最寻常的乌鸦与麻雀。

“人们对稀有物种趋之若鹜,却往往忽视这些日常伙伴。”朱楷说。在他眼中,正是这些普通鸟类的存在,才让故宫的生态更加完整。

“在有故宫之前,这片土地就已是鸟类的栖息地。”朱楷说。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地,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更是无数生命代代相传的居所。乌鸦在金色琉璃瓦上驻足,麻雀在红色宫墙间穿梭——这些寻常景象,恰是故宫最动人的生命诗篇。

(实习生杨帆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新华社 瞭望东方周刊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