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据报道,针对中方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台错误言论致函联合国秘书长,日本政府发言人在G20峰会期...
2025-11-25 0
维尔纽斯的街头刚入秋,气温却像外交关系一样直坠。立陶宛内阁频频强调“最后通牒”,声称已把“橄榄枝”抛给北京,只等对方接球。然而半年过去,中国依旧零回应,只剩风声在空中回荡。
这场尴尬源于 2021 年那块“台湾”牌子。立陶宛执意用最敏感的称呼给台当局开门,等于当众拆中国底线。随后两国互撤大使,领事业务冻结,接力冷场演戏进入第三级——静默。
外交静默不只是礼节性冷脸,它像闸门,隔断了人员往来、文件签发和商业技术支持。如今立陶宛的中国大楼门锁上了,连负责打扫的临时工都不见踪影,一句“无人值守”道尽窘境。
最先被冷到的不是政客,而是做生意的。汽车零件卡在码头,机械设备坏了没人来修,几家依赖中方供应链的工厂已经在酝酿裁员。民众抱怨声此起彼伏,议员的电话被企业主打爆。
压力之下,政府在六月通过秘密渠道递出一份“终极方案”。核心内容很简单:北京先派人回来,办事处名字暂且不谈——刀柄我换给你,刀刃继续留在肉里。这份文件被包装成“巨大让步”。
帕卢茨卡斯对媒体夸下海口:“中国人正在认真研究我们的善意。”话音未落,北京的沉默就像教室里老师的长久注视,让吹牛的学生脸红。两个月、三个月,无声答卷上写满“免谈”二字。
为什么立方迟迟不肯取下那块牌子?一半是国内政治。联合政府得靠亲美、反俄、彰显“价值观外交”维系。谁先松口,谁就可能在下一轮选举丢位子。于是涉台议题被绑成了测试爱国度的筹码。
另一半是外部撺掇。美国东欧事务的智库不厌其烦地出报告,把立陶宛吹成“小而勇敢的民主灯塔”,欧盟里也有人鼓励“多元对华政策”。但当真惹出麻烦,布鲁塞尔只抛来几句原则性关切。
数据显示,立陶宛对华出口已跌去三成,多家光伏、家具企业被迫转单他国,运费高企利润跳水。口号与报表的落差,正从财政赤字传递到选民的荷包,才有了这场“重修于好”的急转弯。
北京为何不接招?道理其实简单:主权与领土完整是硬红线,无论对方是超级大国还是波罗的海小国,都没有讨价还价的门缝。让步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不是生意场的讨价砍价。
中国选择了“战略静音”。在外交手册里,长时间无回应就是“我听见了,只是没有对话空间”。相比发狠话、递最后通牒,沉默更能放大对方的孤立感,也避免把摩擦升级成正面碰撞。
立陶宛若真想解套,选项并非没有。最直接的做法是换标识、恢复一中承诺,再私下求得台北谅解;或通过欧盟机制与北京磋商,争取渐进降温。但无论路径多么婉转,都绕不开那块门牌。
对欧盟整体而言,这也是堂公关课。若任由联盟内部成员踩线却让全体承担经济代价,单一市场的凝聚力将被削弱。布鲁塞尔需要明确规则:价值多元可以,触碰成员无法承担的成本不行。
立陶宛政客嘴上说“给中国机会”,实际是自寻退路。毕竟外交舞台上,面子可以涂层新漆,利益却要真金白银买单。倘若仍纠结于姿态,而不肯松手那块招牌,静默还会更长。
历史的喧闹往往在沉默里揭晓答案。北京没有关门,只是把门口的条件写得更清楚:先把刀拔出来,再谈包扎。维尔纽斯要不要进来,决定权始终握在自己手里。
相关文章
11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据报道,针对中方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台错误言论致函联合国秘书长,日本政府发言人在G20峰会期...
2025-11-25 0
西安油漆工闷地下室刷漆二十小时毒亡细节曝光全村揪心 小卫25号早上九点跟着包工头刘某进地下室,小区在西咸新区。中午不到一点他吃完盒饭再进去,就再也没上...
2025-11-25 0
他会突然变得“啰嗦”起来,不是年少时的甜言蜜语堆砌,而是带着烟火气的细碎叮嘱。图片来着网络侵权必删降温时会提醒“穿那件加绒外套,别嫌丑”,加班晚了会说...
2025-11-25 0
维尔纽斯的街头刚入秋,气温却像外交关系一样直坠。立陶宛内阁频频强调“最后通牒”,声称已把“橄榄枝”抛给北京,只等对方接球。然而半年过去,中国依旧零回应...
2025-11-25 1
对中国男篮而言,28日晚对韩国的世预赛不是普通的小组赛,而是一场“必须要赢”的门票战——赢球就基本把自己送上世界杯直航;这是今晚最重要的结论。 为何...
2025-11-25 0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古人早就把话点透:好的关系,靠彼此交换与成就。 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爱情,只有等价交换”,我更愿意补上...
2025-11-25 0
中国使馆援引联合国宪章,挑明解放军师出有名,一种情况下,无需经联合国即可对日动武,黄海方向已有异动,为何突然封锁十余天?高市早苗闯的祸还在发酵,由于日...
2025-11-25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