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高管集体离职,特斯拉站在危险路口,都是马斯克不务正业惹的祸?

抖音热门 2025年11月22日 22:42 1 admin

一边是CEO马斯克获得了史诗级的1万亿美元薪酬方案,另一边,特斯拉的高管正像散落的棋子,一个个离场。

就在2025年11月,Model Y、Cybertruck、Optimus项目的带头人相继离职,连股东会议的掌声都遮不住人才流失的铿锵脚步。

问题不是高管为什么走,而是特斯拉还能不能撑。

马斯克豪赌AI的同时,电动车这条老本行,正悄悄失血。


谁在离开,谁在下注:特斯拉的双重剧本

11月的特斯拉,像一场双线叙事的好莱坞大片。一边是CEO马斯克拿下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另一边,是Model Y项目负责人伊曼纽尔·拉马基亚、西丹特·阿瓦斯蒂等核心人物默默打包离开。这还不算完,今年6月,人形机器人项目负责人米兰·科瓦奇也退出了战场。曾经撑起特斯拉电动车帝国的几根柱子,如今走得悄无声息。

高管集体离职,特斯拉站在危险路口,都是马斯克不务正业惹的祸?

但这不是偶然,而是一串连锁反应的结果。被称为“自动驾驶教父”的团队骨干离职后,紧随其后的,是电池部门、销售系统、制造高层的集体出走。如果说之前的高管离职还能归咎为“正常轮换”,那现在的规模,怎么看都像是一场“集体告别”。

看似光鲜的背后,是公司内部生态的剧烈动荡。马斯克正在把特斯拉从一家电动车制造商,改造成一家AI科技公司。他不再对传统汽车业务抱有耐心,而是将赌注压在了Robotaxi和Optimus人形机器人身上。但问题是,这些项目尚未带来一分钱利润,投入却像是无底洞。

而曾经那些专注于汽车研发、制造和销售的高管,面对这种“职业路径断裂”的新局面,只能选择离开。毕竟,他们熟悉的是轮胎、底盘和充电桩,不是神经网络和仿生手臂。

离职潮的背后,还有另一个难以忽视的对比:马斯克的薪酬方案。这个价值1万亿美元的激励计划,是围绕市值、营收和毛利率设定的“天梯式奖赏”。然而,这张奖券只属于马斯克本人。其他高管呢?在极端高压的管理风格下,他们拿着“普通薪酬”,却要扛着“非人压力”。这场游戏越来越像是“一个人的胜利,众人的代价”。

走到这一步,特斯拉的管理层结构也显得格外刺眼。没有总裁、没有首席运营官,除了CFO之外,全公司只听一个人的声音。这种“CEO一言堂”的模式,既压缩了高管的空间,也封死了组织的多元活力。你不是在领导企业,而是在执行马斯克的个人愿景。

高管集体离职,特斯拉站在危险路口,都是马斯克不务正业惹的祸?

高管的离开,不是因为他们不忠诚,而是他们看不清未来。而这恰恰是特斯拉现在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电动车没了想象力,AI却还在空中飘

如果说特斯拉的电动车业务是一个燃烧了十年仍在发热的炉子,那AI转型就是马斯克试图点燃的新火种。但问题是,这团火现在还没有火苗,就已经烧掉了一屋子木材。

马斯克对AI的迷恋不是什么秘密。从Robotaxi到Optimus,他不断在各种场合抛出惊人计划,渲染未来的可能性。他想把特斯拉变成一个“软硬结合”的科技帝国,复制苹果的生态壁垒,复制谷歌的算法霸权。但他忘了,电动车不是代码,不能靠一次系统升级就实现革命。

现实中的电动车业务,正陷入一连串尴尬。产品线多年未有实质性迭代,Cybertruck销量疲软,2025年前三季度销量还不到1.7万辆,召回倒是频频上热搜。消费者等得不耐烦,竞争者却一个接一个上新。比亚迪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奔驰、大众在欧洲步步紧逼。特斯拉的领先优势,正在快速缩水。

更棘手的是,自动驾驶的技术成熟度和法律合规问题远未解决。Robotaxi的落地需要庞大的数据验证、城市道路适配和监管背书,而这些都不是靠马斯克的一句豪言就能搞定的。现实和想象之间的落差,正是特斯拉当下面临的最大风险。

高管集体离职,特斯拉站在危险路口,都是马斯克不务正业惹的祸?

与此同时,特斯拉的财务报表也不再性感。虽然交付量和营收看起来还在增长,但净利润已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2025年第三季度利润同比下降了37%,这不是一两次促销打折能解释的事。大量资金被投入到还没见效的AI项目中,现金流逐渐吃紧,投资者开始变得焦躁。

马斯克正在用未来的承诺,换取今天的掌声。但市场是记账本,不是许愿池。投资者可以被愿景打动一次两次,但不会永远为一场未完成的科幻剧买单。

而此时此刻,特斯拉还在用降价维持销量,用裁员压缩成本,用个性化营销掩盖产品疲态。这不是长久之计,更像是一场“用未来堵现在”的豪赌。赌赢了,马斯克会成为硅谷的凯撒;赌输了,特斯拉可能连一辆像样的新车都造不出来。


一个人的特斯拉,能走多远?

管理层离职、核心业务疲软、转型路径模糊,所有这些问题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特斯拉是不是已经变成了“马斯克的私人实验室”?

耶鲁大学的研究指出,马斯克的政治行为直接导致了100万到126万台电动车的潜在销量损失。数据不会撒谎,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在一项多国调查中,41%的电动车车主表示会因马斯克的政治立场而避免购买特斯拉。从科技品牌变成“政治标签”,特斯拉这几年完成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转变。

而企业治理方面,特斯拉更像是一个倒三角结构:所有问题最终都压在马斯克身上,没有分权,没有替补,没有容错机制。这种模式在创业初期是优势,在企业成熟后却是灾难。高管离开了,没人接盘;业务下滑了,没人拍板;舆论翻车了,全靠马斯克硬扛。

高管集体离职,特斯拉站在危险路口,都是马斯克不务正业惹的祸?

更讽刺的是,在这种风险结构下,特斯拉的股东还投票通过了马斯克的万亿薪酬计划。这不是激励,这是“集体押宝”。他们选择相信马斯克一个人可以撑起整个未来,但问题是,这位CEO并不总是稳定的变量。他的X平台(原推特)运营混乱、SpaceX频繁延期、Neuralink仍在试验阶段……每一个项目都充满不确定,而特斯拉却把自己的命系在他一个人身上。

这种治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像一家“人格化”公司,而不是一个靠制度和团队运作的现代企业。当一个公司变得如此依赖创始人的个人意志,那它的未来就只剩两个方向:要么成为传奇,要么跌进深渊。

而现在,高管离职潮就是第一声警报。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公司,而是他们已经看懂了这场游戏的规则——这不是一场团队运动,而是一场马斯克的独角戏。


科技公司,还是马斯克剧场?

特斯拉走到今天,靠的不只是技术,更是马斯克的个人魅力和疯狂创想。但当这个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政治舞台、社交平台、甚至宇宙飞船上,留给特斯拉的时间和精力,还剩多少?

电动车业务在失血,AI项目在烧钱,高管纷纷告别,这家公司还有多少可赌的资本?当一家公司变成一个人的剧场,它还能被称为“企业”吗?

马斯克或许赢了那张万亿的彩票,但特斯拉呢?它还能赢得未来吗?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