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防患于未“燃”》:明清故宫如何防火镇火克火?

抖音热门 2025年11月17日 23:25 1 admin
《防患于未“燃”》:明清故宫如何防火镇火克火?

《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周乾 著 译林出版社

木材易燃,故宫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而古代故宫有多种“镇火”或灭火方法,其中既有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也不乏带有迷信色彩的做法,却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消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出版了《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一书,书中史料丰富,图片珍贵,文字通俗易懂。从通读的内容来看,这是一本讲述明清宫廷消防史的书,书中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解读故宫的火灾史、防火文化与古代防火科学。

从火灾史角度而言,紫禁城建筑在明清时期多次遭受火灾,或为天灾,或为人祸。作者在书中对部分重要建筑如太和门,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大高玄殿等建筑的火灾概况、火灾原因、防火措施、灾后重建等历史信息进行了解读。

例如,前朝三大殿“越建越小”是怎么回事呢?作者在书中写道——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紫禁城初建完工时,三大殿被称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殿体量硕大,彼此间距仅为10米左右。然而一年后,三大殿就因雷击被焚毁。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奉天殿因雷击失火,且很快蔓延到华盖殿、谨身殿,结果三殿均被毁。明正统六年(1441年)九月,三大殿复建完工,各建筑体量、建筑间距基本与初建时期相同。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三大殿第二次被毁,原因还是雷击。有细心的大臣发现:三殿同时被毁,除了因为建筑材料为容易着火的木材外,各殿之间的间距过密也是主要原因,因而建议缩小三大殿的建筑尺寸、增大三大殿之间的间距。但这条提议遭到了大学士严嵩的极力反对。因此,“缩小三大殿尺寸”的提议没有得到实施。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三大殿重建完成,嘉靖帝将奉天殿更名为皇极殿,华盖殿更名为中极殿,谨身殿更名为建极殿,以试图消除“晦气”。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三大殿第三次被焚毁,原因还是雷击。天启朝复建,又有大臣提出减小三大殿尺寸、增大各宫殿之间的间距,以免再次出现三大殿均被毁的局面。该建议得到了天启皇帝的批准。他下令将三大殿尺寸减小,且皇极殿南移,建极殿北移。明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三大殿复建完工,基本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大殿的体量和间距。上述三大殿的火灾与重建史,解答了三大殿“越建越小”的历史原因。

不仅如此,作者在书中附录部分,统计了紫禁城自建成(1420年),至辛亥革命(1911年)时期的59次火灾信息(明代36次、清代23次),这为紫禁城消防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从消防文化角度而言,明清时期生产力条件有限,古人把防火愿望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主观地寄托于特定事物,形成“信仰”心理。这种“信仰”防火做法,反映了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防火文化。作者在书中详细解读了不同方式的防火文化:以螭吻、游龙、海马、行什等异兽造型来“防火”,通过其凶猛的造型或“特异的功能”来达到“防火”的目的;以与水井造型相似的藻井,或水生植物来“镇火”;宫殿大门匾额的“门”字不带勾,以避讳火灾发生;运用“五行相生相克”思想来“生水”“克火”。尽管这些方法缺乏科学性,且并不能真正达到防火目的,但它们是明清宫廷消防史料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我国古代消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故宫的历代工匠在长期与火灾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火经验,其中不乏科学内容。作者在书中介绍了故宫内传统而又科学的防火方法:内金水河弯曲设计,以充分接近宫殿建筑,一旦有需要,可以及时获取消防水源;距离内金水河较远的宫殿区域多设有铜(铁)缸,可存储较充足的消防用水,利于及时扑救火灾;隔断墙、院墙、封后檐墙、硬山山墙等不同形式的防火墙,以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均具有良好的隔火性能;部分建筑以石头代替木材作为核心材料,建筑整体可产生良好的防火效果;唧筒和水龙借助机械作用灭火,是清代紫禁城里先进的灭火设备。另外,清代自顺治朝起,紫禁城内就有了“皇家消防队”,其人员组成日趋专业化,管理方式逐渐科学化、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一书,讲述了故宫的消防史,融故宫历史文化、科学智慧于一体,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是老少皆宜的传统历史文化读本。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