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没反抗=自愿?男子与17岁继女发生性关系录视频,法院:判4年6个月,精神控制致其不敢说

热点资讯 2025年11月24日 04:41 1 admin

谁能想到,一个继父和继女共处一室的夜晚,最后会演变成一起强奸案。

2022年10月,17岁的吴小某被继父张某侵犯,还被录下全过程。可进入庭审后,张某却辩称:她没有反抗,全程配合,哪来的强奸?

法官:她不是自愿,是不敢拒绝。

没反抗=自愿?男子与17岁继女发生性关系录视频,法院:判4年6个月,精神控制致其不敢说

据潇湘晨报报道,2022年7月,吴小某被母亲接到某市,与母亲和继父张某共同生活。

刚搬进家不久,吴小某就亲眼看到张某多次对其母亲施暴。打骂、威胁、摔东西,成为家中常态。

张某还告诉她,自己曾因故意杀人被判刑服刑。她开始害怕张某,甚至不敢与他有过多的眼神交流。

2022年10月5日,晚上。

吴小某的母亲因为再一次和张某发生争吵,并离开了家。当晚,张某与吴小某单独在家。

张某告诉她,“你妈不会回来了”,随后尝试接近她。当天晚上22点左右,两人发生了性关系,张某还用手机录下全过程

没反抗=自愿?男子与17岁继女发生性关系录视频,法院:判4年6个月,精神控制致其不敢说

事后,她用微信向母亲求助,警方介入,张某在出租屋内被抓获。

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争议点集中在:吴小某没有反抗,这算强奸吗?

因为视频中的确显示,吴小某在过程中没有明显反抗。张某的辩护意见也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检察机关申请引入心理方面具有专长的专家,对视频中的行为进行解释与分析,法院批准。

出庭专家是心理创伤治疗督导师,长期研究儿童与青少年性侵后的心理反应。

他指出吴小某的行为完全处于“指令服从模式”,她没有逃避也没有反抗,不是因为同意,而是因为长期家暴环境下形成的恐惧压制。

没反抗=自愿?男子与17岁继女发生性关系录视频,法院:判4年6个月,精神控制致其不敢说

专家还提到人类在极度恐惧中会产生“冻结反应”,即外表平静,内心恐慌,行为上缺乏抵抗能力。这是一种生理应激机制。

法院认定,吴小某的行为属于典型的精神控制下的屈从反应

吴小某不仅害怕张某,还对他产生一种“不能说不”的心理依赖。她吃住都在张某家里,母亲又常常离家。生活上和情感上,她完全依赖这一对夫妻中的施暴者

在这种状态下,未成年人的心理防线极易崩溃,她根本不敢、不知道如何拒绝。

最高人民法院在发布典型案例时指出:家庭暴力的本质是控制,而非一时的暴力行为。

施暴者往往不需要在每次控制中使用暴力,仅依靠长期积累的威胁、恐吓、人格压制,就能让受害人丧失反抗意志。

没反抗=自愿?男子与17岁继女发生性关系录视频,法院:判4年6个月,精神控制致其不敢说

在家暴背景下,即使没有直接使用暴力,也可能构成强奸罪。

这一观点为司法认定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更多受害者提供了法律支持。

法院最终作出判决:张某以精神控制等手段使吴小某不敢反抗,其行为已构成强奸罪。依法判处张某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

判决书中,法院还强调: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性行为判断,不能仅凭是否有“激烈反抗”。关键是是否违背了受害人的真实意志。

而在未成年人的案件中,判断其意志是否被违背,更应结合其成长环境——特别是父权压制、家庭暴力、依赖关系等因素。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一个未成年人的反应。

有法律专家指出:未来在处理家庭关系中的性侵案件时,需更多引入心理评估机制,让专业心理证据成为案件定性的关键支撑。

没反抗=自愿?男子与17岁继女发生性关系录视频,法院:判4年6个月,精神控制致其不敢说

案件公开后,司法心理学界也在讨论:

是否应建立未成年人性侵案件的强制心理评估机制,让心理专家的意见成为标配证据?

因为在吴小某案中,正是心理专家的分析,才让事情的真相被看见。如果没有这份报告,法院可能真的会因为“无反抗”而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断。

说明心理创伤证据在性侵案件中的独立价值,不能再被忽视

法律不仅要惩恶,也要识恶。

它不能等到拳头落下那一刻才开始计算伤害,而要从控制、支配、压迫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介入。

这起案件提醒我们:在家庭中,暴力不一定是拳头,也可能是沉默的控制;性侵不一定有反抗,也可能藏在顺从背后。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