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艺术难相处?听专家聊自处之道

热点资讯 2025年10月25日 23:22 2 cc

每年都会有许多艺术展,“文艺复兴三杰”、“印象派巡回展”、“现当代艺术展”……每个画展打出的名头都很厉害,我们知道了拉斐尔、拉斐尔前派,知道了印象派,野兽派,也知道毕加索的牛脾气,杜尚和他大名鼎鼎的“小便池”,每个名字都如雷贯耳,谁都能数上一两个。

但若要再多细述那么一点儿,就难免哑口无言了。

每每欣赏艺术作品,心里总觉得自己如同一个“美盲”:

——“听说都很好,可到好在哪?”

——“为什么我看不懂?”

艺术难相处?听专家聊自处之道

立体主义杰作,毕加索《阿维农少女》,1907年

艺术难相处?听专家聊自处之道

抽象画派杰作,康定斯基“第一幅抽象绘画”,1913年

艺术难相处?听专家聊自处之道

抽象表现主义杰作,波洛克《作品一号》,1948年

上面的这些作品,都是西方艺术史上不同时期的伟大杰作。它们多数被置放在博物馆,成了“纪念碑”一般的作品。但“杰作”为何能成为杰作?我们却依然不知所然。《局部》之后,还是不懂艺术,怎么办?

丹青老师给我们的答案是:当你抛弃懂与不懂的问题,你就看见艺术了。


陈丹青:艺术没有答案

艺术难相处?听专家聊自处之道

这个问题其实跟艺术品不太有关系,而是大部分人他心里希望得到一个答案。

但是我能说的是,你进入一个美术馆,你看一件作品,你不是在寻找一个地图、一个导航。

导航会告诉你,要经过哪些地方,最后到达哪个地方,你走别的路就是错的。它也非常清晰地告诉你,整个的方位是如何。做数学演算就是这样,你总假定一道题会破解,会有一个最终的答案。

艺术正好不是这样的,艺术它没有答案。

如果它给了一个你认为是答案的什么,这仍然不是它的答案。只有当你抛弃期待答案的愿望,抛弃懂和不懂的陷阱、迷藏,你就看见艺术了。

至于看见艺术,你看见什么,你的感受是你最有意思的内心活动,也是最珍贵的,只有你才有。

我告诉你塞尚在表达什么,你就会喜欢塞尚了吗?未必。因为塞尚没有表达什么啊。可是他的画在美术馆里,放在那儿,它是最坚实的、最远就能辨认出来的。为什么?这个你就要比较地去看。

我到今天没有弄懂一个艺术家,但我一点都不操心,我知道我喜欢谁,我也不会问我为什么喜欢他,因为这跟我没有关系,是他在那儿,然后我就向他走去。

这是一个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当你用言语表达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冤枉的,因为他画面本身说出的讯息,远远多余你的语言给予的。”

丹青老师的回答,自有他的理解和道理。

是,艺术是无解的,一切都要自己去感受,《局部》不就是丹青老师对艺术的感受吗?

感受人人都有,“好看”,“美”,“色彩真舒服”,一些人的感受丰满些,另一些人的感受干瘪些,但这都是感受。

但感受之后,不管丰满的、还是干瘪的,接下来都仍不免要追问——

为什么?

“为什么我会觉得这色彩好看?”

“为什么这样画好看?那样画就不好看?”

“为什么艺术家要这样画,他要传达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流派?同流派不同艺术作品之间的区别是啥?

“为什么一些画作可以被称作杰作?”

“所以,这幅画,到底好在哪?我该怎么看?”

“我又该如何表述我对这幅画的理解和欣赏?”


看《局部》,我们常常惊叹,透过丹青老师的眼睛所看到的画,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他能看见《千里江山图》背后的少年感?相比之下,我的这双眼,难道是用来出气的吗?

丹青老师却对我们说:我做《局部》其实是在“胡说”。因为我不是真正的(艺术)史论家,因此知识有限,也有着许多错失,但如果你真想弄懂看画之道,掌握看画的“手艺”,我建议你听听她——

丹青老师口中的“她”,这位老朋友,“口音非常绵密”,“国内重要的杜尚研究专家”,“中国艺术史论界的一个令人尊敬的异类”,正是《杜尚传》的作者、《杜尚访谈录》《杜尚语录》译者,传说中“杜尚背后的中国女人”——王瑞芸。

王瑞芸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1982年,她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也是这一年,她进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习,师事吴甲丰先生,专攻西方艺术史。

上世纪80年代末,王瑞芸又去了美国读书。

她在美国Case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主修西方当代艺术史,获得了艺术史硕士学位。

毕业后,她便旅居美国20余年,潜心研究西方艺术。

艺术难相处?听专家聊自处之道

她尤其注重现当代艺术,曾对美国整个20世纪的艺术史和艺术家进行了详尽的梳理,还为国内撰写多部西方艺术的研究专著,迄今发表的著述包括:《杜尚传》、《巴洛克艺术》、《20世纪美国美术》、《美国美术史话》、《通过杜尚》、《戈登医生》(小说集)、《美国浮世绘》(散文集),翻译《杜尚访谈录》。

要谈艺术,避不开杜尚;在华语世界,要谈杜尚,就不能错过王瑞芸的《杜尚传》。

艺术难相处?听专家聊自处之道

艺术难相处?听专家聊自处之道

当西方艺术闯入我们的视野,却有越来越多人质疑:为什么艺术越来越看不懂了?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王瑞芸把自己四十年潜心钻研的成果与思考,浓缩成了十集精华,和看理想一起打造了这档音频节目《十件作品里的西方艺术史》

她仔细挑选了10件西方艺术史中“地标性”的杰作,串连起整部近百年的西方艺术史——从古典艺术杰作安格尔的《泉》为始,以当代艺术杰作杜尚的《泉》为终,途经莫奈、塞尚、马蒂斯、毕加索、康定斯基、波洛克等艺术大师。

艺术难相处?听专家聊自处之道

古典主义杰作,安格尔《泉》,1856年

艺术难相处?听专家聊自处之道

当代艺术杰作,杜尚《泉》,1917年

每一幅可能都是你熟悉,却又“未知”的艺术作品。

在这10件作品里,王瑞芸试图与你探讨:艺术为何如此演变,我们如何与艺术相处。

艺术难相处?听专家聊自处之道

从80年代的中国,到上世纪末、现世纪初的美国,王瑞芸见证了中国艺术的萌芽和当代艺术在美国的腾飞。

由她所挑选的西方艺术杰作,带有宏大的历史感。这些杰作大家,每一个名字都在艺术史上举足轻重;每一副杰作,全都挑战了当时一代人的艺术审美。

而挑选这些杰作和大家,与王瑞芸这一代人的时代经历有关。

在讲安格尔的《泉》时,王瑞芸回忆到了自己初见这幅杰作时所感受到的震撼——“目瞪口呆”。一个美术生,在美术馆内对着一幅法国古典油画“目瞪口呆”?说不过去吧?但那是80年代,当西方在古典艺术的优雅中不耐烦已久时,80年代的中国还在看着俄罗斯油画。

正是因为这些震撼,让在美国读艺术史的王瑞芸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不同的艺术权威面前,究竟要听谁的话?

因此可以说,王瑞芸的西方艺术杰作,是带有中国视角的。在这样一个角度和时代背景的前提下,“艺术权威”的问题将引发进一步思考,那就是:艺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这门节目,不仅仅只是一门明晰的西方艺术史入门课,它还谈论了更庞大的话题——

人在面临艺术,或以艺术为代表的更大的人生难处时,应如何自处。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