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濮存昕:家人相继去世,如今72岁不敢老去,还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

热点资讯 2025年10月10日 03:21 1 admin

胡同里的 “濮瘸子”:从自卑到重生的童年

上世纪 50 年代,濮存昕出生在老北京一条充满烟火气的胡同里。他的家庭自带艺术基因 —— 父亲苏民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话剧导演兼演员,《蔡文姬》《茶馆》等经典剧目里,都有苏民的心血;母亲虽是银行职员,却能弹一手好钢琴,闲暇时总会教濮存昕和弟弟唱民歌。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濮存昕从小就常跟着父亲去人艺的后台,看演员们化妆、排戏,舞台上的光影在他心里埋下了逐梦的种子。

可命运在他幼年时就埋下了一道坎 —— 他被确诊为 “小儿麻痹症”。病症让他的右腿发育迟缓,走路时总是一瘸一拐,脚尖擦着地面,每走一步都要比别人多用几分力气。胡同里的孩子不懂事,常会跟在他身后起哄,喊他 “濮瘸子”。有一次,几个孩子围着他模仿他走路的姿势,濮存昕攥紧拳头却不敢反驳,只能低着头往家跑,眼泪砸在青石板路上。

濮存昕:家人相继去世,如今72岁不敢老去,还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

这时,比他小几岁的弟弟总会像 “小勇士” 一样冲出来。弟弟会叉着腰挡在濮存昕身前,对着起哄的孩子喊道:“我哥是在练特殊步伐,你们懂什么!再笑我就告诉你们爸妈!” 久而久之,胡同里没人再敢随意嘲笑濮存昕。弟弟的保护像一道光,驱散了他童年的自卑,也让他对亲情有了更深的依赖。

为了让濮存昕摆脱病痛,父母四处打听名医,带着他跑遍了北京的大小医院。从针灸到推拿,再到一次次风险未知的手术,濮存昕前前后后经历了5 次手术。记得最后一次手术结束后,他躺在病床上,右腿裹着厚厚的纱布,父亲坐在床边给他读《三国演义》,母亲则每天熬骨头汤给他补身体。拆纱布那天,医生扶着他慢慢站起来,当他发现自己能稳稳地迈开双腿,不用再一瘸一拐时,他抱着母亲哭了 —— 那是他第一次觉得,自己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不一样。

濮存昕:家人相继去世,如今72岁不敢老去,还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

逐梦路上的十年等待:从下乡知青到话剧名家

身体的康复让濮存昕重新燃起了对演艺的渴望。可就在他准备追寻梦想时,“上山下乡” 运动席卷全国。16 岁那年,濮存昕背着简单的行李,和同学一起坐上了前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火车。火车开动时,母亲在站台上哭红了眼,父亲却只说了一句 “照顾好自己,别忘了读书”。

在兵团的八年里,濮存昕过着面朝黑土背朝天的生活。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种地、割麦,傍晚还要喂牲口、修水渠,累得倒在炕上就能睡着。但即便再忙,他也没放弃对艺术的执念 —— 晚上在煤油灯底下,他会对着镜子练习台词,用树枝在地上画舞台布景,偶尔还会拉着战友排演小话剧。有一次,兵团组织文艺汇演,他自编自导的小品《春耕》获得了一等奖,站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听着台下的掌声,他更加坚定了要走演艺路的决心。

濮存昕:家人相继去世,如今72岁不敢老去,还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

1976 年,知青返城的政策落地,濮存昕终于有机会回到北京。凭借着多年的积累,他顺利考入空政文工团。那时的他,身高一米八多,五官俊朗,加上从小在艺术熏陶下养成的气质,很快就引起了导演的注意。可每次试镜时,导演的目光总会停留在他额头上 —— 那里有一个小时候摔倒留下的包,虽然不明显,但在镜头里会显得突兀。有导演直言:“你条件很好,可这个包会影响上镜,要是能处理掉就好了。”

一次次被拒绝,濮存昕却没泄气。他知道,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实力证明自己。在文工团的十年里,他演过路人甲,跑过龙套,甚至帮道具组搬过箱子。别人休息时,他就在排练厅里练基本功,从发声到肢体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1986 年,33 岁的濮存昕终于等到了机会 —— 他凭借扎实的功底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为了父亲苏民的同事,真正实现了 “与父并肩” 的梦想。

进入人艺后,濮存昕的才华彻底爆发。在《海鸥》的排练中,为了诠释好特里波列夫的忧郁与挣扎,他每天都会去颐和园的湖边坐着,观察水鸟的姿态,揣摩角色的心境;演《李白》时,他特意研究了唐代的书法和诗歌,舞台上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被他演绎得既有诗人的狂傲,又有失意的苍凉。这些话剧让他成为人艺的 “台柱子”,而 1996 年的电视剧《英雄无悔》,更是让他火遍全国。剧中他饰演的公安局长高天,正直、儒雅又充满正义感,不少观众看完后写信给他,说 “以后看到警察,就会想起你演的高天”。那时的濮存昕,站在了演艺事业的巅峰。

濮存昕:家人相继去世,如今72岁不敢老去,还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

家庭骤变:扛起责任,他选择转身

就在外界期待濮存昕再创更多经典时,他却突然减少了作品输出,甚至慢慢淡出了公众视野。没人知道,那时的他,正经历着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

2000 年初,濮存昕正在外地剧组拍摄一部电影。一天下午,他刚化好妆准备拍摄,手机突然响了,是妻子打来的。电话那头,妻子的声音带着哭腔:“你快回来吧,弟弟他…… 走了。” 濮存昕手里的剧本 “啪” 地掉在地上,他愣了几秒,才颤抖着问:“怎么会…… 昨天不还好好的吗?” 弟弟是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的,那个从小保护他、陪他长大的人,就这样突然离开了。

赶回北京的路上,濮存昕一直望着窗外,眼泪止不住地流。他想起小时候弟弟替他出头的样子,想起下乡时弟弟寄来的家书,想起去年过年时两人还一起陪父母包饺子。那段时间,他整个人像被抽走了力气,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饭也吃不下。可看着年迈的父母整日以泪洗面,他又逼着自己振作 —— 他知道,现在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倒下。

濮存昕:家人相继去世,如今72岁不敢老去,还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

从那以后,濮存昕推掉了大部分工作,除了人艺必要的话剧演出,其余时间都用来陪伴父母。他会陪父亲去人艺看排练,听父亲讲当年排戏的故事;也会陪母亲去菜市场买菜,像小时候母亲教他那样,教母亲用智能手机。父母看他总是围着家里转,心里过意不去,父亲拉着他的手说:“你还年轻,事业不能丢,我们没事,你放心去拍戏。” 在父母的反复劝说下,濮存昕才慢慢回归工作。

2006 年,他凭借电视剧《男人底线》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奖。领奖台上,他握着奖杯说:“这个奖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让我有勇气重新站在这里。” 可这份喜悦没持续多久,2016 年,父亲苏民在睡梦中安详离世。濮存昕守在父亲的床边,轻轻抚摸着父亲的手,就像小时候父亲牵着他那样。他没有哭,只是在心里对父亲说:“爸,您放心,我会照顾好妈。”

父亲走后,母亲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先是记忆力减退,后来甚至认不出人。有一次,濮存昕给母亲端来饭菜,母亲却问他:“你是谁呀?我儿子什么时候回来?” 濮存昕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他坐在母亲身边,握着母亲的手说:“妈,我就是存昕,我一直陪着您。” 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濮存昕彻底暂停了演艺工作,推掉了所有剧本和演出邀请。有人劝他找个护工帮忙,他却说:“妈养我小,我得养她老,别人照顾,我不放心。”

濮存昕:家人相继去世,如今72岁不敢老去,还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

71 岁的坚守:不敢老去,只因有她

如今,71 岁的濮存昕过着简单而规律的生活。每天早上,他会先给母亲煮一杯牛奶,再做一碗软烂的粥,一口一口喂母亲吃。饭后,他会推着轮椅带母亲去小区里散步,指着路边的花草跟母亲说话,哪怕母亲大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坐着,他也会絮絮叨叨地讲个不停 —— 讲小时候的趣事,讲人艺的老同事,讲曾经演到的角色。

他的身体也不如从前,膝盖常常疼得厉害,上下楼梯都要扶着扶手慢慢走。有一次陪母亲散步时,他不小心崴了脚,疼得额头冒冷汗,却还是笑着对母亲说:“妈,没事,我歇会儿就好。” 晚上母亲睡着后,他才会偷偷拿出膏药贴在膝盖上,有时疼得睡不着,就坐在客厅里看父亲留下的剧本,那些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父亲的批注。

濮存昕:家人相继去世,如今72岁不敢老去,还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

有人问他:“您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这么拼?” 濮存昕只是轻轻摇头:“我不敢老啊,妈还需要我。只要我在,她就有个依靠。” 偶尔,他会去人艺看看排练,遇到年轻演员向他请教,他会耐心地指导,从台词节奏到情绪表达,毫无保留。他说:“人艺是我的根,能帮到这些年轻人,我也开心。”

初秋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里。濮存昕坐在沙发上,母亲靠在他身边,手里攥着一张旧照片 —— 那是多年前全家一起拍的全家福,照片里的弟弟笑得灿烂,父亲穿着中山装,母亲挽着父亲的胳膊。濮存昕轻轻拂去照片上的灰尘,低声对母亲说:“妈,你看,我们一家人都在呢。” 母亲抬起头,虽然眼神有些浑浊,却慢慢露出了笑容。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