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80年前印尼巴厘岛女性照片:上身不穿衣服,自然大方盯着摄影师看

热点资讯 2025年09月04日 06:30 1 admin

有时候,一张老照片能比一篇文章更让人心里头咯噔一下。你想象一下——1940年的巴厘岛,潮湿空气包裹着一切,有股稻香夹杂着泥土气味。树荫下,站着一个女人,她肩膀上的一块布松松搭着,面容平静,手里拎着个黄麻篮子。她没用特别的姿势,没笑、没怒,甚至没有回避镜头,整个人沉着得让人有点说不上来的敬畏。那张照片里没有热闹,也没有故事,但里面的细节,比任何闪闪发光的大人物还叫人感兴趣。

80年前印尼巴厘岛女性照片:上身不穿衣服,自然大方盯着摄影师看

那个女人的下身裹着一种叫“卡因”的布料,看上去跟我们这边的纱笼有点像。说是简单,但仔细看,她那布料上有着细密的几何花纹,不是随便印出来的,很可能花了大半天时间用蜡染画出来——那工艺讲究得呀,连我们城里裁缝店都难得见。原来在她们村子,家家都有点自己的手艺。有人去过乌布那边,说小姑娘从识字起就要学会编花篮、染布、做香料,哪怕穷,也一定有一身体面的衣服。这个工艺,是娘亲手把手教的,是家庭脸面,也是邻里交情;谁掉了针线,都会借。

说到穿法,她可没有裹着什么胸衣,那时候的巴厘岛女人顶多拿一块布,往肩头或胸前一扯,干活方便得很。你可能会好奇,怎么能这样?其实在那个热得出汗都成习惯的地方,用布松松裹着,反而是最实用的选择。上身赤裸可没啥丢脸的意思,尤其在田里插秧、家里编篮,衣服穿得太紧倒碍事。听老人说过,在印度教的老传统里,讲究的是身体和自然的和谐,那些规矩有时候咱们是想不明白的。

80年前印尼巴厘岛女性照片:上身不穿衣服,自然大方盯着摄影师看

我记得一个巴厘的阿姨说过,她们那会儿上身不穿衣服,就是拿块kemben裹一裹——尤其下地干活,又要挑水,又要喂猪,手脚都要用得开。外乡来的看了会觉得惊讶,可她们觉得没什么,不信你去老村子看,那些和神龛有关的日常仪式、插花祭祀,还是这么着装。宗教仪式上,她们就这么捧着香,头上有花环,动作优美极了。

再说说那个篮子。有些人会以为只是一只普通的黄麻篮,其实那是全家人下地、逛集市都离不开的宝贝。轻便、坚韧,一家老小要是少个篮子,连米都没法拎回家。黄麻这种东西,岛上的人世世代代种,既是生计也是文化;有时候,新娘的嫁妆里头还要带几只编得花里胡哨的篮子。西方人总觉得这些东西“土”,但在岛民眼里,正是这种手感和植物的味道才叫踏实,才像家。

80年前印尼巴厘岛女性照片:上身不穿衣服,自然大方盯着摄影师看

你细看那相片,会发现她站地方不难猜——树荫,后面密密的灌木,地上水痕深浅,八成是在东巴厘或者乌布附近。那里水稻梯田连着香料园,女人们一早就下田,中午要不就在树下歇口气,篮子搁身边,脚下是潮湿的泥。有人说,她当时或许正要去庙里烧香,也可能只是日头大了拍张照,有点不情愿。她的眼睛直直迎着镜头,有点冷静,也有点倔。不像那种等着你来夸的表情,倒像是在说:“你看见了又怎样?我不过是做自己的事。”

巴厘岛上的印度教和外头不太一样。他们那儿的女人既是主妇,又是家庭里的宗教支柱。家家都有供桌,清晨女人们扎起头发、穿戴整齐,要为祖先和神明摆好花果。在庙会、庆典时,女人比男人还忙,抬米、编花环、搅拌椰浆,没人觉得奇怪。这份日常,说起来寻常,可轮到城市人真下地试一试,手脚早汗流浃背了。

可别以为那会儿就一派安宁。1940年,整个荷属东印度都风雨欲来,日本离着不远,很多欧洲摄影师跑到岛上来拍“奇观”。你想想,西洋人拍下的“东方女性”,惯常加点“异国风情”的滤镜,总带点俯视。那些照片被打包装饰,成了展览里的“素材”。可是真实的女人,她们自己怎么看,谁又肯问?照片上的她,其实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被凝视”,她根本就不理会镜头,她有她自己的生活和脚下的路。

其实,不仅是巴厘,全东南亚不少地方,像泰国、缅甸、柬埔寨,早些年女人也都是上身赤裸,罩衣是后来的洋玩意。父辈们见过的,说那会儿没谁拿身子当个什么“禁忌”,劳动、礼仪、季节,都有当地自己的一套穿衣法则。偏偏到了后来,西化的规矩像洪水一样涌进来,对着这些老传统指指点点。城里人、教会学校、生意人,越看越觉得“土”。你说尴尬不尴尬,从什么时候起,“挺胸抬头”的老传统,变成了“不检点”的象征?

这些年,世事变得太快。五十年代印尼独立了,外面世界的审美鞭子也一起甩进来。女人们陆续穿上了kebaya和各种上衣,遮得严严实实。谁家再让媳妇坦胸露背,都被说落伍。那些老穿法变成了“乡下土气”,年轻一代连祖母都不大记得自己祖上的打扮了。慢慢地,村里还保留传统仪式的地方也越来越少。现在,你要是看到这样的穿搭,多半得在博物馆,或者大节日的早晨,在最偏的宗庙墙角。路上碰见,孩子们也会指指点点,觉得这怪。

可那一刻的影像,还在那里:一个平凡的巴厘女人,左手压着自家命脉,右脚站在泥土的温度上,眼神坚定。她的背后有祖祖辈辈留下的衣裳、手艺和忌口。哪怕这世界怎么变,她那种“我愿意这样活着”的姿态,比那些被加工过的展览照片要真实得多。我常想,几十年后,她还记不记得那天的树荫、篮子的重量,还有被照相机凝视的那个短短瞬间?我们这些后来人,只能透过泛黄的照片,猜一猜她那会儿到底在想什么。

到头来,什么样的穿着才算“文明”,谁来规定?是天热时的赤诚,还是后世加上的蓝布长衫?眼下的人讲时尚、讲进步,却忘了问一问,过去的那个女人,愿不愿意换掉身上的卡因,披个不透气的外套。生活总是悄悄推着人往前走,不自觉的,老规矩变成旧照片,旧照片上那笃定的眼神,却始终没有散掉。

你说,下次翻相册时,忽然看到那个女人的目光,会不会有点恍惚,会不会想起自己家乡那些曾经的老样子?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