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第二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央媒早有预警

热点资讯 2025年08月08日 01:11 1 admin

驻扎上海20年、员工规模近10万的昌硕科技代工厂宣布整体迁离,这引发网友热议,“难道是第二个富士康”?

对此,有人担忧,我们“世界工厂”的招牌是不是要保不住了?

还有人指出:近十万个岗位,背后就是近十万个家庭的生计,这可怎么办?

第二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央媒早有预警

昌硕真的“跑路”了吗?

上海昌硕,这个名字在普通人听来也许有些陌生,但对于上海浦东乃至整个中国制造业来说,它曾是庞大的存在。

2004年,昌硕科技落户上海康桥工业区,投资规模达120亿元,主要承接苹果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产品的组装业务。

第二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央媒早有预警

近十万人在这里工作生活,就像一个小镇,甚至一座小城。由于其业务模式与规模与富士康相似,也被当地人称为“小富士康”。

现在,这个“镇子”要迁徙,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担忧和猜测:“是不是被经济环境逼走的?”“中国的制造业是不是要空心化了?”

第二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央媒早有预警

昌硕的这次“出走”,实际上是向外迈了一大步,直奔印度等东南亚国家而去。

当然,它也是身不由己,毕竟作为苹果公司供应链的一环,说到底也得听人家的安排。

近年来,全球经贸环境波诡云谲,特别是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让苹果不得不考虑分散风险,避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第二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央媒早有预警

印度凭借其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市场潜力,成了苹果眼中的下一个热土。

苹果的目标很明确,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印度生产的iPhone比例提升到四分之一以上。

作为苹果的“御用代工厂”,昌硕面临的选择题简单粗暴:是跟着苹果去印度建厂,保住未来的订单。还是留在原地,眼睁睁看着订单流向竞争对手?

第二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央媒早有预警

对于一个严重依赖单一客户的代工企业来说,客户的战略转移就是自己必须遵守的军令。不跟上,就可能被踢出这个价值万亿的供应链体系。

所以,我们看到昌硕前往印度招兵买马,建立新的生产线,就像当年的富士康一样。

第二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央媒早有预警

中国式搬家

如果只看到昌硕向外走,那就只看到了故事的一半。昌硕的另一部分,则从上海浦东,迁往了邻近的昆山。

这一步,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主动的成本与战略考量。

二十年前,昌硕落户上海时,上海的土地和人力成本还具有相当的优势。但如今的上海,早已是中国金融、科技和创新的高地,寸土寸金。

第二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央媒早有预警

对于昌硕这类利润主要来自“辛苦钱”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来说,上海高昂的运营成本已经成了一座沉重的大山。

而昆山,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紧邻上海,交通便利,能够无缝承接上海的产业辐射和物流网络。更重要的是,昆山的土地、用工和综合运营成本,相比上海要低得多。

对于昌硕而言,从浦东搬到昆山,不是“离开中国”,而是“在中国内部,找到了一个性价比更高的地方”。

第二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央媒早有预警

其次,这也是一次双向奔赴。今天的上海,正在努力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它更希望吸引的是芯片研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类高附加值的产业,而不是几十万人的组装工厂。

某种程度上,昌硕的“搬离”,也契合了上海自身的城市发展规划。所以,昌硕向昆山的这一步,是企业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动选择,也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梯度转移的自然结果。

它恰恰说明,中国制造业的内部生态正在发生深刻而健康的变化。

第二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央媒早有预警

“世界工厂”地位将被取代?

看懂了昌硕的这两步棋,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最初的那些担忧,就会有新的感悟。

十万人的饭碗,确实受到了冲击。对于每一个身处其中的普通员工来说,工厂的搬迁就是生活中的一场地震,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是真实存在的。

这是产业转型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和承受的阵痛。毕竟,任何宏大的叙事,都不能掩盖个体面临的具体困难。

第二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央媒早有预警

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就此动摇了吗?恰恰相反,这或许正是“世界工厂”升级的标志。

过去,我们的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我们靠汗水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现在,这条老路已经越走越窄。

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链转移出去,是市场规律的必然。这并不是“垮了”,而是“瘦身健体”,为更高端的产业腾出空间。

第二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央媒早有预警

真正的关键在于,旧的走了,新的有没有来?答案是肯定的。

就在我们为代工厂外迁而忧心忡忡时,另一幅画面正在徐徐展开: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新能源汽车,正浩浩荡荡地驶向全球七十多个国家。

我们自己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成了出口的“新三样”,短短几个月出口额就高达数千亿。

第二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央媒早有预警

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在重压之下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部手机的国产化率已经高得惊人。

这些新兴产业,正在创造出大量新的、技术含量更高、薪资待遇也更优厚的岗位。它们的崛起,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流水线工人,而是有知识、有技能的产业技术人才。

第二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央媒早有预警

因此,昌硕的故事,就像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一个剖面。它有阵痛,有失落,但更多的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我们不必为一家代工厂的“远走”而过度悲观,也不必为另一家工厂的“内迁”而沾沾自喜。

真正的自信,来源于我们自身产业升级的坚定步伐。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哪个企业是永恒的中心,也没有哪个模式能一成不变。

第二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央媒早有预警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2023-06-28《制造业转移出中国?中国制造业转向高附加值是必然趋势》

第二个富士康?宣布全线搬迁、近10万工人丢掉饭碗,央媒早有预警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