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日本没资格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当地时间11月18日下午,北京时间19日清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上图)在联大安理会改革问题全会的发言中表示...
2025-11-19 0
整个去美元化趋势的核心存在一个奇怪的悖论。无论是寻求美元替代方案的新兴金砖国家,还是试图阻止这一进程的衰老霸权,双方至少在官方层面上,都围绕着一个相似但并不完全准确的叙事达成了共识:即逐渐远离美元主要是由华盛顿将其货币武器化所驱动的。
2022年对俄罗斯的制裁无疑是一个决定性时刻,标志着华盛顿放弃了作为全球美元体系仁慈管理者的任何幻想,决定转而将其用作打击地缘政治对手的大棒。就地缘政治而言,这是一个分水岭时刻,未来的历史学家几乎肯定会如此看待。
但这真的是各国急于寻找美元替代方案的唯一原因吗?声称去美元化最终是对美国胁迫的回应的说法,听起来有点像金砖国家版本的对迫害面前漠不关心的尼莫勒式警告:"他们先对付了俄罗斯;接下来可能就轮到我们了。"其言下之意是,任何国家都可能成为华盛顿任性怒火的下一个受害者。
但几乎没有人停下来问一问,这到底现不现实。中国——一个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经济体——真的面临俄罗斯式制裁的风险吗?美国真的敢对印度、巴西或与金砖国家关系密切的土耳其实施严厉制裁吗?如果美国连特朗普时代的"解放日"关税都没能顺利实施,还差点搞砸了国债市场,真的会有人相信它能冻结中国的外汇储备,而不会在五分钟后引发一场让2008年危机相形见绌的金融危机吗?
坦率地说,即使是对在2022年已经与美国市场相当脱钩的俄罗斯实施制裁,效果也并不那么理想。
去美元化真正的根本驱动力本质上是经济性的: 鉴于美国高企且不断增长的债务负担,其将需要结构性的负实际利率。对于储备持有国而言,这意味着购买力的系统性侵蚀。从这个意义上说,去美元化与其说是一种政治声明,不如说是一种投资决策。这一进程在俄罗斯制裁之前早已开始,即使没有制裁也会继续。
自2014年以来,外国央行已停止净买入美国国债,而美国的赤字持续增长。这个鲜为人知的转折点,在未来书写向新体系过渡的最终记录时,必将占据一席光荣之地。换句话说,早在2014年,不祥之兆已清晰可见。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长期轨迹就预示着麻烦。美国的赤字不再是偶发的、由衰退引起的,而是变成了常态。
让我们快进到2022年——这个常被随意引述为去美元化起点的年份。这一年无疑很重要,许多统计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各国央行的黄金购买(本质上是储备的去美元化)在那一年激增。但这全都是因为对俄罗斯的制裁吗?事实证明,当时还发生了其他一些事情,很可能吓坏了许多参与者——尤其是中国。
在2020年至2022年间,美国联邦债务从23万亿美元跃升至超过30万亿美元,这是和平时期前所未有的增长,而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4万亿美元翻了一番多,达到8.9万亿美元。同时,2008年危机后引入的、看似非常规且临时的政策工具——量化宽松,结果却变得相当永久。换句话说,2014年的警示信号现在如同通过扩音器放大了一般。
到2022年,世界大多数国家可能已经意识到,美国没有可信的财政可持续路径,并且丝毫没有努力去寻找一条,因此它几乎肯定必须维持负实际利率,以便随着时间的推移侵蚀债务负担。要理解负实际利率如何帮助管理债务水平,可以想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在魏玛德国欠了一笔钱,一旦德国马克恶性通货膨胀,你会发现还债容易得多——只需卖掉一双鞋就能偿还之前的一笔巨债。
事实上,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美国的实际收益率是深度负值:通胀率(官方数据)在7-8%左右,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1.5%左右。这种情况降低了美元的购买力。如果你持有一大堆美国国债,这可不是什么好选择。分析师卢克·格罗门称这是美国对一国财富的"征用"。如果你必须用一种正在贬值的货币购买商品(而商品并没有变得更便宜),你就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
你不需要经济学博士学位也能理解,美元贬值和恶性通胀是最终的结局。美国的另一个选择是让利率保持高位,然后在更高的利率下被偿债负担压垮——从而也引发一场大规模的信贷危机。在快速死亡和缓慢死亡之间做选择时,政府倾向于选择后者。
所以,在2022年,全世界的美国债务持有者都面临着实际价值的显著损失。对私人投资者来说,这令人不快。对持有数千亿美元储备的央行来说,这存在根本上的不可持续性。我敢说,在某些国家的经济决策圈深处,这种状况对人们思想的冲击程度不亚于乌克兰危机的后果。
尽管在2023年实际利率确实回到了正值区域(勉强),但美国并未表现出丝毫收敛其财政鲁莽行为的意向。它将继续高速发行国债以弥补不断扩大的赤字,并且在下次经济下行时,美联储将面临更大压力来货币化更多债务。这个问题现在已是结构性和永久性的了。
华盛顿与金砖国家的共识:"我们还是别谈那个了"
那么,鉴于所有这些,为什么都强调地缘政治呢?部分原因在于,在一个新闻周期短、注意力持续时间更短、媒体炒作地缘政治戏剧的世界里,叙事创造存在完全自然的机制。正如过去常说的,负实际收益率和储备构成上不了电视头条,但戏剧性的地缘政治对抗肯定可以。
然而,也存在故意的混淆视听——而且它来自地缘政治分界线的两边。
几乎无需赘言,华盛顿竭尽全力淡化或否认去美元化进程。大多数美国及其他西方机构宁愿谦逊地将目光从不断涌入其他国家央行金库的金条上移开。他们千方百计地引用显示美元使用率保持稳定的统计数据(这样的统计数据肯定找得到)。
但是,只要不得不触及去美元化这个主题,华盛顿就更倾向于它认为的"两害相权取其轻":承认与美元武器化相关的一些附带损害,而不是承认整个美元体系的经济基础正在我们眼前侵蚀。
2023年4月,珍妮特·耶伦承认,"当我们使用与美元角色相关的金融制裁时,存在一种风险,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对她而言,这只是一个如何校准地缘政治工具的问题,以最小化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关于保护其投资回报的"非分之想"的程度。
在2023年7月众议院一场名为"美元主导地位:维护美元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的听证会上,雪城大学国际事务教授丹尼尔·麦克道尔博士在其证词中对这一观念给出了典型的解读:
"美国越是频繁地使用金融制裁,就越让对手和外国首都意识到依赖美元所带来的战略脆弱性。一些政府通过实施反美元政策作为回应,这些措施旨在减少经济体在投资和跨境交易中对美元的依赖。尽管这些措施有时未能达到目标,但其他一些措施已导致了适度水平的去美元化。"
看吧。追求美国外交政策议程的代价必须被承认——但这主要只相当于"适度水平的去美元化"。
显然,美国在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美元霸权方面有着巨大的既得利益,并且不想过于深入地探究其弱点。说"我们承认对俄制裁让一些人感到不安"比说"我们希望没人注意到在金库里持有美元是最终走向破产的好方法"效果要好得多。
但这引出了一个问题:金砖国家通过强调地缘政治而非经济角度,究竟能获得什么好处?
可以这样想。假设你持有一大堆某个实体的债券,但你对这个实体的偿付能力没有太大信心。你绝对不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到处宣扬你对该实体偿债能力的怀疑。这样做只会让你仍然持有的债券大幅贬值。
再假设你实际上正在出售部分这些债券——不是恐慌性抛售,而是逐渐地、边际性地减少你的持仓。因为你是大持有人,人们会注意到。这时,你最好能为你所做的事情找一些掩护,这样你就不必公开承认你不相信你所持债券发行人的偿付能力。在你这样做的瞬间,你仍然持有的债券就会大幅贬值——更不用说你可能引发一场连你自己都没准备好的恐慌。
这里的债券发行人当然是美国政府,债券就是美国国债和其他相关的美国债务证券。你最好说话小心点,除非你想在自己的投资组合上砸个大洞,更不用说可能招致某种不愉快的报复。中国仍然持有巨量的美元资产。其他金砖国家(除俄罗斯外)也持有相当规模的美元资产。
金砖国家实际做的是以下这些: 他们尽可能悄悄地增持黄金(黄金现在是增长最快的国际储备资产);他们寻求推动非美元双边结算;他们确保本币互换协议;他们购买期限更短的国债;他们致力于建设新的金融基础设施。
但他们在官方层面的表态往往非常平淡,大多是关于多元化或管理风险的标准说辞。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机构——中国储备的实际管理者。它发布的年度报告,说得委婉点,读起来有点枯燥。重要的是,它并不公开将其储备调整表述为对美国债务的否定。任何想在SAFE报告中寻找辛辣言辞的人往往会大失所望。
当金砖国家世界确实稍微加强言辞时,他们倾向于侧重地缘政治角度:美国正在滥用其主导体系所带来的特权;美国实行双重标准;美国在干涉他国主权。这些指控绝对属实,并且肯定也是金砖国家政府考量的因素。但这也是一种淡化真正对去美元化进程产生巨大引力的因素的方式。
结果有点荒谬:我们最终看到两个竞争的地缘政治集团都在小心翼翼地回避房间里的大象。
这种叙事的奇怪趋同,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2024年10月一篇题为《中国的美元困境》的分析报告中得到了完美的阐述。卡内基基金会坚定地立足于华盛顿政策主流内部,因此其框架是体制内思维的可靠衡量标准。
该文开篇便是一个熟悉的说法:"针对俄罗斯金融体系的、日益加剧的美国经济制裁,加深了中国对其大量美元资产持有量以及中国金融体系对美元依赖的担忧。"
随后,它选择性地只强调中国官员和学者乐于公开陈述的动机:对制裁的恐惧、对资产被冻结的恐惧、对美国过度扩张的恐惧。它引用一位有影响力的中国经济学家因制裁风险而呼吁减少国债敞口的说法,并引用一家著名的官方背景期刊的警告,称中国的外汇储备"日益成为'人质'"——这直接指向俄罗斯央行资产被冻结一事。
所有这些观点确实出现在中国的讨论中,但恰恰因为这是中国官员可以安全表述的内容。美国的行为可以受到批评,但较少批评美元本身的存续能力。中国的多元化被归因于外部威胁,而不是基于对长期回报、负实际收益率或美国财政政策轨迹的内部评估。这些论点完全符合中国对外的公开叙事。卡内基基金会理应充分知道,中国对此事的实际分析远超出公开表述的内容,但它并未试图探究这一点。
但这些论点也完全符合西方建制派话语的界限。以制裁为中心的解释让美国分析人士能够承认全球南方国家的不满,而无需探究美国债务是否已变得结构上缺乏吸引力这一更深层问题。它维护了美国作为理性、稳定霸权的形象,而不是一个其财政轨迹和货币制度给外国储备持有者造成损失的债务国。文章没有审视美国财政扩张如何直接增加中国面临利率损失的风险——这可不是小问题!
结果是发人深省的:在一篇近5000字的文章中,关于美国债务可持续性的讨论被压缩为仅仅一句话——这句话只是将债务水平预测到2050年,而没有分析这些水平对国债作为储备资产地位意味着什么。读者很容易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的多元化几乎完全是由对制裁的恐惧驱动的。但关键在于:如果这位读者一直在浏览金砖国家的出版物,这个结论只会得到强化。
核心的反讽之处在于: 西方政策建制派核心精心撰写的一篇长篇分析,最终竟与金砖国家内部的主导叙事如出一辙。双方都强调地缘政治和制裁风险,双方都淡化了使美国资产吸引力下降的基本金融逻辑。他们出于完全不同的理由得出了相同的解释——但这种趋同是显而易见的。
确实是趋同,但最终存在一个区别。据我所知,华盛顿建制派实际上相信他们自己的宣传,而金砖国家那群人则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底牌,并且正在谨慎地努力维持体系稳定,同时慢慢地替换它。
相关文章
中方:日本没资格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当地时间11月18日下午,北京时间19日清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上图)在联大安理会改革问题全会的发言中表示...
2025-11-19 0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
2025-11-19 0
整个去美元化趋势的核心存在一个奇怪的悖论。无论是寻求美元替代方案的新兴金砖国家,还是试图阻止这一进程的衰老霸权,双方至少在官方层面上,都围绕着一个相似...
2025-11-19 1
18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乒乓球项目在澳门银河综艺馆结束了男团半决赛的争夺。马龙、王楚钦领衔的北京男乒以3比0战胜广东队,率先挺进决赛,将与樊振东、...
2025-11-19 1
文|清扬编辑|清扬11月13日,“狗咬人引发反杀案”一审正式开庭,这起春节期间发生的邻里血案,迎来最新进展,原本只是宠物纠纷的小事,最后竟变成1人死亡...
2025-11-19 2
11月17日,北京初冬的寒风中,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走下飞机。记者蜂拥而上。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出:"此次访华的主要议题是什么?""是否会就...
2025-11-19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