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揭秘:马英九三姐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她到底有什么故事?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1日 22:01 1 cc
揭秘:马英九三姐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她到底有什么故事?

说起马英九,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多半是那个当过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形象,风度翩翩,讲话一套一套的。可他的家里人呢,尤其是三姐马冰如,这位姐姐在北京一待就是26年,日子过得低调到几乎没啥八卦传出来。

一个国民党将领的女儿,从小颠沛流离,到后来在美国混得风生水起,再跨海来大陆教书育人,还掺和两岸事儿,这中间得有多少弯弯绕绕?

揭秘:马英九三姐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她到底有什么故事?

先从头说起吧,马冰如这人出生在1948年的长沙,那时候大陆正乱成一锅粥,她爸马鹤龄是国民党那边儿的军官,家里四个闺女,她排行老三,原名叫马自东,小名曼曼,听着就挺接地气的。爸妈给她取名儿的时候,还挺有讲究,按东南西北排,长幼有序啥的。

可惜好景不长,1949年国民党败退,马鹤龄带着大姐马以南先跑台湾去了,马冰如和二姐马乃西就跟着奶奶从长沙折回湖南衡山老家。那几年粮食紧巴巴的,马家再有底子也扛不住,小小年纪的马冰如就得帮着奶奶捡破烂儿卖钱,日子苦哈哈的。

半年多后,马鹤龄在香港九龙安顿下来,把她们接过去过渡两年,1951年全家才落脚台北。从长沙到衡山、香港再到台北,这前四年人生就跟坐过山车似的,搁谁都得长点记性。

到了台湾,马冰如慢慢适应新环境,姐妹们都改了名儿,她长大后也把马自东换成马冰如,这名字听着清清爽爽的。家里教育可没落下,马鹤龄虽忙政坛,但总爱拿《左传》里的故事教育孩子,强调家里人和气,国家才能稳。

妈秦厚修也跟着念叨,姐弟间有点小摩擦,就拉着大家读古文解气。马冰如高中念完,没像爸那样从政,而是追姐姐脚步去了美国,拿了绿卡和国籍,主修中文和教育学,还混了个硕士学位,顺带考了康涅狄格州的教师执照。 毕业后她在公立学校教中文和数学,干得有板有眼,学生背景五花八门,她最拿手的就是跨文化教学,教老外孩子认汉字、算账本,积累了不少经验。

揭秘:马英九三姐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她到底有什么故事?

在美国这会儿,马冰如还遇上了她老公赵蜀远,这哥们儿是ABB集团的高级工程师,专攻电气自动化,两人志趣相投,结了婚。婚后俩人互相扶持,赵蜀远事业上爬坡,马冰如教学上钻研,她还爱参加学术会,聊中美教育交流啥的,视野越拓越宽。

1997年中美建交没几年,ABB看中大陆市场,把赵蜀远派到北京当自动化控制总监,马冰如二话不说就随夫来了。 就这样,49岁的她开始在北京的新生活,顺义区落脚,那地方当时国际学校多,空气还行,离市区不远不近,正合适。

揭秘:马英九三姐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她到底有什么故事?

一到北京,马冰如没闲着,朋友介绍她去了顺义国际学校,这学校专收外籍和港澳台孩子,她凭美国教龄和资格,直接进了中文部,当上教师。没多久,就升了主任,管课程设计和团队管理。 她教书严谨又和气,学生叫她“马校长”或“赵校长”,家长们也认可,因为她懂怎么让不同背景的孩子爱上中文。

比方说,对英语生她重发音练习,对其他语种的就加故事和文化元素,课堂不死板,学生进步快。干了11年,到2008年,她不光管教学,还推学校文化活动,办中文比赛、请名人讲座啥的,顺义国际学校慢慢成了中外交流的小平台。 这段经历让她在北京扎根深,丈夫工作忙,她就把精力全扑在学校上,日子虽平淡,但实打实贡献了力量。

北京这26年,马冰如最让人记住的,还得数那次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地震一震全国,她和赵蜀远第一时间捐款,还在学校发起募捐,号召师生和在京台湾同胞凑钱。 善款攒了不少,她俩决定匿名援建一所小学,取名“鹤凌爱心小学”,以她爸马鹤龄的名儿。

两年后,2010年5月19日,学校落成,她低调去四川参加剪彩,当地孩子热情欢迎,她感动得掉泪,还发动学校继续捐款帮灾区。 这事儿没张扬,但外界知道后都夸她心系民生,搁在普通人身上,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善举,不带半点作秀。灾区重建不容易,她这步走得稳当,也延续了马家一贯的家国情怀。

揭秘:马英九三姐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她到底有什么故事?

除了教书和公益,马冰如在北京的日子,还离不开两岸那点事儿。她爸马鹤龄是统一派,1998年长江洪水时捐了100万新台币帮湖南,2005年临终前还嘱咐马英九反台独。 马冰如继承了这份劲头,虽不爱抛头露面,但总在关键时候露峥嵘。

2014年5月,妈秦厚修过世前,她和大姐马以南赶去台北凯道广场,参加“新五四运动”,公开支持马英九的两岸政策。 那年她已在北京17年,奔丧之余还站出来表态,够有担当。次年2015年,在旧金山台湾妇女联合会活动上,记者问台湾选举,她直言支持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没含糊。

揭秘:马英九三姐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她到底有什么故事?

到了2023年,这事儿更热闹。清明节马英九回湖南祭祖,委托马冰如帮马英九基金会搭桥,邀大陆青年学生去台湾交流。

她动用人脉,从北大、清华、复旦等校挑了37个学生,组团访台。 这团学生背景牛,历史系、工科的都有,行程走夜市、访企业、聊文化,目的是让年轻人多接触,少点隔阂。马冰如协调全程,出发前还接受采访,说希望通过这种互动,为两岸关系添把火。

基金会这几年推“大九学堂”,她就是幕后推手之一,带台湾学生访大陆,反过来也拉大陆学生过海。 你看,她不搞大场面,就爱从小处入手,青年交流这块儿,效果最实惠。

马冰如这26年,说白了就是教育、公益和交流三条线串起来的。她来北京时49岁,现在都75了,还在为两岸事儿操心。丈夫赵蜀远在ABB干到退休,两人低调度日,顺义区那公寓估计住了大半辈子。

学校退休后,她没闲着,继续联高校、办讲座,邀台湾教授来京讲学,让年轻人实习啥的。 比起姐姐们在美国或台湾的日子,她这选择挺特别的,大姐马以南和二姐马乃西早拿美国国籍定居,她却选了大陆,可能是骨子里那股家国劲儿作祟。马家五姐弟,唯她和大陆渊源最深,搁现在看,这不光是个人事儿,还像座小桥,连接两边人情。

揭秘:马英九三姐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她到底有什么故事?

当然,马冰如的故事里也没少点小插曲。比方说,她偶尔回台湾参加家族聚会,或帮弟弟出谋划策,但从来不抢风头。2023年马英九大陆行,她虽没高调陪同,但基金会那团学生,就是她一手操办的延续。

外界传闻她在北京开过台湾风味饭馆,生意不错,但这多半是坊间闲聊,靠谱消息里没提,她更像个幕后操盘手。话说回来,这26年北京变天翻地覆,从她来时的高速发展,到现在的高铁满地跑,她亲眼看着大陆一步步往前拱,感慨肯定不少。

揭秘:马英九三姐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她到底有什么故事?

马冰如的经历其实挺能戳中当下两岸年轻人的痛点。现在网络上总吵架,误会一堆,可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交流得从小抓起。教老外孩子中文时,她就知道文化融合多难,但一步步来,总有门道。

汶川那小学建好后,当地孩子上学路短了,成绩上去了,这不比空谈强?基金会青年团也一样,37个学生去台湾转一圈,回来后对“血脉相连”这词儿,不会再觉得空洞。

揭秘:马英九三姐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她到底有什么故事?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