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特朗普又急了,威胁中国再不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就下令终止一件事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6日 02:07 1 cc

当地时间10月14日,社交平台上又出现了特朗普那熟悉且凌厉的言论。

美国农民至今仍未接到来自中国的大豆订单,而特朗普借此机会,再次对中国发起指责,声称中国“刻意不采购美国大豆”,还放言若中国不恢复采购,便要采取一项终止举措。

特朗普此举,实则是其惯用的谈判伎俩。

先抛出强硬言论,营造紧张的危机氛围,进而为后续的谈判创造条件,此次不过是拿大豆这一老牌筹码来做文章罢了。

特朗普又急了,威胁中国再不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就下令终止一件事

然而,时代已然不同,特朗普还在用着老一套的剧本演绎新戏码,可观众早已切换了频道。

曾经,大豆是美国在贸易领域对华施压的一张有力王牌,但如今中国对此已不再忌惮。

特朗普此次将大豆作为喊话工具,不过是老调重弹。

由于大豆滞销,美国农民对他的不满情绪急剧上升,同时美国农业面临的压力也不容小觑。

事实上,中国早已在大豆采购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

特朗普又急了,威胁中国再不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就下令终止一件事

大豆并非美国独有的资源,全球众多国家都具备充足的供应能力,而中国也构建起了完善的替代机制。

过去,中国确实从美国进口了相当数量的大豆,但这只是特定阶段的贸易情况。

随着中美关系的跌宕起伏,中国逐步将采购渠道拓展至更多元的供应链。

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分散了贸易风险,还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大豆贸易中的议价能力。

反观美国农业,因失去中国这一重要买家而陷入困境。

特朗普又急了,威胁中国再不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就下令终止一件事

美国大豆产量依旧庞大,但主要出口对象不再稳定,市场需求难以匹配产量,导致库存压力与日俱增。

美国农民依赖市场获取收入,可这个市场问题美国自身却难以解决。

尽管特朗普口口声声表示“美国不需要中国”,但现实是,美国农产品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尤其是中国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所以,当特朗普再次对中国发出威胁,称不买大豆就要终止某种贸易时,看似强硬,实则透露出深深的焦虑。

这种焦虑,既源于对中国采购情况的担忧,更反映出美国国内农业面临的巨大压力。

特朗普又急了,威胁中国再不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就下令终止一件事

当特朗普发现自己没有其他有效办法时,只能故技重施,再次将大豆这张牌拿出来试图扭转局面。

特朗普此次威胁要“终止贸易”,看似是对中国施压,实则方向错误。

他声称要终止“食用油相关贸易”,意图通过植物油领域向中方施压。

但实际情况是,中美在植物油贸易上,主要方向并非中国出口、美国进口,而是恰恰相反。

美国大量从中国进口废弃食用油,用于制造生物燃料。

特朗普又急了,威胁中国再不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就下令终止一件事

近年来,这一领域发展迅速,然而美国自身废油资源却无法满足需求。

由于美国国内回收体系不完善,且消费习惯与中国不同,废油回收效率远低于中国。

而中国早已建立起成熟的废油回收利用体系,产量大且效率高,成为美国废油的主要进口来源。

这意味着,在废油贸易领域,美国并非掌握主动权的一方,真正依赖这笔贸易的其实是美国自己。

倘若特朗普真的下令终止这类进口,受影响最大的恐怕不是中国,而是美国本土的生物燃料产业。

特朗普又急了,威胁中国再不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就下令终止一件事

更为关键的是,废油贸易与美国内部的能源政策紧密相连。

若废油供应不足,生物燃料生产将受到冲击,进而影响整个能源结构调整的进程,这绝非特朗普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见,特朗普的这番言论,不仅没有击中中国的要害,反而暴露了美国在相关领域的短板。

政策制定不能脱离现实,强硬的话语背后需要坚实的政策支撑。

特朗普这种“先吓唬再谈判”的策略并非首次使用。

特朗普又急了,威胁中国再不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就下令终止一件事

无论是关税问题还是技术封锁,他几乎每次都先营造紧张气氛,然后再坐下来谈条件,最后做出“让步”姿态。

此次大豆事件,套路如出一辙。

先是指责中国不合作,接着威胁取消某种贸易,随后很可能等待中方回应,再根据市场和舆论反应决定是否“松口”。

这种操作方式,本质上是为了制造谈判筹码,而非真正打算撕破脸。

然而,如今这一招已越来越不好使。

特朗普又急了,威胁中国再不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就下令终止一件事

中方对特朗普这种“先发制人”的行为早已心中有数,更倾向于通过市场和供应链的调整来长期化解风险。

也就是说,中国已不再跟随特朗普的节奏行事。

同时,美国国内的情况也不再支持特朗普如此反复操作。

农民群体是特朗普的重要支持力量,他们最关心的是市场和收入。

若政策反复无常、贸易不稳定,最先受到伤害的便是这些农民。

特朗普又急了,威胁中国再不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就下令终止一件事

一旦他们对特朗普的信任开始动摇,将对其政治前景造成不小的打击。

因此,特朗普的“威胁术”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已越来越像是一种表面动作,实际效果十分有限。

没有实质性政策支撑的威胁,最终可能连谈判桌上的筹码都算不上。

特朗普此次的“大豆焦虑”,并非单一的贸易纠纷,而是当下美国整体焦虑情绪的一个典型体现。

从高科技到能源领域,从粮食到原材料,美国在诸多方面都面临着外部依赖和内部结构性问题的双重挑战。

特朗普又急了,威胁中国再不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就下令终止一件事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选择再次拿大豆做文章,无非是想通过展现“强硬姿态”来转移国内注意力。

他试图通过“对外出手”来掩盖国内的经济疲软和政策困境,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赢得部分选民的支持,但从长远来看,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反观中国,近年来面对外部压力时表现得更为理性,通过稳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多元化渠道等方式来应对挑战。

这正是中美之间的重要差异之一。

在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的大背景下,谁能稳住阵脚,谁就更有可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

特朗普又急了,威胁中国再不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就下令终止一件事

特朗普口中的大豆,早已超越了农产品的范畴,成为他对中美关系的一种象征性表达。

他试图借此表明,美国在面对中国时仍有施压的资本,但现实是,这样的资本正日益减少。

从大豆到废油,从农产品到新能源,美国众多产业链都面临着结构性矛盾。

而中国则在不断优化自身供应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

这并非简单的贸易问题,而是一场关于发展方向认知的较量。

特朗普又急了,威胁中国再不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就下令终止一件事

特朗普如今的“急”,源于政策工具的逐渐匮乏,他能喊出的口号越来越多,但能落地的政策却越来越少,这种反差使其策略显得愈发空洞。

而中国的“稳”,是多年来持续调整的结果。

特朗普提及大豆,中国却早已不再依赖美国市场;他声称要终止贸易,却暴露了美国对全球供应链的深度依赖。

这场看似强硬的对峙,实则是一次自我暴露。

中美之间的较量,早已超越关税和采购层面,上升到对未来发展模式的选择。

当有人还在重复老套的剧本时,有人已然切换了赛道。

真正的竞争,不在于口头上的强硬,而在于手中握有的实际底牌。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