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娃哈哈彻底改名,一切都结束了!900亿品牌说丢就丢,她太多无奈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06日 02:04 1 admin

对于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国民品牌而言,每一次品牌名称或战略的调整,都可能牵动市场神经。近期,上海娃哈哈团队一句 “推出新品牌是为了活下去的无奈之举”,揭开了娃哈哈品牌变革背后的复杂局面 ——2025 年 9 月,一份流出的内部文件显示,2026 年 “娃哈哈” 或将更名为 “娃小宗”,这一消息背后,是围绕商标控制权展开的股东博弈,以及分公司因商标授权受阻陷入的生存困境。从宗馥莉推动商标转移遇阻,到上海娃哈哈被迫停产清货,再到 “沪小娃”“娃小宗” 等新品牌的陆续登场,这场老品牌的 “分家” 风波,折射出传统企业在接班传承与市场创新中的双重挑战。

商标博弈:控制权之争引发的连锁反应

娃哈哈的商标争议,根源在于其特殊的股权结构与商标管理规则。作为陪伴国人数十年的品牌,“娃哈哈” 商标的使用权限并非由单一主体掌控,而是需要全体股东共同表决,其中国资股东更是拥有一票否决权。这一规则,为后续的商标之争埋下了伏笔。

2025 年 2 月,作为娃哈哈二股东、宗庆后之女的宗馥莉,试图推动一项关键决策 —— 将 387 件 “娃哈哈” 相关商标转移至自己控股的宏胜饮料集团。宏胜饮料集团长期为娃哈哈提供生产代工服务,在供应链与生产端拥有深厚积累,宗馥莉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其整合品牌资源、推进年轻化战略的重要一步。当时,宏胜内部已开始筹备商标转移后的产品规划,计划对部分经典产品进行包装升级,以贴合年轻消费者审美。

然而,这项计划刚启动就遭遇 “急刹车”。国资股东在得知消息后,以 “娃哈哈商标属于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未经全面评估与合规审批不得随意转移” 为由,紧急叫停了商标转移流程。参与决策的一位国资代表在内部会议中表示:“‘娃哈哈’三个字承载的不仅是商业价值,更是几代人的品牌记忆,属于全体股东与社会共同财富,不能因个人或单一企业的需求擅自变动。”

这一叫停直接打破了原有业务节奏,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上海娃哈哈分公司。作为娃哈哈在华东地区的重要布局,上海分公司主要负责桶装水、瓶装饮料的生产与销售,其产品包装上均印有 “娃哈哈” 商标。由于商标转移流程中断,上海分公司无法获得新的商标授权,从 2025 年 7 月起,生产线被迫全面停产。

娃哈哈彻底改名,一切都结束了!900亿品牌说丢就丢,她太多无奈

停产期间,上海分公司仓库内堆积了大量印有 “娃哈哈” 商标的老包装产品。为减少损失,团队不得不启动低价清货方案 —— 原本售价 18 元一桶的桶装水,降至 10 元一桶;保质期仅剩 3 个月的瓶装饮料,更是以五折价格促销。清货现场设在分公司厂区门口,简易的蓝色帐篷下,堆放着成箱的饮料,工作人员拿着扩音器向过往路人介绍:“都是正品,就是包装上的老商标不能再用了,所以便宜卖。” 不少周边居民闻讯赶来采购,一位阿姨一次买了 10 桶水,笑着说:“一直喝这个牌子,便宜了肯定多买点,就是可惜以后可能见不到这个包装了。”

面对停产与清货的双重压力,上海娃哈哈团队陷入焦虑。一位在分公司工作了 12 年的老员工在内部沟通会上坦言:“我们团队跟着娃哈哈干了十几年,从没想过会因为商标问题没饭吃。不推新品牌,大家可能真的要失业,这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新品牌 “沪小娃”,成为上海团队唯一的出路。

新品牌登场:“沪小娃” 与 “娃小宗” 的不同探索

上海娃哈哈团队推出的新品牌 “沪小娃”,从筹备到落地仅用了一个月。团队成员利用过往积累的供应链资源,迅速完成产品配方调整、新包装设计与生产资质申请。为了让消费者快速建立认知,“沪小娃” 在品牌关联上做了巧妙设计 —— 桶装水海报主视觉采用与娃哈哈经典包装相近的红色调,下方用小字标注 “至真至纯,同宗同源”,既暗示了与老品牌的渊源,又规避了商标侵权风险。

2025 年 8 月,“沪小娃” 桶装水率先在上海部分社区启动试喝活动。工作人员穿着印有 “沪小娃” logo 的蓝色马甲,在社区广场搭建展台,摆放着新包装桶装水与一次性水杯。“免费试喝,觉得好再订!” 工作人员热情地向路过居民递水杯,不少老人好奇地走上前,接过水杯尝了一口后点头说:“这味道和原来的娃哈哈水差不多,没什么区别。” 一位家住普陀区的张大爷,在试喝后当场订了 10 桶水,他说:“喝惯了这个口感,只要味道没变,换个名字也能接受,而且订 10 桶还送一个饮水机滤芯,挺划算的。”

娃哈哈彻底改名,一切都结束了!900亿品牌说丢就丢,她太多无奈

试喝活动的反馈超出预期,首周订单量就突破 5000 桶,覆盖了上海 20 多个社区。上海团队还针对企业客户推出定制服务,为写字楼、便利店提供专属配送方案,短短半个月,就与 30 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一位负责销售的工作人员透露:“很多老客户都是冲着我们团队的服务和产品品质来的,知道我们是原来的上海娃哈哈团队,都愿意给新品牌一个机会。”

几乎在 “沪小娃” 推出的同时,宗馥莉主导的宏胜饮料集团也加速了新品牌布局。早在 2025 年 5 月,宏胜就悄然推出了 “娃小宗” 无糖茶饮,率先在杭州、宁波等浙江城市试销。这款产品的包装设计主打年轻化 —— 瓶身采用清新的薄荷绿,印有简约的线条插画,标签上 “娃小宗” 三个字采用圆润的卡通字体,与娃哈哈经典的红色粗体字形成鲜明对比。产品口味上,则推出了青柑普洱、蜜桃乌龙两种时下热门的风味,瞄准年轻消费者对健康茶饮的需求。

为了打开市场,“娃小宗” 无糖茶饮在 2025 年 9 月加大了推广力度,杭州地铁 1 号线、2 号线的站台与车厢内,随处可见其广告海报。海报画面中,三位穿着休闲装的年轻人手持饮料,笑容灿烂,背景是杭州西湖的简笔画,配文 “新名字,老味道”,既传递出品牌传承感,又突出年轻化定位。在杭州某写字楼工作的 95 后女生李女士,在地铁上看到广告后,特意在楼下便利店买了一瓶青柑普洱味茶饮,喝完后评价:“包装挺好看的,放在办公桌拍照很合适,味道和娃哈哈以前出的茶饮料差不多,甜度也刚好,不会腻。”

不过,也有消费者对 “娃小宗” 的名字提出质疑。在某电商平台的评论区,有用户留言:“‘娃小宗’听起来有点绕口,不如‘娃哈哈’好记,第一次听还以为是仿冒品牌。” 还有人担心:“换了名字,品质会不会变?毕竟老品牌的口碑是多年积累的,新品牌还需要时间验证。” 面对这些反馈,宏胜团队在社交媒体上回应:“‘娃小宗’会严格沿用娃哈哈的生产标准与品控体系,保证品质与老品牌一致,也会根据消费者建议不断优化产品与品牌传播方式。”

娃哈哈彻底改名,一切都结束了!900亿品牌说丢就丢,她太多无奈

背后布局:宗馥莉的长期准备与国资的考量

“娃小宗” 的推出,并非宗馥莉临时决策,而是多年布局的结果。早在 2018 年,她就开始通过宏胜集团试探新品牌方向 —— 当时推出的 “激活” 功能饮料,主打 “运动补水” 概念,包装采用蓝色与黄色搭配,瞄准年轻运动人群;2020 年,又推出 “每日 C” 果汁系列,以 “100% 鲜榨” 为卖点,在校园与便利店渠道销量不俗。这两款产品的成功,让宗馥莉看到了新品牌在年轻市场的潜力,也为后续 “娃小宗” 的推出积累了经验。

更关键的是,宏胜集团从 2023 年起,就开始密集注册与 “宗” 相关的商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查询系统显示,宏胜在 2023 年至 2024 年间,先后申请了 “娃小宗”“小宗娃”“宗小哈” 等 10 多个商标,涵盖饮料、食品、日用品等多个类别。一位接近宏胜的知情人士透露:“当时就已经预判到商标授权可能会遇到问题,提前注册这些商标,就是为了避免未来陷入被动,给品牌转型留条后路。”

而上海 “沪小娃” 团队,虽然推出新品牌的过程仓促,却凭借多年积累的优势快速站稳脚跟。团队核心成员均为原娃哈哈上海分公司老员工,其中生产负责人曾参与娃哈哈桶装水生产标准制定,销售团队则熟悉上海本地客户需求与渠道布局。在产品配方上,“沪小娃” 桶装水沿用了娃哈哈经典的净化工艺,仅在矿物质含量上做了细微调整,以更符合上海地区消费者的口感偏好。一位生产车间的老师傅说:“我们对水质的要求和以前一样严格,每批次水都要经过三次检测,不合格绝对不能出厂。消费者喝不出区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与宗馥莉和上海团队的积极行动不同,国资股东在商标问题上始终保持谨慎态度。据悉,国资股东持有娃哈哈 15% 的股份,主要由杭州上城区国有资本投资集团代表持股。在之前的商标转移争议中,国资方多次强调 “顾全大局”,一位国资代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并非反对品牌创新,而是希望所有决策都能在合规、透明的框架下进行。‘娃哈哈’作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其变动需要经过全面的市场评估、风险分析与公众意见征集,不能仅凭单一股东的意愿推进。”

娃哈哈彻底改名,一切都结束了!900亿品牌说丢就丢,她太多无奈

知情人士透露,国资股东与宗馥莉的沟通仍在持续,近期已召开多轮会谈,讨论商标授权的替代方案,比如 “在保留原有‘娃哈哈’商标核心权益的前提下,允许部分产品线使用新商标进行试点”。但由于双方在商标使用范围、收益分配等关键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方案仍处于僵持状态。一位参与会谈的人士表示:“国资方担心新品牌过度稀释‘娃哈哈’的品牌价值,宗总则希望获得更灵活的商标使用权限,双方都有自己的顾虑,短期内很难完全达成共识。”

市场观察:老品牌的转型困境与机遇

娃哈哈此次的品牌风波,并非个例,而是许多老品牌在接班与转型过程中都会面临的共性问题。一方面,老品牌积累的商标、口碑等无形资产,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但也可能因股权结构复杂、决策流程繁琐,成为创新的 “枷锁”;另一方面,年轻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与需求已发生变化,他们更注重个性化、新鲜感与情感共鸣,传统的品牌形象与传播方式,难以吸引其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宗馥莉推动 “娃小宗” 年轻化,上海团队推出 “沪小娃” 求生存,都体现了老品牌在变革中的积极尝试。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国内饮料市场中,新品牌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了 12%,其中年轻化、差异化的品牌表现尤为突出。一位食品行业分析师指出:“老品牌不必害怕换名字,关键是要保留核心的品质与品牌精神。‘娃小宗’只要能保持娃哈哈的品控标准,再结合年轻人喜欢的设计与营销方式,未必不能在年轻市场闯出一片天;‘沪小娃’则可以凭借区域渠道优势与老客户信任,在本地市场站稳脚跟。”

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名称的变化或许需要时间适应,但最终决定购买的仍是产品品质与性价比。在上海某便利店,一位正在选购 “沪小娃” 桶装水的王先生说:“我以前一直喝娃哈哈,现在换了‘沪小娃’,只要味道和质量没变,我还是会继续买。老品牌求变是好事,总不能一直守着老摊子不变,那样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在杭州,喝过 “娃小宗” 无糖茶饮的 00 后学生小张则表示:“名字好不好记不重要,关键是好喝、好看。如果后续能出更多新口味,我会愿意一直回购。”

娃哈哈彻底改名,一切都结束了!900亿品牌说丢就丢,她太多无奈

截至 2025 年 10 月,上海 “沪小娃” 的桶装水月销量已稳定在 2 万桶以上,团队正在筹备推出瓶装饮料产品线;“娃小宗” 无糖茶饮则进入了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便利店渠道,销量稳步增长。国资股东与宗馥莉关于商标问题的会谈仍在继续,尚未有最终结果。娃哈哈总部的生产基地,仍在生产印有 “娃哈哈” 商标的经典产品,超市货架上,老包装与新品牌产品并排摆放,形成新旧交替的独特景象。

阳光透过杭州娃哈哈总部大楼的玻璃窗,照在大厅内 “娃哈哈” 的金色 logo 上,这个陪伴国人几十年的品牌,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无论是 “娃小宗” 的年轻化探索,还是 “沪小娃” 的区域化尝试,都在证明:老品牌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过去,而在于在传承中寻找新的可能。这场品牌风波的最终走向,或许还要等待时间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变革本身,已是老品牌应对市场挑战的必然选择。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