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秋老虎猛不猛,就看入伏”,今日入伏,今年立秋后还要热多久?

十大品牌 2025年07月21日 12:41 1 cc

今天是 7 月 20 日,农历六月廿六,咱们迎来了 “入伏”。这可意味着一年里最热乎、最潮湿的时段到啦。从今天起,“初伏” 正式开场,整个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也跟着拉开帷幕,夏天最热的时候,就这么来了。

“秋老虎猛不猛,就看入伏”,今日入伏,今年立秋后还要热多久?

入伏这事儿,从古至今都被大伙重视着。它跟防暑养生、农业生产关系可大了。咱老百姓都知道,三伏天热得厉害,得注意防暑,别中暑了。对农民朋友来说,这时候庄稼长得正欢,天气好坏直接影响收成呢。

今年的三伏天有点特别,从 7 月 20 日入伏,到 8 月 19 日出伏,拢共就 30 天,是近十年来 “最短”,也是 “最晚” 的三伏天。

“秋老虎猛不猛,就看入伏”,今日入伏,今年立秋后还要热多久?

而且,今年三伏天来得晚,刚好和 “七下八上” 撞上了。“七下八上”,就是 7 月下旬到 8 月上旬,这时候,华北、东北地区降雨特别集中,雨下得又大又急,极端降雨的情况也不少见。不过呢,三伏天热,适当来点雨,雨热一起,对农作物生长可好了,能给丰收打下好基础。但要是雨下得太多,就得防着 “旱涝急转”,农民朋友可得提前做好准备。

“秋老虎猛不猛,就看入伏”,今日入伏,今年立秋后还要热多久?

在民间,一直有个说法,叫 “秋旱不秋旱,就看入伏”。那今年立秋之后,到底会不会干旱呢?咱们来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咋说的。

有句农谚叫 “早入伏雨涟涟,晚入伏旱了田”。这话意思不难懂,要是当年入伏时间早,往后天气多半是阴雨绵绵;要是入伏晚,那后期干旱的可能性就大。看看最近十年的入伏时间,最早是 7 月 11 日,今年是 7 月 20 日,妥妥的 “晚入伏”。按照这句农谚推断,今年立秋后,还真有可能出现干旱,咱华北民间管这叫 “秋吊”。伏旱连着秋旱,这可是农民最不想看到的。秋旱一来,夏播作物和晚熟的春播作物灌浆受影响,秋播作物播种和出苗也得耽误,损失可不小。

“秋老虎猛不猛,就看入伏”,今日入伏,今年立秋后还要热多久?

还有农谚说 “晒了伏头,旱到伏尾”。这里的 “晒” 指晴天,“伏头” 是入伏第一天,“伏尾” 是末伏最后一天。要是入伏当天大太阳,没下雨,那整个三伏天可能降雨都少,到出伏前后,说不定还会干旱。反过来,入伏第一天要是下雨,或者初伏雨多,那整个三伏天降雨大概率也会多,就像另一句农谚 “头伏有雨,伏伏有雨” 说的一样。

“初伏晴一日,天旱到处暑” 这句也差不多意思。入伏当天晴天无雨,预示着三伏天以晴天为主,甚至可能出现干旱,一直持续到处暑。处暑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四个,也是秋季第二个节气,一般在 8 月 22 - 24 日交节。处暑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往南撤,气温慢慢降下来,酷热天气要收尾了。可这时候,正是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北方玉米正灌浆呢,正需要充足水分。要是从入伏就一直晴天少雨,旱到处暑,庄稼生长肯定受严重影响。

“秋老虎猛不猛,就看入伏”,今日入伏,今年立秋后还要热多久?

不过,长江流域有句农谚,和北方的不太一样,叫 “三伏不热有秋旱”。意思是,要是三伏天阴雨多,不够热,立秋后反倒可能干旱。这是因为三伏天不热,说明副热带高压弱,到了秋季,位置偏南,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减少,秋旱概率就增加了。类似的还有 “三伏不热,秋旱有望”

农谚是老祖宗长期观察、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对天气预测有参考价值。但咱国家地大物博,气候复杂多样,农谚有地域局限性。再加上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异常,光靠农谚可不行,还得看科学的天气预报。

“秋老虎猛不猛,就看入伏”,今日入伏,今年立秋后还要热多久?

水利部门预测,今年三伏天后的 “七下八上” 期间,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特点明显,呈现 “南北洪涝偏重”,而且 “北部重于南部” 的态势。黄河中游、海河流域大清河永定河北三河、松辽流域辽河浑太河及松花江吉林段等,可能会有较大洪水。珠江流域北江韩江、长江上游嘉陵江、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等,可能发生超警洪水。长江中游、江淮、新疆中北部等地,会遭遇阶段性干旱。从这预测来看,今年进入三伏天后,降雨可能频繁,天气闷热。大家可得提前做好防洪防涝准备,尽量减少损失。

“秋老虎猛不猛,就看入伏”,今日入伏,今年立秋后还要热多久?

今天入伏,您那儿天气咋样?不妨记下来,之后对照看看,老祖宗的农谚还准不准。要是不准,以后咱就多参考天气预报;要是准,来年还能参考参考。不管咋说,了解天气变化,对咱生活、生产都有好处。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