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国际刑事法院爆出丑闻,被杜特尔特抓住了把柄,终于扳回了一局!

排行榜 2025年11月20日 10:03 2 admin

2025年年初,一场“世纪审判”在荷兰海牙悄然上演。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这位曾以“禁毒铁腕”闻名全球的前国家元首,被国际刑事法院(ICC)正式逮捕并提审。

一时间,全球舆论沸腾,许多人以为这位年过八旬的前总统这下“跑不掉”了。然而,谁也没想到,一场看似板上钉钉的审判,竟因为ICC内部的“专家评估乌龙”,突然急转直下,给了杜特尔特一线生机。

这一波反转,不仅让人重新审视国际司法的“专业性”,也让ICC的权威形象狠狠地摔了一跤。

国际刑事法院爆出丑闻,被杜特尔特抓住了把柄,终于扳回了一局!

从权力巅峰到法庭被告

2025年3月11日清晨,杜特尔特从境外返回马尼拉国际机场后被菲律宾警方逮捕,此时的他,已是80岁高龄,头发花白,穿着居家睡衣,却神情淡定。押送地正是斯海弗宁根,ICC指定看押战犯的专属监区。

指控内容并不复杂。ICC认为,杜特尔特在2016年至2022年任总统期间主导的“禁毒战争”中,至少涉及76起被定性为“谋杀”的案件,构成反人类罪。

根据公开记录,这场禁毒行动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6000人,绝大多数死于警方无预警的突袭,许多尸体至今未被认领。

国际刑事法院爆出丑闻,被杜特尔特抓住了把柄,终于扳回了一局!

菲律宾国内的反应几乎是撕裂式的。支持者将他奉为“扫黑英雄”,认为他用强硬手段换来了街头的安宁和毒品交易的大幅下降。

但反对者则直指其“草菅人命”,把国家变成了没有审判程序的“法外之地”。

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议会和美国国会内部普遍支持ICC的行动,称这是“国际法的胜利”。

国际刑事法院爆出丑闻,被杜特尔特抓住了把柄,终于扳回了一局!

但在一些东南亚邻国,却有声音认为这背后掺杂了过多政治算计。毕竟,菲律宾早在2019年就退出了《罗马规约》,按理说ICC是否还具备对其前元首的审判权,一直是个法律灰区。

杜特尔特本人并未低头。他在押期间多次透过律师发表声明,坚称自己是为国家除害,绝不认罪。

国际刑事法院爆出丑闻,被杜特尔特抓住了把柄,终于扳回了一局!

程序正义撬动司法天平

真正让这场审判发生拐点的,不是指控细节,而是程序本身。

杜特尔特的律师团队可不一般。主打人物之一萨尔瓦多・梅迪亚尔德亚,经验丰富。

他们一开始就瞄准了两个方向:一是以杜特尔特高龄、心脏病史为由申请释放;二是质疑ICC的管辖权,强调菲律宾早已退出《罗马规约》,法院无权审判非成员国的前领导人。

两项请求都被驳回。10月24日,ICC预审分庭正式宣布,“法院仍具备司法权”。这一回合,杜特尔特方面显然落了下风。

国际刑事法院爆出丑闻,被杜特尔特抓住了把柄,终于扳回了一局!

但戏剧性的事情很快发生在原本最不引人注意的程序环节,“健康评估专家”的选任上。

ICC指定的首位医疗专家,竟被媒体扒出在本国因学术不端正面临吊销执照的风险。虽然ICC迅速更换了人选,但“第二位专家”问题更大:他被发现曾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发表带有种族色彩的言论,甚至公开讥讽菲律宾政局。

杜特尔特团队立刻抓住这一漏洞发难:一个正被调查的医生,能评估前任总统的精神状况?一个公开发表攻击性言论的人,能保持中立?律师团当庭质问ICC:“这种证人资格,等于自己打自己脸。”

国际刑事法院爆出丑闻,被杜特尔特抓住了把柄,终于扳回了一局!

ICC内部一度陷入混乱。注册处的专业性被推上风口浪尖。

连一向支持ICC的荷兰媒体也开始质疑:“在这样一个全球瞩目的案件中,居然两次选错专家,是否说明整个遴选机制存在系统性缺陷?”

一场程序失误如何撼动司法巨轮

面对接二连三的批评,ICC预审分庭第一庭罕见地做出让步。2025年11月初,法院正式允许撤换专家,并责令注册处重新遴选评估团队。

国际刑事法院爆出丑闻,被杜特尔特抓住了把柄,终于扳回了一局!

这一决定虽然没有改变案件的核心指控,但直接导致审判程序暂停,原定的听证会被延期。

这一回合,杜特尔特扳回了一局。

他没有脱罪,但至少赢得了时间和舆论的喘息空间。菲律宾国内支持者一片欢呼,认为ICC“终于露出马脚”,有人甚至高喊“他是被陷害的”。

在国际舆论场上,声音也开始出现微妙变化,从“杜特尔特该不该受审”,变成了“ICC办案是否足够专业”。

国际刑事法院爆出丑闻,被杜特尔特抓住了把柄,终于扳回了一局!

ICC的这次“低头”,对其形象是一种打击。作为全球最高等级的国际刑事法院,其权威建立在程序绝对公正的基础之上。

如今专家任命两连翻车,不仅影响了个案进程,更让人开始重新审视其整个制度体系。

此刻的杜特尔特虽然仍在押,但他的律师团队已提出第三项申请:若三位新专家仍未能在程序上达标,将要求彻底重新启动听证程序。换句话说,这场审判可能被一拖再拖,甚至陷入无限期停摆。

国际刑事法院爆出丑闻,被杜特尔特抓住了把柄,终于扳回了一局!

而ICC方面,也陷入两难。若草率推进案件,可能引发更大争议;若谨慎重启程序,又会被指“效率低下”。无论如何,这场原本被视为“铁板钉钉”的审判,如今已成为一道“程序噩梦”。

一场风波,撕开国际司法体系的另一面

杜特尔特的这波操作,不只是为自己争取了喘息的空间,更像是用放大镜照出了国际司法体系的“盲区”。

他没有靠权力、没有靠金钱,而是靠程序漏洞,让ICC这样一个老牌机构摔了一跤。

国际刑事法院爆出丑闻,被杜特尔特抓住了把柄,终于扳回了一局!

这也让人不得不反思,国际司法这么多年里,是不是太过于相信自己“道义上的正确”,而忽视了程序上的严谨?从卢旺达大审到前南战犯审判,ICC的确办下不少大案。

但也一直被诟病“对非洲国家下手太狠”、“对西方国家网开一面”。

这次事件不只是菲律宾的事,也不是杜特尔特一个人的事。它牵动的是整个国际法秩序的公信力。一个连“专家选择”都出问题的机构,还能调动多少国家的信任?

国际刑事法院爆出丑闻,被杜特尔特抓住了把柄,终于扳回了一局!

中国方面一直主张“各国主权平等”,反对将国际司法作为政治工具。这种立场在本案中获得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共鸣。

毕竟,若国际法只能“管得了小国,动不了强国”,那它的正义性就会变成“选择性”。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风波也有启示意义。国际舞台上,靠的不是喊口号,而是看谁掌握了规则、谁能用规则反制规则。

从杜特尔特律师团的操作看出,现代国际博弈早已不是刀光剑影,而是程序细节、证据瑕疵、话语体系的多维较量。

眼下,审判暂停,杜特尔特仍在押,但风向已经发生变化。ICC的评估报告还没出炉,未来是否能回到正轨,还得看能否补上这次的“程序漏洞”。但无论结局如何,这一局,杜特尔特确实扳了回来一口气。

国际正义,不能靠信仰撑场面,更不能靠惯性维持威信。司法的信任,是靠一砖一瓦、一条一款撑起来的。

信息来源:卸任不满三年,菲律宾前“铁腕禁毒”总统杜特尔特被强制引渡海牙|国际观察 2025-03-12 10:57·封面新闻

穆嘉昊:杜特尔特受审,国际刑事法院和菲律宾丢失的尊严——观察者网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