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排行榜 2025年11月09日 07:42 1 cc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三亿人民币能干什么?在海底捞一艘破船值不值?1987年,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沉睡800年的古船,从发现到出水整整等了20年。

2007年12月22日,当540吨重的钢铁沉箱缓缓浮出水面,考古队员们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船舱里到底藏着什么?为什么这艘船能让中国政府下血本打捞?当18万件文物逐一露出真容,答案让所有人目瞪口呆——这哪里是一艘普通商船,分明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宝库啊!

误打误撞的惊天发现

1987年那个普通的夏天,广州救捞局接了个活儿,帮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附近海域找一艘叫"莱茵堡号"的沉船。

船没找着,声呐却在海床上扫到了个大家伙。

潜水员下去一看,好家伙,满地都是青花瓷片。

这些瓷器一看就年头不浅,跟他们要找的近代沉船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打捞上来的瓷器送到专家手里,鉴定结果出来了——宋代的!这可不得了,宋朝距离现在可是快一千年了。

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听说后,立马南下考察。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1989年,这位见多识广的老馆长站在打捞上来的文物前,激动得手都在发抖。

他给这艘沉船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南海一号"。

俞伟超当时就断定,这艘船的价值无法估量。

船体保存完整,文物数量惊人,这在中国考古史上绝对是头一遭。

可问题来了,当时中国的水下考古技术还很落后,根本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打捞。

更要命的是,这种级别的打捞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资金投入。

海底的漫长守候

船就这么躺在海底,一躺就是12年。

这12年里,最怕的就是盗捞分子。

阳江海域那片水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要是有人摸黑下去偷捞宝贝,那损失可就大了。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国家派了军队在海面巡逻,一天24小时不间断,就怕有人打歪主意。

守了这么多年,经费是个大问题,技术更是个大问题。

国内专家试过好几种方案,有人说分块打捞,把船切成几段慢慢捞;有人说先清理船上文物,再处理船体。

这些方案听着都挺有道理,可操作起来问题一大堆。

船体已经跟海床融为一体了,动一发而牵全身,稍有不慎就可能让整艘船散架。

1999年,转机出现了。

香港商人陈来发听说了南海一号的事儿,这位爱国商人二话不说,掏出120万港币捐给了打捞项目。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别小看这120万,在当年可是救了急。

有了这笔钱,中国水下考古协会正式成立,南海一号的打捞计划重新提上日程。

摸着石头过河的试探

2001年,考古队用GPS重新给沉船定了位,位置精确到了厘米级别。

2002年,他们决定先试试水,小规模打捞一批文物看看情况。

这次试捞可不简单,潜水员穿着厚重的潜水服,背着氧气瓶,一头扎进漆黑的海水里。

海底的能见度几乎为零,潜水员只能摸着船体一点点探索。

他们在船舱里小心翼翼地挖掘,生怕碰坏了文物。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试捞打捞上来4000多件瓷器。

每一件瓷器都光洁如新,釉色鲜艳得像刚出窑一样。

专家们看着这些瓷器,心里更有底了——这船,值得捞!

试捞的成功给了大家信心,可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

怎么把整艘船完完整整地捞上来?这在全世界都没有先例。

国外的做法一般是在水下就地发掘,把文物一件件捞上来。

可南海一号不一样,船体本身就是无价之宝,必须整体打捞。

三亿赌注下的创举

2004年,国家终于批准了整体打捞方案,预算三个亿。

这个数字在当年可不是小数目,够在广州买好几栋楼了。

钱批下来了,技术方案也定了——用沉箱打捞法。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什么叫沉箱?说白了就是做个巨大的钢铁箱子,把船连着海床一起装进去,再整个吊上来。

听着简单,做起来难于登天。

工程师们设计的沉箱长35米,宽14米,高12米,总重540吨,比两架波音747还重。

这么大的家伙要精准地套在沉船上,误差不能超过几厘米。

沉箱制造好了,接下来的活儿更考验人。

潜水员要潜到海底,在沉船周围挖出一个巨大的坑,然后把沉箱慢慢沉下去,套在船体外面。

这个过程进行了三年,潜水员累计下潜3016次,水下作业时间达到19.8万分钟。

算算看,这相当于在水下连续待了137天!

海底的作业环境恶劣得超乎想象。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水流湍急,能见度低,水压巨大。

潜水员每次下去只能工作半个小时,上来就得休息好几个小时。

有的潜水员因为长时间泡在海水里,皮肤都泡烂了,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考古队长崔勇说过一句话:"我们打捞的不是一艘船,是失落的文明。"

惊心动魄的那一刻

2007年12月22日,这个日子注定被载入史册。

上午10点整,起吊开始了。

现场聚集了上千人,记者、专家、官员、普通市民,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盯着海面。

巨大的起重船开始发力,缆绳绷得笔直,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540吨的沉箱在水下纹丝不动,起重机的马达轰鸣声越来越大。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海面上终于出现了气泡。

沉箱在动!

11点30分,沉箱浮出水面的那一刻,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有人激动得哭了,有人跳了起来。

这可是世界上第一次整体打捞古代沉船,中国人做到了!

沉箱被小心翼翼地吊上运输船,缓缓驶向岸边。

阳江专门为南海一号修建了一座"水晶宫博物馆",就等着这位800年的老朋友入住。

船一到博物馆,就被放进特制的大水池里。

这个水池注满了海水,温度、盐度都跟海底环境一模一样,就是为了让船体慢慢适应新环境。

宝库开启的震撼时刻

2014年,清理工作正式开始。

考古队员们穿着防护服,拿着小刷子,一点一点清理船体表面的淤泥。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这活儿急不得,每清理出一件文物,都要拍照、记录、编号,整个流程走下来得好几个小时。

2015年1月28日,第一批文物露出了真容。

考古队员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船舱里密密麻麻堆满了瓷器!青花瓷、白瓷、黑瓷、褐釉瓷,各种颜色、各种款式应有尽有。

有的瓷器精美绝伦,花纹复杂得让人叹为观止;有的瓷器朴实无华,却透着一股子实用的美感。

清理工作持续了整整五年。

船舱一层层打开,惊喜一个接一个。

除了瓷器,还有130吨铁器!这些铁器大多是锅、钉、工具之类的生活用品。

别小看这些铁器,在宋代,铁可是硬通货,换成现在的黄金都不为过。

金器的出现更是让人激动。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考古队员清理出了金腰带、金戒指、金簪子,每一件都做工精细,金光闪闪。

有个金腰带上镶嵌着宝石,在灯光下闪着五彩的光芒,这得是多有钱的主儿才戴得起啊!

17000枚铜钱整整齐齐地码在船舱角落,这是船员们的生活费。

还有天秤和砝码,说明船上有专人负责称重交易。

最有意思的是,考古队员还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羊、鸡、鹅、猪都有。

看来当年船上的伙食不错,船员们吃得挺好。

有些瓷器上刻着阿拉伯花纹,这可是个重要发现。

说明这艘船要去的地方不是国内,而是遥远的西亚、中东地区。

南海一号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目的地可能是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那一带。

一艘船改写的历史

18万件文物,全部清点完花了好几年。

专家们根据这些文物,拼凑出了南海一号的完整故事。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这是一艘南宋时期的商船,从泉州港出发,装满了中国的瓷器、铁器、丝绸,准备去海外做生意。

船上至少有几十个人,船员、商人、工匠都有。

船为什么会沉?专家推测可能遇到了台风。

南海一号沉没的位置在古代航道上,那一带经常有台风经过。

船在风浪中失去控制,最后沉入海底,所有人都没能逃生。

这艘船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历史学界的认知。

以前大家都觉得,宋朝重文轻武,海外贸易应该不发达。

南海一号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宋朝的海洋贸易繁荣得超乎想象!一艘船就装了这么多货物,全国得有多少艘这样的商船在海上跑?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2021年,泉州申遗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南海一号作为核心实证,为申遗立了大功。

联合国专家称南海一号为"海上敦煌",这个评价可不是随便给的。

敦煌见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南海一号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两者相互印证,构成了完整的历史图景。

这次打捞还有个意外收获——中国创造的"沉箱整体打捞法"成了世界领先技术。

国外好几个国家找上门来,想学这套技术。

以前都是咱们学别人,这回终于轮到别人学咱们了。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这套技术后来被输出到好多国家,为世界水下考古事业做出了贡献。

有人算过一笔账,南海一号上的文物市场价值超过3000亿元。

三亿的投入换来3000亿的回报,这买卖值不值?可在考古学家眼里,这些文物的价值根本没法用钱来衡量。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明的传承者,再多钱也买不来。

王仁义和张松这两位考古队的核心成员,亲眼见证了从发现到出水的全过程。

他们说,每次看到新的文物出土,那种兴奋和激动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那是一种跟历史对话的感觉,好像能听到800年前那些船员的笑声和呼喊声。

结语

三亿人民币,20年等待,18万件文物,南海一号的故事就这么画上了句号。

这艘沉睡了800年的古船,带着南宋时期的辉煌记忆重见天日,让我们看到了祖先们的智慧和勇气。

花掉三亿人民币,打捞一艘800年沉船,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懵了

它告诉我们,中国古代不是只有陆地文明,海洋文明同样璀璨夺目。

这笔三亿的投入,换来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一个民族的自信和骄傲。

信息来源:

国家文物局《南海一号考古发掘报告》(2007-2019)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技术方案》(2004)

中国国家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览资料》(202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泉州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件》(2021)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