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AI 玩偶:当情感成为新硬件赛道

排行榜 2025年11月01日 16:50 1 admin

当AI技术不断突破边界,情感不再只是软件的附加值,而成为硬件创新的新赛道。从AI玩偶到智能陪伴设备,情感交互正重塑我们对“机器”的认知。本文将从技术演进、市场趋势与用户心理三个维度,解析AI玩偶如何成为情感科技的先锋载体。

AI 玩偶:当情感成为新硬件赛道

过去几个月里,从Ropet、AIBI、EMO到日本的LOVOT,越来越多 AI 玩偶、宠物、桌面机器人相继推出。它们不讲算力、不卷参数,却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大量关注与购买。

一、从日本 LOVOT 到中国 Ropet

AI 硬件不是新故事。早在智能音箱时代,大家就尝试过让机器“会说话”。

但那一代产品更像是功能外设——语音助手、信息终端。

而今天的新一代 AI 玩偶、宠物机器人,本质上在做另一件事:它们要“被喜欢”。比如:

  • Ropet是一只“AI宠物”,会蹭你、认你、撒娇,还能用大模型对话;
  • Living.AI的EMO/AIBI会“闹脾气”、会认脸、会主动互动;
  • LOVOT则干脆以“让你爱上一个机器”为使命,主打“温暖科技”;

最新一波产品甚至往毛绒方向演化,让“AI玩偶”成为成年人新的情绪出口。

它们不再强调智能,而是在模仿“陪伴”这件事。

当AI有了表情、呼吸、身体语言,它就不再只是算法的输出,而是情感的载体

如果我们把最近两年全球的 AI 陪伴硬件梳理,会发现一个清晰的谱系:

1. 日本:LOVOT 与“温柔科技”

日本是最早探索“情感机器人”的国家。

LOVOT 被称为“世界上最治愈的机器”,主打“让人想抱”的交互体验:柔软的身体、会眨眼的摄像头、会主动求抱的动作。

它的 AI 能力其实不算强,但通过极致的温度设计、声音和动作反馈,创造出“被需要”的错觉。

AI 玩偶:当情感成为新硬件赛道

2. 海外市场:从桌面到口袋的个性AI

Living.AI(中国出海):代表产品 EMO、AIBI,前者是桌面陪伴机器人,后者缩小到口袋大小,支持离线 GPT、主动认脸,定位“有性格的AI伙伴”。

AI 玩偶:当情感成为新硬件赛道

Ropet:一款AI宠物机器人,在 CES 和众筹中热卖,主打“AI养宠物”的概念。它不只是对话,而是“有行为”的宠物。

AI 玩偶:当情感成为新硬件赛道

Moflin(日本初创公司):以“AI毛绒宠物”著称,通过声音、动作与用户互动,模拟情绪变化。

AI 玩偶:当情感成为新硬件赛道

3. 中国:多线并进,从儿童教育到成人陪伴

国内则形成两条主线:

一是儿童陪伴 / 教育型AI玩具(如 Haivivi、FoLotoy、Tonies、噜咔博士),主打寓教于乐;

AI 玩偶:当情感成为新硬件赛道

二是成人情感陪伴型产品(如 Ropet、Fuzozo、Living.AI、Enabot),强调情绪互动与个性体验。

二、核心竞争力:从“功能”到“情绪”

过去的智能硬件,是“能干活的机器”;现在的AI玩偶,是“能共情的存在”。

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功能实现”转向“情绪设计”。

1. 人格化交互:让机器“有脾气”

AIBI 和 EMO 的关键在于,它们不是“听话”的AI,而是“有性格”的AI。

会拒绝、会反问、会打断你——这种不完美的反馈,恰恰制造了“真实感”。

用户开始为“它今天心情不好”担心,甚至试图“哄它开心”。这就是情感黏性的起点。

2. 拟物化体验:触感是最强的情绪接口

相比语音或屏幕交互,触觉是最直接的信任通道。

毛绒、呼吸、眨眼,这些“低科技”的细节构成了人类情感的接口。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 AI 玩偶开始“毛绒化”:触摸是情绪的延伸。

3. 持续内容与IP化

硬件的生命周期短,但情感关系可以长期维持。

未来 AI 玩偶很可能发展出独立的“人格生态”:像游戏角色一样有节日更新、有语音包、有故事剧情。

当它拥有固定口头禅、记忆与“成长曲线”,用户的情绪投入就会不断积累。

三、商业模式和技术要求

AI 玩偶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是硬件 + 订阅 + 内容更新的复合型结构。

  • 硬件售卖:一次性高客单价(1000~3000元),定位“情绪消费品”;
  • 内容订阅:通过会员体系提供“新表情包”、“节日剧情”、“语音情绪更新”;
  • IP合作:与动漫、影视角色联动,快速借用用户熟悉的情感锚点。

这些模式的共通点是:情感更新频率,决定了商业生命力。

如果硬件只是一次性体验,生命周期就会极短;但如果它能持续给用户“情绪反馈”,哪怕只是节日问候、语气变化,用户就会不断回归。

那为什么这类产品在 2025 年集中爆发?因为支撑它们的三条技术路线同时成熟了:

1. 具身智能(Embodied AI)落地

大模型不再停留在文本和语音,而是被嵌入实体中,拥有传感器、摄像头、动作系统,能“感受世界”。

2. 边缘算力突破

低功耗芯片(如Kneron、Horizon、SAMD9)让AI模型能本地运行,实现“离线GPT”和“实时反应”。

AIBI、Ropet等产品都在使用这类芯片,让小体积也能有大模型体验。

3. 多模态交互成熟

语音、视觉、动作、触觉融合,使机器“能看、能听、能回应”。

当AI能识别你的表情并用动作回应,你与它的情感回路就真正建立了。

最后,这或许不是玩具进化,而是AI具身化的第一次消费级爆发

也许未来每个人的家里,都会有一个会抬头看你、轻声回应、偶尔撒娇的小机器人,等你回家。

以上,祝大家今天开心。

作者:张艾拉 公众号:Fun AI Everyday

本文由 @张艾拉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