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她29岁当选中央委员,37岁任河北省委书记,41岁却降为县委副书记

排行榜 2025年10月01日 13:23 1 cc

在河北邢台临西的乡野间,老人们提起吕玉兰,总爱说:

“那是咱庄稼地里长出来的干部”。

她29岁当选中央委员,37岁任河北省委书记,41岁却降为县委副书记

这个吕玉兰,到底是谁,又为什么会在群众们之中有这么高的评价呢?


她29岁当选中央委员,37岁任河北省委书记,41岁却降为县委副书记


1955年夏天,15岁的吕玉兰攥着高小毕业证书回了村。那会儿村里刚搞农业合作化,识字的人少,村干部正愁没人记账、写通知。

吕玉兰一回来就主动揽活,白天跟着社员下地割麦,晚上在煤油灯下帮着整理台账。有人劝她:“姑娘家不用这么拼,找个轻松的活儿多好。”,她却摇头说:“我们村这沙土地,不琢磨着多打粮食,咋能过好日子?我识几个字,就该多帮衬。”

没过几个月月,合作社改选,社员们一致把票投给了这个手脚麻利、脑子活络的小姑娘,她成了副社长。转年春天,社长因为身体原因卸任,16岁的吕玉兰又接了社长的担子,成了当时河北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

那时候东留善固村有上千亩沙荒地,一刮大风就漫天黄沙,种子撒下去要么被吹走,要么旱死。吕玉兰看着心疼,跑到乡里农技站问办法,技术员说:“得种树固沙,不然这地没法种”。

她回来就组织妇女造林队,40多个姑娘媳妇背着铁锹、扛着树苗往沙窝里钻。冬天地里冻得硬邦邦,一铁锹下去只能凿个小坑,手磨出血泡就缠块布条接着干;饿了就啃口干窝头,渴了就喝口冻成冰碴的井水。

她29岁当选中央委员,37岁任河北省委书记,41岁却降为县委副书记

有社员打退堂鼓:“这沙窝子哪能种活树?别白费劲了。”吕玉兰指着远处的地说:“今年种不活,明年再种;我们这代种不活,下一代接着种,总有一天能把沙窝变良田。”就这么扛了几年,她们种了好几万棵树,几百亩沙荒地真的冒出了绿芽。

后来还种上了果树,每到秋天,苹果、梨挂满枝头,村民们都说:“这是玉兰给咱村种的‘摇钱树’。”

1958年,18岁的吕玉兰入了党。对着党旗宣誓那天,她攥紧拳头说:“我这辈子都跟着党,为乡亲们干实事。”

之后几年,她从合作社社长干到村支书,东留善固村在她的带领下,修水渠、建水库,把旱地改成水浇田,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成了县里的先进村。

1965年,她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十个为什么?》,里面全是她在田间地头琢磨的问题:“为啥干部要带头干?”“为啥要爱惜每一粒粮食?”语言朴实却接地气,全国各地不少农村都把这篇文章当成学习材料。


她29岁当选中央委员,37岁任河北省委书记,41岁却降为县委副书记


1969年,29岁的吕玉兰作为“九大”代表去了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时,她特意穿了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褂,口袋里还揣着村里刚收获的麦粒。

她29岁当选中央委员,37岁任河北省委书记,41岁却降为县委副书记

那次会议上,她当选为中央委员,成了当时最年轻的中央委员之一。消息传回东留善固村,村民们敲锣打鼓庆祝,吕玉兰却在电话里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咱全村人的,我得更用心干才行”。

转年,吕玉兰被任命为临西县委书记。上任第一天,她没去县委办公室,而是骑着自行车跑了好几个村。看到有的村因为干部不作为,地里的庄稼荒了一半,她当场开了座谈会,提出“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口号。

之后的几年,她几乎天天泡在村里,跟农民一起插秧、割稻,晚上就在村委会跟干部们商量发展对策。有次她得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却还是坚持去地里查看旱情,村民们硬把她拉回村诊所,她输着液还不忘叮嘱:“一定要把灌溉的水管先铺到最缺水的地块”。

在她的推动下,临西县修了20多条灌溉渠,引进了优良麦种,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农民的粮袋子终于鼓了起来。

1971年,31岁的吕玉兰升任河北省委副书记,后来又兼任省农委副主任。职位升了,她的作风却没变。去基层调研,她总爱穿布鞋、扎白毛巾,跟农民坐在田埂上拉家常,听他们说种粮的难处、过日子的烦恼。

有次去邯郸农村,她看到一户人家的孩子没上学,追问之下才知道是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她当即跟当地干部商量,出台了贫困家庭子女减免学费的政策,还自掏腰包给那户人家送了书包和课本。

有人说:“您是省委领导,这些小事让下面的人办就行”,她却说:“老百姓的事没有小事,咱当干部的就得帮他们把难心事解决了。”

她29岁当选中央委员,37岁任河北省委书记,41岁却降为县委副书记

那时候吕玉兰已经30多岁了,还没成家,家里人急得团团转,给她介绍了不少对象,有军官、有干部,可她总说:“现在正是干事的时候,没空琢磨这些。”

直到1974年,她认识了记者江山。江山比她小几岁,为人踏实,还跟她一样喜欢往农村跑。两人第一次见面,没聊风花雪月,反而聊起了如何改进玉米种植技术,越聊越投缘。

当年10月,他们在河北省委大院的会议室办了婚礼,没有鲜花,没有彩礼,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当主婚人,同事们凑钱买了个暖水瓶当贺礼。

她29岁当选中央委员,37岁任河北省委书记,41岁却降为县委副书记

婚后,吕玉兰的户口还在东留善固村,每月靠40元补贴和村里的工分生活,江山的工资也只有36元,夫妻俩要养双方老人和好几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可她从没想过向组织提要求。


她29岁当选中央委员,37岁任河北省委书记,41岁却降为县委副书记


1977年,37岁的吕玉兰当选为河北省委书记,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女省委书记。

上任后,她把重点放在了农业改革上。河北冬小麦种植面积一直上不去,不少农民觉得种小麦费力不讨好。吕玉兰带着农业专家跑了十几个县,测土壤、算收成,最后提出“北方要种麦,高产能致富”的口号,还亲自到村里示范种植技术。

就这么坚持了几年,河北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产量也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

1981年,全国开始调整干部结构,提倡“干部能上能下”。41岁的吕玉兰主动向组织提出,想去基层工作。有人劝她:“您现在是省委书记,下去太可惜了”,她却笑着说:“官多大不重要,能干事才重要。基层需要人,我去正好”。

她29岁当选中央委员,37岁任河北省委书记,41岁却降为县委副书记

最后,她被调到正定县当副书记。从副省级到副处级,落差很大,可她一点没抱怨,到正定的第2天就骑着自行车下村调研。

当时正定是“高产穷县”,粮食征购任务重,农民交完公粮后剩不下多少。吕玉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走访了几十个村,摸清情况后,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跑到省里跟领导据理力争,最后把正定的粮食征购任务降了不少。

消息传到正定,农民们都哭了,都说:“吕书记真是为咱老百姓说话啊”。在正定的四年里,她还推动发展乡镇企业,帮村里办起了服装厂、农机厂,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1985年,吕玉兰考上了河北农业大学,系统学习农业技术。毕业后,她被调到省农业厅当副厅长。这个岗位正好符合她的专业,她天天扎在实验室和农田里,研究如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谁也没想到,1989年的一场车祸,打乱了她的工作节奏。那天她去广宗县扶贫,路上汽车避让行人时发生碰撞,她的头部受了重伤。医生让她住院休养,可她只住了半个月就出院了,说:“扶贫的事耽误不得,我没事”。

她29岁当选中央委员,37岁任河北省委书记,41岁却降为县委副书记

之后的几年,她的身体一直不好,经常头痛、头晕,可还是坚持上班,有时候开会开到一半,实在撑不住了,就靠在椅子上歇会儿,缓过来接着开。

1993年3月,吕玉兰的病情突然加重,被送进医院抢救。3月31日,53岁的她永远离开了。吕玉兰走后,东留善固村的村民们自发为她立了一块碑,上面刻着“玉兰精神永放光芒”。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