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AI 聊天离萨曼莎差远了:缺主动少记忆,懂你不打扰才是方向

排行榜 2025年09月17日 23:52 2 admin

缺主动少记忆 对话难自然跳转

2025 年的 AI 聊天工具已经很常见,但我每次打开豆包或 GPT,都觉得它们离《HER》里的萨曼莎还差得远,这些工具更像语音版搜索引擎,你不问,它就不说话;你问了,答案也多半在预料之中,从来没有过 “怎么跟 AI 聊到这了” 的意外感。

AI 聊天离萨曼莎差远了:缺主动少记忆,懂你不打扰才是方向


说实话,核心问题出在 “主动性” 上,现在的 AI 不会像朋友那样突然找你聊天,偶尔的主动提醒也多是日程或天气,属于预设好的消息通知。本来想,技术这么发达,让 AI 自主发起话题应该不难,后来发现难点不在技术,在体验。语音聊天有 “迫听性”,不像抖音弹窗能随手关掉。AI 要是频繁找你,或者聊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很容易让人厌烦。抖音能让人上瘾,就因为它会推你没想到的内容,而 AI 聊天还得你先说出需求,门槛太高了。

就算 AI 好不容易找到个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想聊好也不容易,我之前跟 AI 聊《黑神话:钟馗》,它只会讲游戏本身的信息,完全没问我是不是玩家,有没有聊过相关内容。换作真人朋友,肯定会先搭着我已知的信息往下说,而不是自顾自输出。这背后是记忆能力的短板,AI 记不住 “跟谁在聊”,自然没法做到个性化沟通。

更关键的是联想能力的缺失,跟朋友聊周杰伦,能从新歌说到其他明星,再跳到社会新闻,整个过程很自然。但 AI 做不到这种跳转,对话永远是线性的。你问一句,它答一句,不会主动抛出你不知道的信息,这就失去了聊天最核心的 “信息互哺” 价值。

AI 聊天离萨曼莎差远了:缺主动少记忆,懂你不打扰才是方向

情感构建矛盾多

对话的收尾环节也被忽略了,现在基本都是用户说 “结束”,AI 才会停止。其实 AI 主动收尾反而能塑造人格,比如看时间晚了提醒你睡觉,或者说 “今天心情一般,先不聊了”。这些小细节能让 AI 更像 “人”,但目前没哪个产品这么设计。

深入想一层,AI 的情感构建本身就很矛盾。很多人喜欢跟 AI 聊天,是因为它不会批判你。你可以说任何话,甚至故意说些挑衅的话,都不用在意形象。这种安全感是现实里没有的,但也让 AI 很难有真正的人格。你换个聊天窗口,它就 “不认识” 你了,自然没法建立稳定的情感连接。

GPT-4o 之前出过一次关于记忆的争议,这事儿让我意识到用户很看重 AI 的记忆能力,但大家其实没想清楚 “该让 AI 记什么”。有人希望它记住自己的喜好,有人又怕它记下自己的试探性言论。这种模糊的需求,让产品设计很难拿捏。

AI 聊天离萨曼莎差远了:缺主动少记忆,懂你不打扰才是方向

行业里其实有过一些尝试,苹果 Siri 会在通勤时提醒路况,小米小爱同学会推兴趣话题,但这些都是基于场景的触发,不是真正的自主判断。而且话题都很标准化,没法像真人那样贴合你的当下状态。据 2024 年的一份 NLP 白皮书说,AI 训练语料里书面语占了七成多,日常口语对话的素材很少,还是公开平台的内容,缺乏私密场景的真实样本。话术生硬的问题,根源就在这。

技术突破需时间

去年有机构做过调研,多数用户希望 AI 能主动分享意外信息,但又怕被频繁打扰;不少人不介意 AI 没有完整人格,却很在意它能不能记住自己的偏好。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说,类人交互的关键是 “有边界的亲切感”,这话很有道理。AI 不用复刻真人,只要能精准记住偏好,适时提供意外信息,偶尔主动收尾,就够了。

现在有些实验室在试 “知识图谱 + 情绪感知” 的模型,想实现话题联想,但目前最多只能跳两级,还容易跑偏。看来技术突破还需要时间。

AI 聊天离萨曼莎差远了:缺主动少记忆,懂你不打扰才是方向

如此看来,2025 年的 AI 离萨曼莎还很远,它不光缺技术,更缺对 “聊天本质” 的理解。聊天不是问答,是双方的信息交换和情感流动。AI 不该以占据用户时间为目标,而要通过优质交互帮用户回归现实。

或许未来的方向不是把 AI 变得跟人一模一样,而是打造一种 “懂你但不打扰” 的存在,能在你想聊的时候抛出惊喜,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安慰,在你忙碌的时候适时退场。达到这种状态,才算真正接近了《HER》想表达的类人交互。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