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如今却被按地上摩擦

排行榜 2025年07月16日 14:01 1 admin

几十年前,日本媒体放出豪言:“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这话听着刺耳,带着一股子傲慢劲儿。那时候,日本发动机技术确实牛气冲天,汽车、飞机领域都甩中国好几条街。

可如今这话被现实扇得啪啪响,中国不光造出了能跟日本掰手腕的发动机,甚至在某些地方还把日本按在地上摩擦。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如今却被按地上摩擦

历史日本牛气,中国起步

日本的发动机技术不是一天练成的,得从20世纪初算起。1907年,日本搞出第一辆国产车“Takuri”,但发动机全是进口货。1914年,三菱开始鼓捣飞机发动机,算是开了个头。192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慢慢起步,可发动机技术还是靠抄别人。

到了1930年代,政府开始下力气扶持,丰田1935年整出A型发动机,四缸3.4升,62马力,总算迈出自主研发第一步。

二战后,日本汽车工业跟打了鸡血似的,靠着政府支持和技术引进,突飞猛进。1950年代,丰田搞出顶置凸轮轴发动机,性能蹭蹭往上涨。1960年代,日本汽车产量超过德国,石油危机时,日本车凭着省油和高可靠性横扫全球。

到1980年代,日本发动机技术已经站稳世界顶尖,丰田、本田这些名字成了质量的代名词。那会儿,日本媒体看中国,完全是高高在上的心态。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如今却被按地上摩擦

1956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弄出解放CA10卡车的发动机,算是迈出第一步。可这技术跟日本比,差了至少几十年。1960年代,我国开始搞航空发动机,但设备差、技术弱,进展跟爬坡似的。

中国汽车工业靠引进过日子,上海大众的桑塔纳生产线全是德国技术,发动机直接进口。日本媒体就撂下狠话:“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这话听着扎心,但那时候我国确实没啥底气反驳,工业基础薄,技术积累少,差距摆在那儿。

技术积累深:从20世纪初搞到现在,近百年经验不是盖的。从设计到制造,日本都有一套成熟的体系。日本造发动机,精度高、可靠性强。零部件加工、装配、检测,每一步都精益求精。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如今却被按地上摩擦

丰田、本田这些牌子,全球消费者都认。省油、耐用,谁买谁夸。

我国起步晚,底子薄,跟日本比有差距。

我国认真搞发动机也就几十年,技术深度没法跟日本比。精度和可靠性上,中国制造跟日本还有距离,细节处理不够细腻。我国发动机在国际上名气不大,市场认可度跟日本没法比。

那时候,日本媒体的嘲讽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如今却被按地上摩擦

中国技术从追赶到逆袭

可我国没认怂。改革开放后,国家下决心搞自主研发,企业和政府齐发力,发动机技术开始起飞。

1990年代,我国汽车工业开始憋大招。政策鼓励自主研发,企业砸钱搞技术。重庆长安1998年弄出第一款1.8升四缸发动机,虽然噪音大、油耗高,但好歹是自己的。进入21世纪,我国汽车市场炸了,销量蹭蹭涨,自主品牌趁势崛起。

2008年,比亚迪推出插电混动车F3DM,内燃机不算核心,但自主研发的苗头已经有了。2015年,吉利整出1.8T涡轮增压发动机,热效率36%,跟日本主流水平咬得很近。2023年,比亚迪放大招,1.5升内燃机热效率飙到46.06%,直接干翻丰田的最新款。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如今却被按地上摩擦

其他车企也没闲着。长安的蓝鲸NE发动机,热效率40%,跟日本掰手腕不落下风。上汽的“红旗”系列发动机,性能直追国际先进水平。

广汽的V6发动机装在高端SUV上,功率不输德国货。中国车企这波操作,靠的是研发投入猛增——2000年几十亿,到2020年几千亿,硬生生把技术堆起来了。

航空发动机是硬骨头,技术门槛高。中国1987年启动涡扇-10(WS-10)项目,想造出能跟俄罗斯AL-31掰腕子的军用发动机。

整整20年,2005年定型,2008年装上歼-11B。早期寿命才900小时,问题不少,但改进没停过。到2024年,寿命提到2000小时,推力145千牛,装歼-20都不含糊。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如今却被按地上摩擦

民用领域也有动静。CJ-1000A发动机是为C919客机量身定做的,正在测试阶段。2025年首飞要是成了,我国就挤进美、英、法那圈子,第四个能造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军用这边,涡扇-20装上运-20运输机,总算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这步子迈得扎实。

我国市场大,汽车销量2627.5万辆,连续15年全球第一。这么大的盘子,给了技术迭代的底气。新能源汽车更猛,2023年卖了949.5万辆,占全球36.1%。这规模让中国企业有钱砸研发,有机会试错,日本想不正视都不行。

中国硬气,日本压力山大

现在我国发动机技术已经站稳脚跟,汽车领域,比亚迪2022年超特斯拉,成全球电动车销冠,混动系统里的内燃机续航能破2100公里。长安、广汽这些品牌,发动机性能跟日本差距越来越小。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如今却被按地上摩擦

日本传统燃油发动机还是强,但压力来了。我国新能源车专利数超日本,技术势头压不住。2023年,日本媒体自己都服软:“中国汽车工业崛起太快,我们得正视。”

差距还有。国产发动机的耐久性、一致性跟日本、德国比还差点儿,关键材料有时候还得靠进口,工艺精细度也得再磨。但我国的研发劲头,全球都看在眼里。

未来汽车工业往电动化、智能化冲,我国占先机。新能源车这块,我国已经领先,日本想追得加把劲。传统燃油机日本还有优势,但全球趋势变了,新能源才是王道。

航空发动机这边,我国目标明确,C919要是飞起来,民用市场就撕开一道口子。军用领域,涡扇-20之后,下一代发动机肯定也在路上。

日媒曾叫嚣:给中国50年也造不出日本发动机!如今却被按地上摩擦

从被日本媒体瞧不上,到现在硬刚甚至反超,中国发动机技术这路走得不容易。

无数工程师、企业家憋着一口气,硬是把不可能变成现实。日本那句“50年也造不出”成了笑话,我国不光造出来了,还造得挺牛。

参考来源:

市场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3年报、日本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