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俄罗斯放出新招:“幽灵战机”迪拜登场,绝不愿被中美拉开差距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25日 18:43 1 cc

在迪拜航展上,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首次公开了苏75“将军”无人机的原型机。黑灰配色、无座舱无玻璃盖的机鼻线条简洁冷峻,直接指向一个核心问题:俄罗斯准备把有人—无人协同推到多远。这不只关乎“有没有造出来”的问题,更代表了它在战术平台、体系协同以及自主能力方面的发展方向。

无人版是在有人版的基础上进行减法加法。去掉座舱、弹射、生命保障等飞行员系统,机头更顺滑、重量更低;增加传感器和电子设备的空间,机头和腹部布满孔径和窗口,体现按战术需求优先的“冷峻工程感”。气动布局上仍然沿用了苏75的翼身融合设计,机翼后缘加大,襟副翼延伸到机身尾部,有利于低速操纵和续航,提高翼身耦合效率。翼根向机头方向延伸兼顾隐身,目的是降低雷达反射截面。

俄罗斯放出新招:“幽灵战机”迪拜登场,绝不愿被中美拉开差距

进气道换装无隔道的超音速进气方案(DSI),去掉有人原型上竖直分隔板,底部更加平顺。其逻辑就是减重、简化维护、改善气流质量以及进气效率,并且减小正面雷达特征,把隐身、效率和工程可维护性融为一体。

所展示的性能参数为最大起飞重量为26吨,比S70“猎人B”的20吨要大得多;载弹量为7.4吨,机翼外挂点可以拆卸,机身内有三个弹舱;适配的弹药包括R77M空空导弹和Kh59MK2巡航导弹。机体尺寸处于轻中型战斗机之间(长约为17.4米,翼展约为11.9米),作战半径标称超过1500公里,可以实现制空和纵深打击。厂方称数据来源于设计目标,但是实际指标还是要靠试飞来验证的。

俄罗斯放出新招:“幽灵战机”迪拜登场,绝不愿被中美拉开差距

传感器的布放目的就是为了使无人平台从“侦察屏幕”变为“作战节点”。机腹下挂有类似于F35、歼20的EOTS,可以兼顾光电瞄准和红外跟踪;腹部前端固定了前视光电/红外传感器;机头顶部开有方形孔径。三者能够构成分布式孔径系统(DAS)的基本架构,从而达到全方位态势感知的目的。但是关键在于信息融合,全域传感器之间互相校验、统一处理,态势认知才能“看得见、看得准”。

雷达方面,俄方称装备有主动相控阵雷达,在敌方防空覆盖及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可以正常工作。该说法很硬,落地需要波束控制、抗干扰算法以及功率管理等多方面硬实力的支持。现场没有给出详细的参数,效果要靠以后观察了。俄军在S70“猎人B”和苏57的联合试验中已经展示了编队飞行,但是更多的是飞行员给无人机下达指令,无人机按照预定的任务执行,并没有公开表现出任务中自主规避、目标再分配等“自我决策”。

俄罗斯放出新招:“幽灵战机”迪拜登场,绝不愿被中美拉开差距

据此推断,苏75无人版初期也会采用“被动集中”的协同模式:以有人机为主导节点,无人机为辅助平台,通过座舱接口进行远程控制,主要考虑的是可靠性以及风险可控性。该路线稳定而保守,通信链受到压制时,无人平台的行动会受到限制,任务的灵活性也会降低。

而中国则公开提出“深度自主作战”的制空无人战机理念:无人平台作为作战网络中的智能节点,可以自主机动、编队内资源分配和协同打击,这体现的是算法和算力的成熟程度,以及对不确定问题的工程化控制能力。美国方面的公开信息比较少,社会上对于判断存在较大分歧。

俄罗斯放出新招:“幽灵战机”迪拜登场,绝不愿被中美拉开差距

本次亮相至少传达出两个层面的信息:一方面俄罗斯已经把无人战术平台纳入苏75的产品线中,并且从体系上考虑了传感器融合、任务载荷、隐身和进气等重要环节,为将来“人机协同”的实现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俄罗斯也愿意在国际航展上公开提出自己的合作请求,在舆论以及潜在的产业合作方面积极行动。

公众讨论一方面担心军备竞赛会加快速度,地区安全状况会更加紧张;另一方面认为人机协同可以减少飞行员的风险,提高生存能力。技术先行,伦理和规则要同步跟进,无人平台的使用范围、交战规则、误判防范措施等等,这些工程之外的问题,需要社会共识和制度回应。

俄罗斯放出新招:“幽灵战机”迪拜登场,绝不愿被中美拉开差距

所以无人版苏75概念模型把俄罗斯的路子摊开:硬件路线明确,传感器和载荷规划也明确,气动和隐身取舍也明确;不明确的是研制节奏、自主算法能力以及协同作战中的人机分工和指挥权的答案。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中美项目已经走了一段路了,俄罗斯要想追上,就必须补全自己最不擅长的软件和智能化的短板。平台越智能化,人就越要清醒。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