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了十年还在挨打,原来600字小文藏着真太极,7段没吃透等于白练 把《太极拳论》打印出来贴在墙头,每天练拳前读一遍,三个月后手腕粗的壮汉也能被轻轻带飞...
2025-10-21 0
新疆的“沙海变粮仓”已经足够震撼。
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种出千亩水稻,盐碱滩上的小麦堆满粮仓。
2024年粮食总产量突破2330万吨,从曾经的荒漠禁区逆袭成全国粮食主产区。
甚至包揽了小麦、玉米的全国大面积单产纪录。
正当大家还在为这份“逆天改命”的奇迹点赞时。
另一场关于粮食的革命已经在我国辽阔的海域上拉开序幕。
全球范围内,近3亿人仍面临饥饿威胁,灾难性饥饿人数屡创历史新高。
粮食安全始终是悬在各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中国用新疆的实践证明了“向荒漠要粮”的可能,如今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洋。
“海上粮仓”的崛起,正在为14亿人的饭碗再添一道坚实保障。
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那些驰骋深海的“国字号”重器。
海洋变粮仓,到底是怎么实现的?
这背后藏着一套完整的“向海要粮”逻辑,更彰显着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系统思维与硬核实力。
要让海洋成为稳定的粮仓,首先得解决“怎么养”的问题。
传统近海养殖受台风、水温变化影响大,产量不稳定,而且容易造成近海污染,规模扩张受限。
这时候,大型养殖工船的出现,直接打破了这些天然桎梏。
2025年4月交付运营的“国信1号2-1”是全球首艘15万吨级的大型养殖工船。
排水量堪比两艘大型航母。
这艘深海养殖“巨无霸”配备了15个标准养殖舱。
一年能产出约3600吨鱼类,相当于一座小型海上渔场。
和传统网箱养殖不一样,它能主动根据水温、水质情况调整锚地。
比如秋冬季节山东海域水温下降,就转移到浙江、福建海域,彻底摆脱了“看天吃饭”的困境。
为了保证大黄鱼的最佳品相。
捕捞前工作人员会保持养殖舱24小时黑暗环境,让鱼体内色素充分扩散。
起捕后的大黄鱼通体金黄,市场认可度极高。
更让人惊叹的是它的智能化水平。
整艘船只有40名左右工作人员。
却实现了鱼苗入舱、成鱼起捕、饲料投喂等核心环节的全流程机械化。
在国信1号的基础上,它进行了160多项智能化升级。
养殖水体从8万立方米增加到10万立方米,产量直接提升了20%。
这种规模化、智能化的养殖模式。
不仅保证了产量稳定,还能通过让鱼类持续游动提升肉质口感,真正实现了“量质齐升”。
除了养殖工船,港口仓储设施的升级也为“海上粮仓”提供了关键支撑。
宁波舟山港老塘山作业区的粮食物流基地项目已经开工。
规划建设总容量达18万吨的现代化筒仓群,还配套了2万吨级的运粮泊位。
这个超级“海上粮仓”融入了物联网、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
能实现粮食从到港、入库到出库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构建起穿透式闭环管控体系。
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显著提升宁波舟山港的粮食中转与存储能力。
还能带动后方园区粮油加工和贸易企业集聚,助力舟山粮食产业功能岛建设。
为长三角地区的粮食安全再添一道屏障。
光在海上养好鱼还不够,要让“海上粮食”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至关重要。
过去很多水产企业只做初级捕捞,渔获物直接销售,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也弱。
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向精深加工转型。
让海洋产品的“身价”翻了好几倍,也让“海上粮仓”的产业链更具韧性。
在山东荣成,一家金枪鱼加工企业通过远洋捕捞+精深加工的模式。
把每年1.5万吨的金枪鱼变成了鱼柳、罐头等10多种产品。
甚至用加工剩余的鱼肉开发出了猫粮等宠物用品,深受市场欢迎。
2025年1-9月,荣成规模以上海洋食品企业的产值已经达到80亿元。
当地依托港口优势,打造了从捕捞、回运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的完整产业链。
让远洋渔业的价值得到了充分释放。
冷链物流的完善尤其关键,它能保证海产品从捕捞上岸到端上餐桌的新鲜度。
极大拓展了销售半径,让偏远地区的消费者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海洋食材。
威海的企业则走得更远。
他们联合科研机构从鱼鳞、海带等海产品中提取胶原蛋白、多糖等营养物质。
开发出口服液、饮料甚至化妆品级原材料。
这种从“初级加工”到“高科技加工”的转型,不仅拓宽了海洋产品的应用场景。
也让企业摆脱了对单一产品的依赖,抗市场波动能力更强。
正如当地企业负责人所说,从传统水产加工企业转型为高科技专精特新企业。
不仅发展空间更广阔,也为“海上粮仓”的价值升级提供了新路径。
这种产业链的延伸,让“向海要粮”不再局限于“获取食物”。
而是形成了一个从养殖、捕捞到加工、销售的良性循环。
既保证了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又带动了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让“海上粮仓”的可持续性更强。
不管是陆地种粮还是海上养鱼,种子都是最核心的“芯片”。
没有优质的苗种,再先进的装备和产业链也难以发挥作用。
为了让“海上粮仓”的根基更牢固,我国在水产育种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
从种质资源保护到新品种培育,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科研体系。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团队。
成功突破了名贵热带鱼类红瓜子斑的人工繁育技术,实现了“南鱼北养”。
他们通过构建循环水系统调节水温。
让原本只能在南方生长的红瓜子斑,在山东的养殖工厂里顺利安家落户,形成了规模化产业。
这一技术不仅丰富了北方高价值鱼类的养殖品种。
也为跨区域养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让“海上粮仓”的品种供给更加多样化。
更关键的是。
科研团队还建立了海水鱼类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研制出我国第一款鱼类抗病育种基因芯片。
利用这个芯片,能精准筛选出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鱼类个体进行繁殖。
有效提高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这就像给鱼类做了“优生优育”,从源头解决了养殖过程中病害多、成活率低的难题、
为规模化养殖提供了技术保障。
种质资源的保存也同样重要。
位于青岛的国家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
是我国迄今投资规模最大、保存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渔业生物资源库、
已经入库了近14万份海洋渔业生物种质实物资源和50万余条信息资源。
涵盖了经济种、生态种、特有种甚至濒危种。
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为水产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保障。
依托这个资源库,黄海水产研究所已经牵头培育出20个水产养殖新品种。
还研发推广了工厂化循环水等多项新技术。
未来,科研团队还计划进一步收集更多优质海洋渔业生物。
挖掘其优异基因用于育种,持续为“海上粮仓”注入创新活力。
从养殖装备的升级,到产业链的延伸,再到育种技术的突破。
中国的“海上粮仓”建设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这不仅是对“向海要粮”的完美解答,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补充。
如果说新疆的“沙海粮仓”打破了荒漠不能种粮的偏见。
用三代人的坚守和科技力量开辟了陆地粮源的新空间。
那么“海上粮仓”则通过装备、产业、科研的协同发力,开辟了粮食供给的蓝色新赛道。
如今,我国三大主粮已经实现100%自给,新疆的粮食结余持续供给国家。
而海上粮仓的崛起,更是让粮食安全的防线更加坚固。
这些大国重器和技术创新的背后。
是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坚定信念,是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智慧跨越。
未来,随着光伏养殖、零碳农业等新技术与海洋养殖的深度融合,“向海要粮”还将创造更多可能。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
相关文章
练了十年还在挨打,原来600字小文藏着真太极,7段没吃透等于白练 把《太极拳论》打印出来贴在墙头,每天练拳前读一遍,三个月后手腕粗的壮汉也能被轻轻带飞...
2025-10-21 0
健身房里最怕的不是举不动,而是举了半年,体重秤上的数字纹丝不动。 上周,北京一个程序员小哥把训练时间从90分钟砍到55分钟,配合睡前一块低脂奶酪,八...
2025-10-21 0
“五一抢票又输? 别往人堆里扎,新乡这条线,不精致、不排队,还把你手机电量省到回家。 ” ——刷到这句话的人,90%都点了收藏。 原因简单:假期不...
2025-10-21 0
日前,根据国内足球媒体报道称,浙江队曾三顾茅庐邀请北京队主力中卫张瑷晖。张瑷晖面对浙江队诚意满满的邀请,就直接在职业合同上签字。当时张瑷晖是在清华附中...
2025-10-21 0
陈建国傻愣愣地站在空无一人的厨房门口,像一尊失了魂的雕塑。他那句脱口而出的“做饭的人呢?”,还在冰冷的空气里打着转,敲得我耳膜生疼。从他意气风发地提出...
2025-10-21 0
137位老人今天走丢,其中一位可能正站在你家楼下却认不出你的名字。 北京首映那天,放映厅后排传来抽泣声。 不是剧情多惨,是有人看见自己。 电影里,老太...
2025-10-21 0
中方再次掀桌,美方拒绝缴纳163万港务费。特朗普终于承认,自己发起的关税政策是错的,他的松口能否给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带来缓和呢?特朗普转口风,承认关税...
2025-10-21 0
十二年后的雨祭——吴石墓前的告白郑 立2025年10月16日,对我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距离上次(2013年9月11日)祭拜吴石墓一晃已过了12年。昨天...
2025-10-21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