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阿里押注AI全栈自研,挑战全球巨头,能否赢下这场云上硬仗?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24日 17:16 1 cc

这两年,AI领域的风头没停过,从ChatGPT横空出世,到“百模大战”热闹登场,似乎谁的模型更猛、谁就能称王。但慢慢地,行业开始冷静下来——光有一个聪明的大模型,其实远远不够。

真正决定AI赛道谁能笑到最后的,不是某一时刻的领先,而是两个关键能力:模型迭代的速度成本控制的效率。要搞定这两个事儿,企业必须拥有一整套垂直整合的AI技术体系,也就是业内常说的“全栈AI”能力。通俗点说,就是从芯片、云平台,到大模型,每一层都得自己能搞定,能配合,能协同。

这个标准看起来不简单,但放到全球科技地图上去扫一圈,目前能做到真正“全栈AI”的公司,也就那么四家:谷歌、微软、亚马逊,还有来自中国的阿里巴巴

阿里押注AI全栈自研,挑战全球巨头,能否赢下这场云上硬仗?

阿里凭什么成为中国唯一“超级AI云”玩家?

阿里这波能重回市场焦点,靠的并不只是“讲了个好故事”,而是实打实的投入和布局。

首先看云计算这个底座。全球IaaS市场里,AWS、Azure、谷歌云和阿里云组成了第一梯队,四家合起来吃掉了近80%的市场份额。而阿里云是这其中唯一的中国面孔。这意味着,在全球AI基础设施这场军备竞赛中,阿里已经有了入场资格。

其次,看AI模型。阿里的通义Qwen系列大模型不仅持续高频迭代,还已经开源出超过17万个衍生模型,数量超过Meta的Llama系列,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AI开源模型家族。这帮助它聚集了国内外最活跃的开发者生态。

阿里押注AI全栈自研,挑战全球巨头,能否赢下这场云上硬仗?

再看芯片层面。阿里并没有完全依赖外部供应商,而是坚持自研AI芯片,目的是实现“软硬一体化”协同,不光提升性能,还能有效控制成本。这套打法,其实和谷歌做TPU、搞自家数据中心的思路高度一致。

最关键的是,阿里在这条路上砸下了惊人的投入。仅在2023年到2026年三年内,阿里就计划投入3800亿元发展云和AI基础设施。这是什么概念?是过去十年总投入的总和。2025年过去的四个季度里,阿里也已经累计在AI基础设施和产品上投入超过1000亿元。这种级别的投入,放眼全球也只有几家公司能做到。

两种打法之争,阿里选择了更难但更有控制力的那条路

虽然谷歌、微软、亚马逊、阿里都进了“超级AI云”的牌桌,但打法却不一样。

阿里押注AI全栈自研,挑战全球巨头,能否赢下这场云上硬仗?

微软和亚马逊更像是“投资派”,他们通过注资顶级AI创业公司快速补齐能力短板。一个投了OpenAI,一个押注Anthropic,然后把这些能力打包进自家云服务里卖。这种方式跑得快,但后期变数也多——比如OpenAI近期被曝出正在找甲骨文和软银谈合作,不想过于依赖微软。

谷歌和阿里走的是“全栈自研派”,什么都自己做。这条路当然更难、更贵,但好处是所有技术栈都在自己手里,协同效率高、成本也更可控。比如谷歌的Gemini模型之所以能快速追上OpenAI,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背后有自己的TPU芯片、云平台和数据中心团队,协同优化效率拉满。

阿里也在复制这种逻辑。除了芯片和模型自研,他们还把“开源模型+自研硬件”做成一个闭环策略:用开源吸引开发者,用自研硬件控制成本。到头来,这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比拼,更是商业化落地的持久战。谁能把AI模型用得更快、更便宜,谁就能在产业转型中站稳脚跟。

阿里押注AI全栈自研,挑战全球巨头,能否赢下这场云上硬仗?

结语:中美四大巨头之争,真正的比赛才刚刚开始

2025年8月,连一向坚持闭源的OpenAI也开始转向开源,被外界普遍认为是对中国模型快速崛起的直接回应。以阿里的通义Qwen和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力量,不仅技术上赶上来了,还在开发者生态上开始影响全球。

但说到底,开源模型就像一张图纸,真正的壁垒是什么?是有没有能力把这张图纸变成产品、铺到市场上去——而这就要求你得有芯片、有云、有模型,三位一体地搞定整个AI产业链。

AI这场仗,拼的不只是聪明的头脑,更是系统的执行力和长期的投入耐力。阿里能否在这场决定未来技术格局的比赛中脱颖而出?从现在的节奏看,它已经站上了起跑线,而且跑得并不慢。真正的竞争,现在才刚刚开始。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