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山东潍坊第一大民企:年入1508.09亿,新任掌门人是一位“85后”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19日 11:12 1 cc
山东潍坊第一大民企:年入1508.09亿,新任掌门人是一位“85后”


在中国民营经济版图里,山东是公认的“实力派”,而潍坊更是凭“鸢都”之名,在制造业赛道上跑出了多个标杆企业。


2025年8月,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让潍坊又添一张亮眼名片——弘润石化(潍坊)有限责任公司以1508.0967亿元营收,


山东潍坊第一大民企:年入1508.09亿,新任掌门人是一位“85后”


不仅拿下全国第54位,更稳坐潍坊民企“头把交椅”,还是青州市唯一入选的企业。


这家从青州小镇起家的石化企业,如今已是总资产550亿元、员工3000多人的行业巨擘,更走出了“老掌门奠基、少帅接棒”的传承故事。


当“85后”董鹏接过父亲董华友的接力棒,不仅要守住千亿家业,更要在“双碳”转型、新能源冲击的行业变局中,续写这家传统石化企业的新传奇。


No.01

老掌门董华友


山东潍坊第一大民企:年入1508.09亿,新任掌门人是一位“85后”


提到弘润石化,绕不开创始人董华友——这位1960年出生的山东企业家,用30年时间,在国字号石化企业扎堆的赛道里,硬生生闯出了民营“黑马”的一片天。


他的创业路,没有风口红利,全靠“啃硬骨头”的韧劲,而关键的三步棋,更是直接定了弘润的“江湖地位”。


1995年,董华友在青州市何官镇的茅津河旁,创办了“潍坊弘润石化助剂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仅2800万元。


当时的石化行业,是“国家队”的天下,民营企业想分一杯羹,难如登天——没有规模,就没有议价权;没有完整产业链,就只能赚“辛苦钱”。


董华友一上来就抓准了“规模制胜”的核心:别人不敢投重资建装置,他偏要啃这块硬骨头。


从350万吨/年重交沥青装置,到250万吨/年蒸馏装置,再到6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他一步步把原油年加工能力提至600万吨,综合加工能力突破800万吨。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年能把近千万吨原油,转化成汽油、柴油、沥青等基础石化产品,不仅能满足山东本地需求,还能辐射周边省份。


到2005年,弘润已经实现51.13亿元销售收入、3.03亿元利税,从“小作坊”变成了“国家计划内石化企业”——这意味着,它拿到了进入行业主流赛道的“入场券”。


对民营炼化企业来说,“原油进口指标”就是生命线——没有指标,就只能买别人转手的高价原油,利润被大幅压缩;有了指标,才能直接从国际市场采购,成本优势立显。


2015年,国家放开部分民营炼化企业的原油进口权限,董华友知道,这是弘润“跃级”的唯一机会。


为了拿下530万吨/年的原油指标,他几乎拼了命:连续几个月跑部委、做材料,对接审核要求,常常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期间三次因过度劳累病危住院,最危险的一次,医生说“再晚10分钟就没救了”。可即便躺在病床上,他还在跟高管交代“材料要再核对一遍”“别耽误了审核进度”。


最终,弘润通过了国家6部委的严格审核,成功拿到指标。而董华友没能亲眼看到公司上下欢呼的场景——那时他还在ICU里。


正是这张“通行证”,让弘润从“跟着别人跑”变成“自己定节奏”,2024年营收直接突破1395亿元,2025年再冲至1508亿元,彻底坐稳潍坊民企第一的位置。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企业还在“重生产、轻环保”时,董华友就定了“三个一”原则:安全第一、环保第一、质量第一。他常说:“为了环保与安全,花再多钱技改都不为过。”


这话不是空话:他斥资建了日处理量1万多吨的污水处理厂,哪怕初期每天运营成本超10万元,也从不停机;


引进国内首套“灵活焦化工艺”,能把劣质渣油、废沥青这些低附加值原料,转化成化工产品,还能减少CO₂、SO₂排放;


建了智能化安全生产管控中心,一块大屏幕就能监控所有车间,用“机器换人”降低安全风险。


后来,全国环保政策收紧,不少小炼化厂被关停,弘润却因为提前布局,不仅没受影响,还获评“国家绿色工厂”。


到2024年,董华友还入选了潍坊市“40年·40人”杰出人物,成了当地企业家的“精神标杆”——他用行动证明:传统行业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守好底线才能走得远。


山东潍坊第一大民企:年入1508.09亿,新任掌门人是一位“85后”


而这位老掌门的“拼”,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没停。


2025年3月15日,69岁的董华友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还在病床上跟高管交代滨海新材料园区的建设细节:“项目别停,要赶在年底出产品……”


No.02

“85后”董鹏接棒


老掌门离世,千亿企业的传承成了焦点。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董鹏身上——这位1987年出生的“企二代”,能扛得起这副担子吗?


答案藏在“交接时间表”里:董鹏不是突然接棒,而是跟着父亲“实习”了多年,早就是企业的“核心骨干”。


公开信息显示,董鹏在接棒前,已经担任弘润石化执行总经理,手里管着核心生产业务——从原油加工到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亲自盯过。


不仅如此,他还兼任潍坊联弘化工、山东弘润置业、潍坊弘润旅游发展等公司的董事长,把弘润的“炼化+仓储+物流+置业”产业链都跑了个遍。


他还牵头搞过“大项目”:亚洲面积最大的45万吨高端聚丙烯智慧化无人车间,就是在他主导下建成的。


这个车间不用人工值守,靠智能系统就能完成生产,产品还能替代进口,直接打入高端市场。


此外,他还是潍坊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人选,既能跟政府对接政策,又能跟同行交流经验,社交和管理能力早就经过了考验。


董华友3月15日去世,董鹏的交接动作迅速且有序:

山东潍坊第一大民企:年入1508.09亿,新任掌门人是一位“85后”


3月21日(仅6天后),他出任弘润控股(潍坊)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家公司是弘润的“关联集团”,控股多家子公司,相当于先把“外围业务”稳住;


4月14日,弘润石化的控股股东“潍坊弘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完成股权变更:董华友的股份由妻子肖爱英(持股30.38%)、董鹏(15.19%)、女儿董丽娜(15.19%)承接,董鹏同时接任这家公司的董事长;


到2025年9月,虽然弘润石化主体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还没完成工商变更,但董鹏已经实际掌舵——从生产调度到项目推进,所有重大决策都由他拍板。


这种“稳扎稳打”的交接,让市场吃了颗定心丸:弘润没有因为老掌门离世陷入混乱,反而保持了发展节奏,2025年能冲进全国民企54强,就是最好的证明。



No.03

千亿家业的“家底”


山东潍坊第一大民企:年入1508.09亿,新任掌门人是一位“85后”


董鹏接过来的,不是一个“单一炼化厂”,而是一个布局清晰的“石化生态链”——弘润早就跳出了“只搞生产”的模式,靠“一总部、两基地、三园区”的布局,把“风险抗住了,利润做高了”。


首先是青州烯烃绿色化工园区,即530万吨原油指标在这,是“基本盘”。这是弘润的“起家地”,占地4700多亩,也是最核心的“现金牛”。


因为有530万吨原油指标,这里能稳定生产国Ⅵ汽油、柴油、丙烯、苯乙烯等20多种产品,光是基础石化产品的销售收入,就占了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


更关键的是,这里实现了“炼化一体化”——从原油进来,到各种产品出去,不用依赖外部企业,成本能压到最低。


比如生产汽油时,副产的丙烯能直接用来做聚丙烯,“吃干榨净”每一滴原油,这也是弘润能在低油价周期里仍有利润的关键。


其二是滨海弘润新材料园区,即331亿投资,要做“高端替代”。这是董华友生前最看重的“未来引擎”,总投资331亿元,占地4953亩,也是董鹏未来要啃的“硬骨头”。


这个园区的思路很“聪明”:不跟别人抢基础石化产品的市场,而是做“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


它引进了美国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的顶尖技术,把社会上没人要的“劣质渣油、废沥青”这些低附加值原料,加工成食品级白油(能用来做化妆品、医药)、


III类润滑油基础油(汽车高端润滑油的原料)、间二甲苯(MX,做环保聚酯的关键原料)。


这些产品以前大多靠进口,弘润投产后,不仅能填补国内空白,还能把毛利率从基础化工的“5%-8%”,提到“15%-20%”。


按计划,这个园区投产后,MX、III类润滑油基础油的市场份额能做到全国第一——这意味着,弘润将从“石化生产商”,变成“高端新材料供应商”,在产业链上“再上一个台阶”。


其三是滨海弘润仓储物流园区,即1270万立方库容,是“战略缓冲垫”。这个园区看起来是“搞仓储的”,实则是弘润的“隐形王牌”。


它占地5000亩,原油储备能力1270万立方,其中955万立方是保税库容——简单说,弘润能把从国际市场买的原油,先存在这里,不用马上交税,等油价涨了再拿出来加工或卖掉,赚“差价”。


更厉害的是,这里有500万立方是上海期货交易所指定的“内陆最大原油期货交割库”——其他企业做原油期货交易,能把原油存在这里,弘润还能赚“仓储费”。


加上自主投建的“黄岛-潍坊滨海原油管道”(年输送2000万吨),弘润不仅能自己用管道运原油,还能帮其他企业运,成了“石化行业的物流服务商”。


这三大园区,构成了弘润的“护城河”:青州园区保营收,滨海新材料园区提利润,仓储物流园区抗风险——董鹏要做的,就是把这三个板块拧得更紧。


山东潍坊第一大民企:年入1508.09亿,新任掌门人是一位“85后”


No.04

千亿企业怎么突破?看这三个关键点


董鹏接棒时,面对的不是“躺着赚钱”的好时候:国际油价忽高忽低,国内“双碳”政策要求石化企业降能耗,新能源还在挤压传统能源的空间。


要守住1508亿的营收,还要再增长,他得解决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是怎么把“新材料园区”做起来?这是未来的“增长极”。滨海新材料园区是董华友的“遗愿”,也是弘润的“第二曲线”。


目前园区还在建设中,董鹏的首要任务就是“赶进度、保质量”——能不能按计划投产,能不能生产出合格的高端产品,直接决定弘润未来3-5年的利润增速。


从目前动作看,他已经在加快推进:一方面跟技术方埃克森美孚深化合作,确保工艺稳定;


另一方面提前对接下游客户,比如跟化妆品企业、汽车润滑油厂商谈合作,确保产品一出来就有销路。如果这个园区能如期达标,弘润的营收有望再上一个台阶,甚至冲击2000亿。


第二是怎么应对“双碳”压力?传统石化要“绿色转型”。石化行业是高能耗行业,“双碳”目标下,降能耗、减排放是必答题。董鹏的思路很清晰:不只是“达标”,还要“领先”。


他已经在推进两个方向:一是继续升级环保设备,比如扩大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规模,把生产中产生的CO₂回收再利用,做成干冰或用来生产化工产品;


二是推进智能化,比如在青州园区加大概率控制系统,让生产过程更节能——目前弘润的单位能耗已经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0%,


董鹏的目标是再降5%,既能拿政府的“绿色补贴”,又能在未来的碳交易市场中占优势。


第三是怎么平衡“继承”与“创新”?不丢老本,敢闯新局。董华友留下的“聚焦主业、安全环保”是根本,董鹏没有丢——


他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三个一”原则不变,稳住了老员工和老客户的心。但同时,他也在闯“新局”:


比如探索“石化+金融”:利用仓储物流园区的期货交割库,跟银行合作推出“仓单质押贷款”,帮中小石化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自己赚“服务费”;


再比如布局“数字化营销”,搭建线上平台,让客户能直接下单、跟踪物流,提升效率。


这些创新虽然目前规模不大,但能看出他想让弘润从“传统制造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的思路。


山东潍坊第一大民企:年入1508.09亿,新任掌门人是一位“85后”


结语:弘润石化的故事,不只是一家企业的“交接班”,更是中国民营制造业的“缩影”:第一代企业家靠“敢闯敢拼”从无到有,第二代企业家要靠“专业创新”从有到优。


董华友用30年证明:传统行业不是“夕阳产业”,只要守住底线、找准方向,就能做成“千亿航母”;


董鹏则要证明:“企二代”不是“纨绔子弟”,他们能接住父辈的担子,还能在新赛道上跑出更快的速度。


对潍坊来说,弘润和歌尔构成了“产业双子星”——歌尔代表高端制造,弘润代表传统产业升级,两者共同撑起了潍坊的经济底气。


而对整个中国制造业来说,弘润的传承故事,给出了一个答案:只要两代人能拧成一股绳,传统企业也能在时代变局中,续写新的传奇。


1508亿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这位“85后”少帅能不能带领弘润再攀高峰?时间会给出答案,但从目前的布局和动作看,弘润的“新篇章”,值得期待。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