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不买它家货,让老板妥协?打工人别被忽悠了,摆脱压榨看这一点!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10日 01:49 2 cc

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之一当然就是内卷。

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当然就是我们打工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牛马成为打工人的代名词,但大家面对这种处境却爱莫能助。毕竟单个打工人面对用人单位时,很少有谈判力——后面会解释这是为什么,常说"你不干,反正有的是人干"。

不买它家货,让老板妥协?打工人别被忽悠了,摆脱压榨看这一点!

其实90年代国企改革时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很多墙上赫然写着"四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是",意思是威胁工人要好好干活,不然就下岗,这并非新现象。

不买它家货,让老板妥协?打工人别被忽悠了,摆脱压榨看这一点!

不过最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微博上一个情感博主转发了一种制衡企业的新方式——不是让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与企业对抗,而是让消费者与企业对抗。

不买它家货,让老板妥协?打工人别被忽悠了,摆脱压榨看这一点!

具体剧情是:有人在小红书发文说要买扫地机器人,让网友给建议。他评估需求后表示,市面上几家价格差不多,所以想选一家对员工好、不把人当牛马的公司的产品。

评论区里,各企业员工开始现身说法推荐产品,更有意思的是,大家不仅赞同这种态度,还提出了很多"绝招":

  • 有人说"像某某这种只有水免费的大厂,能不选就不选"(员工福利太差);
  • 有人说"买车没考虑过某4月22号发工资、想尽办法拖欠供应商货款的公司"(压榨员工、拖欠工资、压榨上游企业);
  • 有人说"我做过营销号,来我公司打过广告的一律不买"(认为存在过度营销甚至欺骗);
  • 有人提到在小红书看到征集"招聘不限35岁以下"的公司(拒绝年龄歧视),但结果不乐观,几乎没可选;
  • 有人选居住小区时,把"对宠物和流浪动物是否友好"作为重要指标(扩展到居住品质)。

这里引出一个关键问题:消费者通过特定标准挑选用人单位,能否倒逼企业保护打工人利益?这可能未必是发帖网友的真实动机,但却是一个有意思的理论问题,也是关乎每个消费者、打工人利益的现实问题。先问大家: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在公屏打出答案。

先打个预防针:结论可能没很多网友想象的乐观。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谁有理,关键看逻辑;逻辑要自洽,关键是框架。"

分析这个观点的步骤是:总结他人观点→拆解逻辑→用经济学理论分析逻辑是否成立、证据是否支持。要避免无效争论,尤其是价值观冲突,最好保持理性讨论态度,只做两种批判——逻辑批判(找逻辑漏洞)和经验批判(找证据不足),而非道德或立场批判。

回到问题,消费者挑厂家的核心逻辑是:对员工不好的企业,产品质量也不好。因此,挑剔厂家既能买到高质量产品,又能保护打工人利益,可谓一举两得。这一逻辑成立需三个前提:

  1. 频繁加班导致员工疲惫或心情不好,从而降低产品质量;
  2. 对员工权益保障不到位的公司法律意识差,消费者维权更困难;
  3. "钞票就是选票"(消费者主权论),即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倒逼企业改善劳动条件。

现在问刚才表态的网友:听到这三个前提后,是否依然坚持之前的观点?我们逐一分析这三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频繁加班导致员工疲惫或心情不好,从而降低产品质量。若商品有手工打造的核心部件(如LV、爱马仕包包,欧米茄、劳力士手表),或依赖脑力劳动的非物质产品(写作、绘画、设计、教育),这个结论成立。

不买它家货,让老板妥协?打工人别被忽悠了,摆脱压榨看这一点!

但我们今天买的大部分产品是机器生产的,一线工人主要职责是维护机器正常运转,即便心情不好也不能违反操作规则,且失误易被机器或同事发现。因此,劳动者精神状态与产品质量几乎无关——你买手机是因为便宜好用,还是因为倾注了工程师或工人的汗水?

第二个前提:对员工权益保障不到位的公司法律意识差,消费者维权更困难。这一前提依赖第一个前提——若企业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不依赖普通劳动者创造力,忽视员工权益未必导致质量问题;若无普遍质量问题,就不存在消费者维权问题。

不买它家货,让老板妥协?打工人别被忽悠了,摆脱压榨看这一点!

且即便企业有质量问题,也不代表忽视消费者权益——很多企业对内把工人当牛马,对外把消费者当爹妈,这种"内外有别"很常见(比如有人在家横,在领导面前却很顺从)。从经济学看,这种差异由市场竞争决定:劳动市场供过于求时,企业无维护工人权益的压力(反正能招到人);产品市场供过于求时,企业必须满足消费者诉求(留住客户)。两个市场供求关系不同,但逻辑一致——竞争越激烈,稀缺方越强势,权益维护越好。当下经济环境中,"牛马"有可能转化为"爹妈"吗?

第三个前提:"钞票就是选票",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倒逼企业改善劳动条件。这一条件非常苛刻:消费者数量远多于企业数量,但消费者是分散的"一盘散沙",而企业有组织、有资源,易维护自身利益。产品出问题时,多数消费者选择"用脚投票"(不再购买)而非"用手投票"(呼吁、监督、投诉),因为都希望别人出头、自己搭便车——这就是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个体利益最大化导致总体利益最小化)。

《虚弱的多数》中指出"人多力量大"可能是错的,关键在是否易协调;不易协调时,人多反而力量更小(这也是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的观点)。

因此,消费者通过挑剔厂家维护打工人利益并不容易。

不买它家货,让老板妥协?打工人别被忽悠了,摆脱压榨看这一点!

当然,也有积极因素:

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未来劳动人口减少,劳动者相对地位可能提高(除非机器人替代效应超过地位提升的收入效应);

二是数字时代、自媒体时代,消费者可通过社交媒体更好协调行动,短期内惩罚忽视劳动者权益的企业。

这里涉及"亲社会行为"(消费者/核算者不仅考虑自身利益,还考虑社会利益,如献血、捐款、建学校、环保),即用部分个人利益换取社会福利。当下流行的ESG(环境、社会、治理)概念与此相关(此前称CSR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不仅追求利润、销售额等财务利益,还要追求慈善、环保、员工权利、性别平等)。

经典经济学教科书说企业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企业为何要牺牲利润做非财务行为?ESG理论的一个解释是"消费者异质性":部分消费者在乎环保(愿为绿色有机产品多付钱),企业可选择差异化竞争策略(强调绿色有机,虽成本高但价格更高,利润未必更低)。在异质性市场中,若厂家和消费者都认可绿色有机理念,就能实现"双向奔赴"(理论可证这是均衡);若消费者更看重价格,企业则提供低价普通产品(另一个均衡)。

但这一理论成立需两个前提:一是如何保证绿色产品真实性(信息不对称下很难);二是要有足够多异质性消费者或消费者能协调行动,否则无法支撑异质性市场均衡。

举个例子:前几年某著名咖啡品牌因财务造假从美国退市,但在中国活得很好(看最新财报)。

有人问喝该品牌咖啡的顾客:"知道造假为何还买?"回答是"便宜"。

问题:若某咖啡品牌有丑闻但便宜20%以上,你会买吗?很多经济学研究表明:若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亲社会行为就不那么重要。消费者不仅难协调,多数人更在乎经济利益(毕竟是打工人,面临收入不确定性)。

总结:消费者通过挑厂家维护打工人利益存在诸多限制。好的职场环境不能只靠消费者"用脚投票",还要"用手投票";打工人要敢于维护合法权益,法律法规需逐步完善。

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让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共赢。

#财经##经济##消费##打工人##就业##社会百态##上头条 聊热点##内卷##职场#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