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九三阅兵前一天,洪秀柱抵达北京,登机前说了3句话,措辞不寻常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04日 18:32 1 cc

九三阅兵前一天,洪秀柱对着镜头说了三句话。只为传承历史真相。只为向英灵致敬。勿忘抗日惨痛历史,唤起国魂。

短,狠,直。她没有谈岛内政治的盘算,也没有去回避那些最容易引战的词。话音落下,她拎起行李踏上旅程。9月1日晚,她抵达北京。两天后,九三阅兵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主题对准抗战胜利80周年。时间节点本就敏感,身份又不普通,这一趟,注定被放大。

不一样,体现在语气上。过往许多政治人物在这个议题上讲的是姿态、留的是余地,话里话外都在打算盘。她没有。她把焦点从“我”搬到“我们”,从政治场转到历史场,话题也自然从统独拉回到民族记忆。这种切换,在如今的台海气氛里不常见。

更不一样的,是她几乎迎着风走。岛内有关部门早早放话,盯紧了要去大陆参加相关活动的人,尤其是退役将领、曾在防务和情报系统任职的人,动辄就拿退休金和责任追究说事。连一些艺人、媒体人,也因可能配合报道或参与拍摄被翻资料。手段摆出来了,压力给到位了,但路并没有堵死。还是有人买了机票,还是有人跨过海峡。洪秀柱这趟,摆明了逆流而行。

九三阅兵前一天,洪秀柱抵达北京,登机前说了3句话,措辞不寻常

这三句话,表面平铺直叙,拆开看却像一条梯子,一级一级往上攀。传承历史真相,说的是叙事权。抗战是谁的故事,不可能只属于某个党派。八年苦战,血与火的记忆分布在整个中华大地,既有国军正面战场的硬拼,也有敌后战场的牵制,更有无数普通人的牺牲。岛内这几年,在课本、在公领域,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把这段历史切割、简化甚至重写。有人只念国军,却不肯承认国共合作;有人只谈岛内视角,却把外省与本省、本土与大陆割裂开。真相不在单一的讲述里,真相在完整的拼图里。她说传承,意思就很明白,别再挑拣了,别再私有化。

向英灵致敬,把话题从话术拉回到人。那些牺牲者不是名词,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名,是一座座无名碑。省籍不在那个时代里的生死抉择上起主导作用,党派也不该成为后人评功摆善的尺子。致敬,不是仪式感,是对历史的敬畏。在政治场里喊口号容易,在历史面前低头不容易。她这句,等于把争论压回到一个底线上,先把头抬起,看一眼被遮蔽的历史;再把头低下,给先烈鞠个躬。

勿忘国耻,唤起国魂,落点更重。记忆的意义,不只在回忆,更在今天怎么走。国魂这种词,太久没有被严肃地提起过。它不等同于情绪宣泄,而是集体价值感的唤醒。和平不是掉下来的,安全也不是别人赐予的。一个民族能否在重大节点上形成共识,这决定着接下来的路会不会越走越窄。她把第三句抛出来,显然已经超出活动本身,直指未来。

把这三句话放进九三阅兵的大场景里,逻辑就更清楚。阅兵是仪式,也是对秩序、纪律、意志的集中呈现。从空中护旗梯队到战旗方队,再到装备与空中梯队,每一组都承载着象征意义。旗帜不是布,旗帜在风里飘的是历史;战旗不是装饰,战旗背后站的是血性。阵列是整齐的,记忆是立体的。大屏播放抗战画面,军乐奏响熟悉旋律,现场每一次齐步、每一次回眸,都在把历史与今天绑在一起。这样的场合,来一位台湾代表,尤其是国民党前主席,信号会格外清晰。

九三阅兵前一天,洪秀柱抵达北京,登机前说了3句话,措辞不寻常

她的身份,决定了解读不会只停在“个人选择”。国民党这些年一直处在两难:坚持“九二共识”就被贴标签,转身去打“本土牌”又失掉传统支持。这是一根绳子两头拉。她曾经把路走得很直,话说得很白,挨骂的次数也不少。现在她再一次给出选择,用脚投票。态度摆明了,站在民族立场,站在历史的长镜头里。这个动作,会被放进岛内政治的语境里去看,也会被放进两岸关系的大坐标里去量。有人会赞,有人会骂,但方向已经给出来。

这趟出行的难,很多人能理解。表层的难,是可能遭遇的制度性压力,比如前面说的那些威胁和惩处;深层的难,是舆论场的撕裂。今天的讨论环境,常常一秒钟就站队。你说历史,他给你贴政治;你谈和平,他给你加帽子。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考验说话人的耐心,也越考验听话人的诚意。她用三句话,把复杂的问题拉回简单的底线,未必能让所有人认同,但至少让讨论有个起点:历史要完整,牺牲要被看见,和平要靠团结来守护。

外界也在观察阅兵本身释放的信号,抗战胜利80年,社会记忆在迭代,年轻人对历史的感受跟上一代不同。大场面的展演,不只给世界看,也给年轻人看。现代化的装备列阵,新的作战样式登场,背后是工业、科技、组织能力的长期积累。国家的硬实力在增长,软实力同样需要补课。历史教育、公共讨论、媒体呈现,能不能把宏大叙事讲得有人味,能不能把民族记忆讲到人心里,这些都跟阅兵的现场同样重要。看完队列,还要看课本,看影视,看公共空间里那块块小小的历史角落。

正因如此,洪秀柱这次“直球式”表态,才会被认为“不寻常”。她没有躲到外交辞令背后,也没有用技术性词汇去降温。她把三支箭射向三个层面:真相、英灵、国魂。每一支都扎到要害。你可以不喜欢她的政治立场,但很难忽视这三句的内在逻辑。对岛内一些人常用的“历史切割术”,这等于是一记当头棒喝。

九三阅兵前一天,洪秀柱抵达北京,登机前说了3句话,措辞不寻常

用行政威压去管控个人的历史记忆行动,效果并不好。愈是强调禁忌,愈会引起反弹。而且,这样的做法把公共资源消耗在“盯人”上,既不优雅,也不高明。与其在出行记录、活动名册里找人,不如在历史教育、青年沟通上用功。

两岸之间,今天最缺的是“可对话的语言”。你在这里喊你的立场,我在那边端我的论据,中间隔着厚厚的一堵墙。洪秀柱这次,试着在墙上凿了三个洞。她把话说得足够简洁,留出了对话的空间。

阅兵那天,战旗方队会再次通过天安门。旗面上绣着番号,背后是血与火。看的人,可能会想起某个照片里年轻的面孔,可能会在某个口号喊出时突然沉默两秒。历史就是这么进入人的——不是靠一段硬邦邦的文字,而是靠一次穿透的瞬间。洪秀柱选择站在这样的瞬间里,这一站,已经让她从政坛日常的争执里稍稍跳出来,站到了更长的时间线上。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