懦弱?软骨头?孬种?事情的真相可不是这么简单。北京时间的1999年5月8日,科索沃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队,用B-2隐形轰炸机投下五...
2025-07-23 0
2005年春,韩国突然动作,把首都的中文译名,从一纸“汉城”,抹去,改成了“首尔”。这虽是邻国的一纸公函,在中国媒体却一时掀起波澜。世界上看客无几,韩国却对中国锲而不舍地提出了唯一要求:请别再叫“汉城”,请叫“首尔”。为什么偏对中国较真?为什么翻旧账?这背后又藏着多少历史裂隙?说远了,成了家长里短,但绕不开。
回头看看,韩国人的祖上,常被传是商朝箕子的后裔。箕子千古,真假难辨,文献证据零星,也不是没有。山东沿海移民的故事,朝鲜半岛的土著口音里还带着点东夷部落的腔调。官方考古里偶尔也翻出几件“可能”属于商代流民的陶片。靠这些谁能下决定?有人信,有人笑,没完没了。
汉朝管过朝鲜,设四郡。东汉覆灭后,朝鲜混乱,已成半岛游戏的棋盘。高句丽兴起,把初代朝鲜人逼到边角旮旯。唐灭高句丽,朝鲜三足鼎立:高句丽残部、新罗、百济。后来新罗崛起,统一三国。荣耀属于王氏高丽。这点儿故事,韩国教科书反复讲,小学生能背出来。不过往往说得玄乎其玄,讨巧的都讲高丽,没人爱提真实的屈辱。
忽必烈铁骑南下,高丽成藩属。蒙古崩溃,朱元璋起兵,朝鲜李成桂乘乱作乱。他北伐元朝,走到半路,风声变了。学赵匡胤那一手,黄袍加身,从高丽内乱里杀出赫赫李氏朝鲜。大明自居宗主国,给国号、给年号,哪怕到了清朝还恋旧——明朝正朔从没断过。文化、服饰通通明制。其实,这种身份,好么?扬眉吐气?还是背后疲惫?
出使北京,清人已剃发易服,朝鲜使臣还裹着大袖文袍。京城百姓围观,说不明是羡慕还是怪异。朝鲜大臣趾高气扬地自豪:看吧,我们还守着明代风范。大报坛供奉明代皇帝,连日本侵朝都要请明朝帮着复国。中国的“汉城”,其实就是这场历史情结的实物证——一个地名,一段记忆,一道无法言说的羞辱。
清末,风雨飘摇,朝鲜这艘小船也随时触礁。甲午一战,日本伸手,“大韩帝国”浮上水面。再强大北邻,也挡不住日俄之争。朝鲜没了靠山。李熙做了帝国皇帝,也成了末代国主。日本直接把汉城改叫“京都”,吞并朝鲜后,彻底去中国化。大报坛拆了,象征与曾经宗主国的联系都要割断。
二战后,时局一变。朝鲜半岛从日本人案头滑下来,变成美苏冷战的新棋盘。南北分治,一个叫“朝鲜”,一个叫“大韩民国”。可新国家也没停手,要切断一切中国历史记忆。官方谚文取代汉字。庄严肃穆的汉城,名存实亡了。不过,去汉字真有那么简单吗?韩国身份证、老牌坊、历史文献,哪里不是汉字斑斑?
这两百年,韩国佬对汉字爱恨交织。身份证汉字保留,是为了区分同音。咬牙想扔掉,发现还是割不断。街头巷尾的古迹、宗庙,若拆掉汉字,也怕招了天谴。脖子上的线断成两截,但血还流着——韩国很多节日仪式,文书习惯,古建筑的屋檐弯度,和中国北方一模一样。
说回这事,“汉城”这名字当了几百年首都,正因为沾了汉文化光。建国之后,官方推行韩语,去“汉”很紧迫。可名字“汉城”汉味太重。韩文专家说,这叫“文言分离”:汉字文,谚文白话。韩国人平时喊“hanseong”,发音近“汉首尔”。拆了“汉”,就剩“Seoul”。其实嘛,方言发音比官方固执多了。
奇怪的地方是,“汉城”只有中文圈里不能抹去,英文、法文、德文全是音译“Seoul”。韩国不管那些,只对中国较真:你认不认?道理何在?既是要抹掉宗主国情结,又希望前朝宗主点头同意,似乎才能为独立划下句点。只要中国认了,“汉城”就永远是旧纸堆里的历史名词。
中国人对此既感无奈,也能理解。改就改吧,反正现在的“首尔”,意思也和过去大同小异。2005年,李明博访华,再次请求。中国官方点头,“汉城”退位,“首尔”上场。全国媒体集中了一波热度,随后又归于平静。世界上其他国家根本不关心,只有中韩之间还有点波澜。
韩国人心里,似乎总有个疙瘩:论语言,论族源,总是想证明走出阴影。可历史不是一个名字就能斩断的。身份证上的汉字、博物馆里的古画、皇宫里的彩绘,都在提醒现代韩国人,数百年文化不能扑通扔进太平洋!
打住。有人说改名很纯粹,是语言标准化。也有人坚信,这背后没那么简单,多少是“去中国化”的最后一哆嗦。韩国学者自圆其说,有些人推崇现代化,有些人又私下里贴近中华老祖宗。前后说法,不一定全错,全对。
甚至有极端观点,在这些年韩国流行起来:只有彻底剔除汉字,韩民族才能完全自立。也有人反过来说,没有了汉字,韩国连语言的根都要断了。这些争论,官方并不发声,民众也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谁也说不清到底哪边更妥当。
巧的是,中国民众对“汉城”执念本不大。新闻刚一出来,更多是调侃和围观。骂也不是,赞也谈不上,网络上一阵风过,连段子都没剩下几个。相反,韩国网络舆论倒还热闹一阵,“终于彻底去汉化”一派唱得高,“老是惦记中原祖宗”一派拉胯。表面看,情绪化本该分明,其实底子里多是历史的拉锯战。
看似文书改名,实际上是历史心理战的延伸。两国这个弯弯绕绕,最后变成了各自心结里的绳结。韩国政府愿意“告别过去”,但那些只能在身份证、书卷、名胜古迹里才能找到的汉字,像是老宅墙砖一样,扒不掉总还在那。
有人说,这是文化分家时最尴尬的一幕:你舍不得我,我未必舍得你,但面上都要装得潇洒。中国人退步一笑释然,韩国人经历一轮“正名”高潮,几年下来,又顺从地把“汉城”埋进历史抽屉。下一步会是拼命拉开差距,还是发现越跑越近?没人敢下定论。但眼下这一幕,恰如一场无声的历史辩论。
韩国的现代化道路,总夹杂着改名、重写历史和亚洲邻国的复杂关系。强行割裂未必能抹掉过往,毕竟身份证、石碑、博物馆、地方小吃、节庆仪式统统有点“汉”字的影子。你恨汉字,却又躲不过。
历史往前走一步,彼此心结未解。表面上称呼已变,实则情绪难宁。两国的文化缆绳,总有断不断的拉扯劲。这也许就是现代东亚关系的某种隐喻?也不是。仅仅是普通的民族心态而已。每一代人都会试图重新定义自己,改名不过是一种方式。
这场风波,云淡风轻地收场。汉城、首尔,不过是揉进时间褶皱中的两个名字,任谁也无法彻底拆开。现代韩国,带着纠结倔强前行。中国何尝不是如此。
- END -
文献来源及截图:
[1] 新京报——韩国首都“汉城”,为什么改名“首尔”?
[2] 人民网-韩国首都更名背后的历史逻辑解析
[3] 韩国官方发布会视频与新华社通稿
(截图见附件)
相关文章
懦弱?软骨头?孬种?事情的真相可不是这么简单。北京时间的1999年5月8日,科索沃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队,用B-2隐形轰炸机投下五...
2025-07-23 0
一个年仅17岁的跳水冠军,因为身体的伤痛选择退赛。这件很正常的事,却让网络上一些人很不高兴,好像她犯了天大的错。从全民追捧的英雄,到被人怀疑攻击的对象...
2025-07-23 0
嘉兴至北京,K1126次列车途经站介绍,来看看有你的家乡吗? 一、地理位置 K1126次列车,是连接江南水乡嘉兴与首都北京的一条重要普速列车线路。这趟...
2025-07-23 0
人物档案姓名:董会良年龄:54岁绝招:能熟练将15斤的石锁耍出盘肘、错骨、腰串、膀串、单背剑、双背剑、拉线等14套动作。在石景山新安城市记忆公园南门前...
2025-07-23 0
据人民日报报道,日前,菲海警9701船在黄岩岛附近多次高速穿航中国海警船,现场视频及航迹图证实其主动危险抵近。菲海警9701船作为该国最大海警船,此次...
2025-07-23 0
文|流明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前言近日,49岁的赵薇再度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其名下持股公司再惹事端,更是被法院下达了执行通知书。这...
2025-07-23 0
一、地理位置 K101次列车从北京西站出发,一路向南穿越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终抵达安徽广德。这条线路途经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全程约12...
2025-07-23 1
与男友办完婚礼后同居近两年,阿珍意外在家里发现一个使用过的避孕套。怀疑男友阿强出轨,一气之下回娘家。阿珍没想到,她的行为被准婆婆认为是“骗婚”。之后,...
2025-07-23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