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免税政策倒计时,新能源车真正的市场大考来了

抖音推荐 2025年10月24日 17:21 1 cc
免税政策倒计时,新能源车真正的市场大考来了


当政策的“光环”逐渐褪去,新能源汽车此刻就必须回归到和油车同一个起跑线,回到“汽车”这个传统制造业的本质属性上来,真正接受市场检验。

撰文丨陈白


买新能源车,很快就要不能再免征购置税了。


这项于2014年9月开始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在经历了多次延续之后,终于将在2025年12月31日宣告截止。


而按照2023年6月披露的公告显示,“对购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以及“购置日期按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或海关关税专用缴纳书等有效凭证的开具日期确定”。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地方消费补贴也在退坡,多地推出了“额度有限、先到得”的补贴政策。


很多人也开始担心,狂飙突进十余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会不会因为产业政策的转向,而发生变化?



01

从狂飙赛道到十字路口


从2014年政策初启时的星星之火,到如今占据全球过半的市场份额,这十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红利密集释放的十年。


从中央层面的购置税减免、财政补贴,到地方政府的免费牌照、不限行,一套强有力的“组合拳”精准地培育了市场。购车成本的大幅降低,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购买热情,使得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不足1%飙升至30%以上,甚至在部分一线城市超过了50%。


政策的推动不仅催生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也“催熟”了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的锂、钴等原材料,到中游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和配套的充电设施,中国建立起了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全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


这期间,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鲶鱼”入华,也极大刺激了本土车企的竞争意识,“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拔地而起,传统车企也纷纷“大象转身”,共同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产业变革。


然而,当潮水褪去,问题也日趋凸显。


长期的政策“喂养”模式,首当其冲的是部分企业的“补贴依赖症”,一些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依靠政策套利得以生存,扰乱了市场秩序。随之而来的资本狂热追逐和地方政府的招商竞赛,导致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问题。


当市场增速放缓,同质化竞争加剧,残酷的“价格战”也就成为了必然。车企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换取市场份额,这种非理性的行业内卷显然不可持续。


如今,随着购置税免征政策进入倒计时,这也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式从“政策驱动”的青少年期,迈入“市场驱动”的成年期。


告别了狂飙突进的黄金赛道,整个行业正站在一个优胜劣汰的十字路口。



02

未尽的油电之争


话说回来,尽管新能源汽车的攻势凌厉,但宣告燃油车的“末日”为时尚早。在可预见的未来,油电之争仍将是汽车市场的主旋律,但今天的这场争论,已从最初的“是否替代”演变为更复杂的“如何共存”。


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BEV),其固有的“短板”至今未能被完美解决。


虽然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充电网络,但在节假日高速服务区“一桩难求”的景象,以及北方冬季续航里程“打骨折”的现实,依然是悬在车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相较于燃油车几分钟加满油的便捷性,动辄数十分钟甚至更长的充电等待,是许多用户,特别是那些缺乏固定车位安装家充桩的用户,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


更重要的问题,依然是电池的成本与安全问题。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的比例居高不下,这使得新能源车在脱离补贴后的价格优势变得不明显。


更关键的是,虽然技术在进步,但电池自燃等极端安全事故偶有发生,引发公众担忧。同时,电池的衰减和寿命问题也逐渐暴露,几年后高昂的换电成本,导致新能源汽车的保值率普遍低于同级别燃油车,这成为消费者购车决策时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反观燃油车,其百年积累的技术护城河依然深厚。


在发动机热效率、变速箱平顺性以及整车底盘调校的深厚功力上,传统大厂依然保持着优势。而且,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式车型的异军突起,恰恰说明了市场对“完美电动车”的耐心正在消退。


这类车型被划归为新能源汽车,享受着政策的余温,但其本质上是“以油补电”或“油电协同”的过渡方案。它们既解决了纯电的续航焦虑,又提供了远优于传统燃油车的能耗表现和驾驶体验,精准切中了当下消费者的“既要又要”的复杂需求。


因此,“油电之争”其实已经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选择一个多元化的能源结构。



03

洗牌开始了


当政策的“光环”逐渐褪去,新能源汽车此刻就必须回归到和油车同一个起跑线,回到“汽车”这个传统制造业的本质属性上来,真正接受市场检验。


过去,车企可以通过政策红利来平抑研发以及电池成本,甚至在非理性价格战中“失血”换市占率。但当购置税减半乃至取消,每辆车数千至上万元的“隐形补贴”消失,成本压力将瞬间传导至企业自身。


如何在保证技术投入、应对供应链波动的同时,实现健康的毛利率和净利润,将成为企业的生死线。可以预期的是,那些缺乏规模效应、技术壁垒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将在“后补贴时代”被迅速清退。


再从市场来看,早期购买新能源车的用户多为技术爱好者或受限于牌照政策的“刚需”用户。而今,市场已进入主流大众普及阶段。这部分消费者更为务实和挑剔,他们不仅关注车辆的智能化“卖点”,如大屏幕、高阶辅助驾驶,更会用传统燃油车的标准来衡量其可靠性、耐用性、安全性、保值率以及售后服务。


如此将意味着车企必须从“堆料”式的产品定义转向“品质”和“品牌”的深度建设,而这恰恰是新势力们的短板和传统车企的优势所在。


在经历了“油改电”和“平台化”的高速发展后,新能源汽车正面临下一代技术的突破难题。无论是被寄予厚望的固态电池,还是L4级以上的自动驾驶,其商业化落地的时间表一再推迟。


在现有液态锂电池技术逼近性能天花板的当下,如果不能实现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降维打击”将难以为继。高昂的研发投入与不确定的产出,对企业的战略定力和资金储备提出了巨大挑战。


毫无疑问,洗牌已经开始,警钟已经敲响。


但说到底,所谓的“泡沫”,从来就不是指技术路线的失败,而是指那些在政策温室中野蛮生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落后产能。这场洗牌,其实早就应该开始。


可以预期的是,政策的退坡将加速行业的洗牌和整合,资源将向头部优势企业集中。未来到底哪些车企能够穿越周期,现在谁也没有标准答案。


*本文为冰川思想库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