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我是贵阳人,去了趟江苏徐州,实话实说:徐州比网上评价的还要好

抖音推荐 2025年10月17日 04:00 1 cc

摸到两千年的“气”:一次徐州慢旅行,把历史从书里拽到我手心里

我是贵阳人,去了趟江苏徐州,实话实说:徐州比网上评价的还要好

刚踏进龟山汉墓,第一秒就被一股不同于溶洞、也不是潮湿墓室的冷裹住了。这冷不是湿漉漉的那种,而是干硬的,带着石屑和黄土的味道,像是从两千多年前的地层里钻出来的一阵风。墓道笔直得让人有点不真实,导游举着激光笔说着让人想笑又想敬畏的话,“误差不到五毫米,汉代工匠全靠眼准心齐”。我伸手摸墙,粗糙得能磨出点皮,缝隙里还嵌着汉砖的末子。旁边穿蓝布衫的管理员大叔拍着胸口说这石头“吸了两千年的气”,让我轻一点,脚下的回声像远处敲编钟,震得耳后发麻。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历史不是博物馆里被玻璃隔开的静物,而是可以被呼吸、被轻触的存在。

云龙湖给我的感觉像是把城市的喧嚣都揉成了一张长长的安静。走在湖边先遇到方方正正的苏公塔,铜铃随风“叮铃”响,像是给傍晚做音轨。长廊上的汉画像石粗线条却有种活力,尤其那块牛耕图,牛肚圆滚,趕牛人赤脚的细节让我觉得刻画者把自家日常都刻进了石头。傍晚时分的湖面更不可思议,夕阳把云染成碎金,两个老头在长椅下用粉笔画棋盘,捡来的小石子当棋子,他们互相逗趣,声音里带着地方口音的硬,却软得像湖面的波,听着就能把人放慢下来。

我是贵阳人,去了趟江苏徐州,实话实说:徐州比网上评价的还要好

户部山像一部活着的老照片,石板路蜿蜒,院门大都开着,院里晒着红辣椒串、编着竹篮。有个穿蓝布围裙的大妈蹲在门口择扁豆,扁豆紫得像夜色,梗上还挂着露水。她看到我举相机,挥手让我别拍房子,叫我拍她家的石榴树,说这是婆婆嫁过来时栽的,比老房子还“老两岁”。最让我动心的反而是巷尾那家没挂牌的院子,门楣上刻着“耕读传家”,被雨水冲得有些模糊。院里有个老太太在纺车前慢慢转线,线轴转出银丝般的细线,她抬头笑着让我进来坐坐,话语里有老物件和家族故事的温度,像把时间都放慢了供人慢慢读。

汉文化景区的市集没有吵闹的叫卖,只有鼓点“咚咚”地震胸口。刘邦雕像前一群穿汉服的人在练“祭天”的步伐,甲片“哗啦”作响,旗帜在风里像着了火。最吸引我的是画像石馆里那个戴老花镜的老先生,他一边给孩子们讲“车马出行图”,一边让他们轻轻摸石板,说“轻着点,这石头里住着汉代的马呢,别惊着它”。孩子们伸手去摸,那种允许触碰的仪式感,比任何讲解都更能把历史拉近。说实话,我被那位老先生的从容打动了,他不像博物馆里的保安那样冷冰冰,而像个会说故事的守护者。

我是贵阳人,去了趟江苏徐州,实话实说:徐州比网上评价的还要好

回程的高铁上,我把刚买的泥人放在窗边,车窗外的淮河和徐州的山慢慢后退,山还是那样圆鼓鼓的,蒙着一层干黄。我把户部山买的扁豆花夹在汉画像石的拓片里,拓片上车马似乎要从纸上滚出来。到家后我把拓片挂在客厅,和贵阳的苗绣蝴蝶并列,泥人摆在书架上,贵阳的银饰和徐州的泥土味在同一个空间里相遇。朋友来访问我这次徐州值不值得去,我没有说“比网上好”,我说的是一种体验:你得把手伸进去摸一摸,得坐在云龙湖的长椅等日落,得在户部山那个没有招牌的院子里喝一颗石榴的甜,才能真正说清为什么会感动。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我的立场有点偏向于“触摸式的旅行”。有人可能觉得文物就是文物,不能随便碰,这是保护的底线。可我更相信有一种办法,既能尊重文物的保护,也能让人有机会用身体去感受历史的重量。去龟山汉墓时,不要盲目碰触,先礼貌询问工作人员是否允许轻抚,遵守保护规范;去户部山的院子里,和老太太聊两句,多听她讲故事,这些互动本身就是对地方文化最直接的尊重。旅行不是把景点从评分里扫一遍,而是把自己的感官和记忆都放进去,然后带回家,岁月才有了温度。

我是贵阳人,去了趟江苏徐州,实话实说:徐州比网上评价的还要好

下一次来徐州,我想带贵阳的云雾茶,坐在云龙湖的长椅上等傍晚的风,想回到那家没有牌子的院子,看老太太纺线,想跟龟山汉墓的管理员学几句地方话,对着墓道的回声喊一声当地的问候。说白了,我现在更愿意去收藏那种不能被拍完全的细节:手上沾的土、口袋里揣着的拓片、朋友来时讲起的那句“你得亲自来”的感叹,它们比任何一句攻略都更能把一个地方变成你生活的一部分。

你有没有过某次旅行里,因为一个触摸、一次对话或一片味道,而彻底改变对那座城市的看法?说说你的经历和当时的细节吧,让我也去你说的那个角落看看。

我是贵阳人,去了趟江苏徐州,实话实说:徐州比网上评价的还要好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