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范仲淹出生于正定吗?

抖音推荐 2025年07月12日 19:11 1 admin
范仲淹出生于正定吗?

以“先忧后乐”而著称的北宋名相范仲淹生于端拱二年(989)、卒于皇祐四年(1052)。对于他的出生地,史上多以南宋楼钥所编《范文正公年谱》记载之“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为信。但这一千古定论,前些年被宋史专家方健先生所“推翻”。2001年,方健先生在其专著《范仲淹评传》中标新立异地称:范仲淹生于河北路真定府(今河北省正定县)。

为表明自己的说法非空穴来风,方健先生是这样考证的:

今考范墉太平兴国三年(978)从吴越王钱俶归宋,历任成德、武信、武宁军节度掌书记,淳化元年卒于任所。据此,我们可知,范墉归宋的十二年间,曾三任掌书记之职。故《范墉画象赞》称:“归朝膺秩,三掌书记”;是说他的宦历确曾三易。此外,南宋丁黼之说也提供了一个佐证:“公之父墉,从吴越钱氏入朝,历成德、(成)[武]信、武宁军掌书记以卒”。据长仲淹四岁的范仲温“生于京师”来分析,似雍熙二年(985)前后,范墉还担任过京官。掌书记是专掌文牍、奏记,备顾问的幕僚。考《玉海》卷19:成德军,即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武信军,即遂州,治今四川遂宁;武宁军,即徐州。

十分可贵的是:范仲淹对自己的生身之地有非常明确、极为清晰的表述。可惜的是,古往今来的范学论者却无人注意到这一史实并表而出之。仲淹在庆历八年(1048)元月致挚友韩琦的一封信中说:“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识别以来,却未得一到,谅多胜赏也。”当时,仲淹知邓州(治今河南邓州),韩琦移守北道重镇真定府。韩琦到任后有《成德军谢上表》称:“今月三日到任上讫”,是指庆历八年元月三日到任并与前任交割完毕。仲淹此信,写于此后不久,这从信中内容不难推断。显而易见,仲淹对自己的生身之地怀着深深的眷恋;对自记事以来,未能旧地重游,颇感惆怅。

仲淹还在《移苏州谢两府启》中自述:“某生于唐虞”;唐虞,当指传说中的远古部落首领,宋有尧山遗址,在今河北隆尧附近,离真定府很近。仲淹似即以此泛指生于河北。

根据上述考析,可以断言:范仲淹出生在真定府而不在徐州。

因方健先生是范仲淹故里苏州人,又是宋史专家,发表过不少论文和专著,且《范仲淹评传》又作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故而“范仲淹生于正定”之说甫一问世,便获拥趸甚众。2004年,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重新校点出版的《范仲淹全集》;2007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范仲淹全集》;2023年,承担“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范仲淹》等均采信了该说。

本人即为河北正定人,研究家乡历史和先贤事迹多年,素晓范仲淹之于正定,史书从无记载、民间亦无传言。怎么凭空就多出来了这么一位鸿儒至贤了呢?秉持这一疑问,遂将仲淹父亲范墉归宋后的宦历结合宋初地方官制、道路交通作一综合探究,结果发现,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范仲淹都不可能出生于河北正定:

一、从时间层面分析。方健先生认为“范墉太平兴国三年(978)从吴越王钱俶归宋,历任成德、武信、武宁军节度掌书记,淳化元年卒于任所。据此,我们可知,范墉归宋的十二年间,曾三任掌书记之职。”

上述考证结果与历史事实相符,并无争议。但方健先生似乎忽略了宋初自太祖、太宗朝起,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官员培植个人势力,对包括州县幕职官在内的地方官员管理采取的是“每年一考、三年转任”制度。既然范墉曾先后转任成德、武信、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如若范仲淹生于正定(成德军),那么他还应该跟随父亲在遂宁(武信军)生活过一个任期,三年期满后才去的徐州(武宁军)。依此倒推时间,淳化元年(990)范墉在徐州去世之时,范仲淹年龄至少五岁才对,怎么会年方二岁呢?

二、从空间层面分析。凡事皆有特例,假如范墉在遂宁(武信军)任职时间很短就转任徐州(武宁军)了呢?

遂宁(武信军)位于四川腹地,川外来去遂宁都必须翻越被李白誉为“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范墉出川入川历时多久?因缺少史料无从考证,但年岁稍晚于范仲淹的苏轼(1037--1101)可以提供佐证。苏轼曾三次出川、两次入川,既走过陆路又走过水路。暮春时节(昼长夜短),苏轼轻装简从由其家乡眉州一路向北,穿剑阁、越秦岭,用时两个多月到达长安(今西安);水陆并举东出三峡,十月启程,次年二月方达京都开封,历时近半年。在当时的道路交通情况下,无论陆路还是水路,出川入川都是一场异常艰辛的旅程。

从正定至遂宁、从遂宁到徐州,其路途都要比从眉州到开封远的多。即使范墉在生下仲淹的当天(端拱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九日,公历989年10月1日),就扶妻携子从正定启程(当时已是深秋时节,昼短夜长)前往京师开封,在吏部换取公文后入川赶赴遂宁;到达遂宁当天,忽接调令又带领一家老少马不停蹄出川转回京师开封,再在吏部换取公文后转任徐州。这一路狂奔下来,为时至少也得一年有余。范墉卒于徐州任上时,范仲淹虽说已经二岁,但依其《求追赠考妣状》自述,尚在“襁褓之中”,实际年龄还不到一周岁。所以,从空间层面分析,范仲淹也不可能生于正定。

既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范仲淹都不可能生于正定,那他为什么要在致韩琦的信中称“真定名藩,生身在彼”呢?这也正是方健先生称“范仲淹生于正定”的关键证据。然而,这一关键证据只是对“生身”一词的片面理解而已。最具权威的古汉语辞典《辞源》对“生身”的解释为:①有生以来;②言身之所自出。特别是在“言身之所自出”下引用元代顾瑛的诗“全我浊世身,荐我生身母”来加以说明。由此可知,“言身之所自出”的意思,就是生身父母,而非方健先生认为的生身之地。

范仲淹二岁而孤,四岁时因母亲改嫁长山朱文翰而易名朱说,二十三岁时方知自已身世,直到二十九岁时经皇帝恩准,才更名改姓为范仲淹。这也就是说,在此之前,人们只知世上有朱说,其父朱文瀚,而不知有范墉其人。朱文翰对范仲淹既有养育之恩,又有教导之德,视若亲出;而范仲淹对朱文翰更是知恩图报。作官有了财力之后,范仲淹在长山孝妇河南岸为朱家购置义田四顷三十六亩;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已年近花甲,他对继父朱文翰仍念念不忘,乞请皇帝“以臣所授功臣阶勋恩命回赠继父一官”,朱氏子弟从而以荫补得官者三人。可以说,在范仲淹的心中有两位父亲:一位是给了他生命的生父范墉,一位是养育了他近二十年的继父朱文翰。

范仲淹好友韩琦的五代祖韩乂宾,在唐末曾任“成德军掌书记”之职,而范仲淹的生父范墉也曾任“成德军掌书记”之职,二人的先辈都曾在同一地方担任过同一官职。作为好友,韩琦到那里任职,难免会激起范仲淹心中的乡愁,故而他在致韩琦的信中才会写道“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识别以来,却未得一到,谅多胜赏也”。信中的“生身”,范仲淹说的不是自己出生在那里,而是说相对于继父朱文瀚而言的生父范墉也曾经在真定(正定)工作过。

事实上,范仲淹在三十岁时,也就是由朱改范姓后的次年曾经到过河北,有其诗《河朔吟》为证:“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敢话读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民得夸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但是这次燕赵(河北)闲游,他为什么没到真定(正定)“多胜赏”呢?令人不得而知。

此外,方健先生为考证范仲淹出生地,还引用了一个辅证“某生于唐虞”,并解释称“唐虞,当指传说中的远古部落首领,宋有尧山遗址,在今河北隆尧附近,离真定府很近。仲淹似即以此泛指生于河北。”如果说将“生身”解读为“生身之地”尚属片面,那么将“唐虞”解读为“河北”就是误解了。《辞源》对“唐虞”一词的解释为:古史言陶唐氏(尧)与有虞氏(舜),皆以揖让有天下,以唐虞时为太平盛世。

关于“某生于唐虞”,范仲淹在《移苏州谢两府启》中原话是这样写的:“罪布四方,大不可掩。宠分千骑,得之若惊。仰雷霆之霁威,加霖雨而蒙润。报君何道,杀生有宜。窃念某生于唐虞,学于邹鲁。一箪之乐,素伏于丘园;四库之游,滥升于台阁。”这篇文章是其在景佑元年(1034)破例(授官当回避本籍却未回避)出任故乡苏州知府时所写,文中充满忠君报国之情。结合语境和上下文分析,“某生于唐虞,学于邹鲁”是说“我出生于太平盛世,求学于礼仪之邦”,这点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小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的“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写法一致。

综合上述讲项分析,范仲淹绝非生于正定。

然而,当《范仲淹评传》出版亦即“范仲淹生于正定”之说问世后,又有好事者以范仲淹文章前常冠以“高平”二字加之正定有村名“高平”,从而或牵强附会、或哗众取宠地称范仲淹生于正定县高平村。如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忧乐系天下---范仲淹》一书言之凿凿地称:“范仲淹之所以笃定自己的出生地在河北,就不能不提到他的生母谢氏了。谢氏是河北正定人,出生于高平村(今属曲阳桥乡)的谢宅。谢氏的父亲是个员外,家境算是殷实。据说,谢氏属于员外老来得女,而谢氏出生当天正是观音菩萨的诞辰日,所以老员外就给谢氏取名为观音。谢观音是老员外的独生女,但不知什么原因(一说是因为谢氏择偶标准比较高,要求男方入赘并改为谢姓),导致她在26岁左右时,仍然没能完成婚姻大事。原本,范墉在生活中与谢观音并无交集,一边是待字闺中的老姑娘,一边是郁郁不得志的中下层官员。但在好事者的撮合下,二位机缘巧合地走在了一起。”

对于“高平”一词,其实在《范仲淹评传》一书中方健先生早有说明,兹摘录如下,供好事者明鉴:

我们经常见到仲淹文末自署其郡望为高平,交游友人或唱酬诗文中时有称仲淹为高平者,《宋元学案》也专立《高平学案》。高平,作为郡名,治今:(1)山东邹城县西南;(2)宁夏固原;(3)山西晋城市东北(其属县高平,即古长平)。上述地望,与仲淹籍贯均风马牛不相及,他为什么自署高平,其含义又如何?考《文选·吴都赋》李善注引《越绝书》:“大城中有小城,周十二里,亦有水陆门,皆阖闾宫,在高平里”。小城,又称内城、子城,即春秋吴国的宫城。高平里即子城所在地名,成为姑苏郡望的指代。宋人作文喜高古,疑范仲淹自署高平,本于此。

高平本为范姓郡望,竟然成了正定村名,而且父亲还要入赘改姓。如此说来,范仲淹岂不就成了先谢后朱再范的“三姓家奴”了吗?一代名相的身世任由后人胡乱篡改,恐怕是范仲淹当年居庙堂、处江湖进退皆忧时所没想到的吧!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