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老家味道|迁安3500多年的古镇建昌营,100多年的马家包子铺

抖音推荐 2025年07月10日 09:26 1 admin

美食是一种符号,能够记住一个地方。

迁安是唐山几个千年古县之一。春秋时期,山戎狄人在燕山山脉东北部建立两个政权孤竹和令支,令支国核心就在迁安。所以公元前221年,秦设立离枝县,汉代改为令支县。

老家味道|迁安3500多年的古镇建昌营,100多年的马家包子铺

真正改为迁安县,是辽金时期。迁安之名的来历源于定州,这里面有一段辛酸的民族融合历史。

先是契丹兴起,从河北中部地带掳掠人口,掳掠哪里的人安置到一个地方,就按照原来的地方起名,甚至还保留原来的州县管理体制。公元923年,辽国将从定州安喜县掳掠的人口安置在迁安一带,并把这里按原来的建制取名安喜县,所以历史上迁安也称安喜县。

老家味道|迁安3500多年的古镇建昌营,100多年的马家包子铺

后来金国强大,灭了辽国,并统一了黄河以北,就出现了两个安喜县,于是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喜县为迁安县。

这就是迁安的来历,迁自安喜县的意思。

后来就比较简单了,迁安这个名称一直保留到现在。

老家味道|迁安3500多年的古镇建昌营,100多年的马家包子铺

迁安有个3500历史的古镇——建昌营镇,旧称古安昌,号称“京东第一古镇”,这里是通往关外的咽喉之地,自古就是商贸集散地、商贾云集,素有“拉不败的建昌营”之说,这里曾有固定门市和字号店铺250多家,有固定摊位200多个,流动货郎100多人。

建昌营古镇生活着汉、回、满等7个民族,所以不乏各种特色美食在这里碰撞,形成新的美食。

建昌营生活着大量回族同胞,镇内有一座建于明代宣德六年的清真古寺。

老家味道|迁安3500多年的古镇建昌营,100多年的马家包子铺

今天我们要品尝的就是建昌营古镇回族的马家包子,这个在迁安一带名气很大,属于慕名而来。

包子的历史最早形成于在三国时期,是诸葛亮南征少数民族时,为渡泸水,制作的祭祀贡品,所以最早叫蛮首、蛮头,后来称作馒头。真正将包子和馒头分开,带馅的叫包子,没馅的叫馒头,是在清朝 。

建昌营古镇的马家包子,清朝末年由回族同胞马文俊首创,属于清真食品,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老家味道|迁安3500多年的古镇建昌营,100多年的马家包子铺

马家坚守“蒸一屉好包子,做一世清白人”理念一直做包子,算得上是把简单的东西坚守做到极致。

马家包子,做法比较常见,我看有两点比较难得:一是用料讲究,无论面粉还是肉馅,都不是很随便,精制面粉、新鲜牛肉,和面、发面都有细节;另一个就是调馅,有自己独特的配方,也坚守回民传统,这个不好太过细致打听,美食讲究一招鲜吃遍天,捅破了就断人财路。

所以他这个包子端上来,外观雪白,干净,几乎没有杂质,色泽饱满,褶皱均匀,晶莹剔透;吃起来,多汁、有一丝丝甜味,不是那么咸,复合有大葱的味道,不腥、不腻,包子皮柔韧有弹性。

老家味道|迁安3500多年的古镇建昌营,100多年的马家包子铺

马家包子,如今已经传承四代人,是深受满汉回等七族同胞喜欢的老味道。

一首七律,记录建昌营古镇马家包子的美味。

《七律·迁安建昌营马家包子》

京东古邑锁边关,百代商风染鬓斑。

九陌驼铃摇晓月,千重帘幕卷烟寰。

清真秘制百调香,玉鼎匀分万象安。

面蕴精魂承汉韵,馅凝穆穆沁脾欢。

褶藏锦绣浮霜雪,汁沁琼瑶化玉澜。

四世蒸腾烟火气,七族共品岁时欢。

赏析:本诗以建昌营古镇为背景,通过"九陌驼铃""千重帘幕"展现千年商埠风貌。

颔联"清真秘制"直指马家包子非遗技艺,颈联"面蕴精魂""馅凝穆穆"暗合百年传承与民族融合。

尾联"四世蒸腾"喻技艺传承,"七族共品"显民族团结。全诗紧扣"古""奇""绝""美"四大特色,将商贸文明、民族风情与美食文化熔铸于诗行之间。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