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北京的朋友问得特别具体:“我一直按7280的基数缴社保,缴满20年退休,能拿到5000块吗?”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退休金多少全看缴费基数和年限这...
2025-10-25 0
极目新闻记者 柳琛琛 詹钘
这个深秋,103岁的科学巨擘谢幕。
10月24日的早晨,冷风夹带着寒意,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外,前来送别杨振宁先生的市民排着长队,他们身着黑衣,神色肃穆。
这是杨振宁逝世的第7天。
10月18日12时许,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溘然长逝。
连续数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所在的科学馆大楼内,前来缅怀室吊唁的人们络绎不绝。有清华大学的师生、退休教职工,还有6000余名来自校外的社会各界人士。缅怀室内,从全国各地送来的花圈和鲜花几乎占满了整个房间,连室外走廊都摆满了。
缅怀室所在的科学馆大楼,既是杨振宁先生办公室所在地,也是他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曾经工作的地方。
自1929年,7岁的他随父母北上,入住清华园西院,开启求知岁月的序章,杨振宁与清华大学的缘分就伴随一生。
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创办高等研究中心(即现在的高等研究院),担任该中心的名誉主任,在这里开始了“他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2003年,81岁的他回到清华任全职教授,入住“归根居”。
2025年的深秋,杨振宁先生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人们又聚集在清华园缅怀他。
始于清华,止于清华,正如他生前所说:“我一生走了一个大圈。”
杨振宁(图源:网络)
西院11号:求知的脚步从这里迈出
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他随父母来到清华园,住进西院19号(西院扩建后门牌改为11号,下称西院11号)。
从7岁到15岁,杨振宁在清华园度过了他自己认为“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8年时光。他的记忆中,小时候的他不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杨振宁喜欢大声说话、高声唱歌,常常人未到、声先至。
西院11号位于清华园西侧。马路一侧,依次排列着一排旧式的老四合院,11号院是其中最北的一个院子。它的门前种满绿植,黄绿色叶子的常青藤,覆盖在灰白色的外墙上。步入其中,红窗、青砖、灰瓦历经岁月打磨,院内收拾得干净整洁。
极目新闻记者从附近一住户处了解到,院子大约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几乎与杨振宁同龄,当年“特别的漂亮”,杨振宁和父母居住在北屋。尽管如今院内搭建了新的房子,但格局和当年没有大的变化。
西院11号
有来访者手持一张杨振宁儿时的照片前来凭吊。照片中,杨振宁坐在庭院前,抬着标志性的大脑袋看向镜头。来访者指着院内北屋的屋脊,无不激动地说:“你看,上面刻着三道横杠,和照片上的房子是不是一模一样!”大家推测,当年杨振宁便是坐在院里,拍摄者蹲着给他拍的照片。这张照片,同时也出现在缅怀室的墙上,供人瞻仰。
在此租住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尚不知道,自己幸运地成为杨振宁的“室友”,她告诉记者:“有一种和科学巨匠时空交错的神奇感觉,很荣幸。”她进而还表示,要续租下去,这种幸运很难得。
杨振宁的聪慧,很早便被父亲所注意,到读初中的时候,他的天分更加显现。他常常翻看父亲的数学书籍,看不懂时,父亲没有揠苗助长,而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杨武之没有教给他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而是请历史学家雷海宗推荐的学生丁则良,在暑假向杨振宁教授《孟子》。因此,杨振宁可以整本背诵《孟子》。“我父亲明智的影响,我受用不尽。”杨振宁说,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是儒家的。
多年以后的1957年,在诺贝尔奖晚宴上,他强调说:“从不只一层意义上说,我是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共同的产物,二者既有冲突,也有协调。我想说,我既为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感到骄傲,也为我献身于现代科学而感到满意。”
杨振宁小时候(图源:网络)
当获得诺贝尔奖后,“所有中国人都高兴。多半人不懂我做了什么,但也很高兴。”杨振宁说,那是因为很多年来,中国一直被人欺负,所以大家这么高兴,在感情上有很深的来源,“好像是替大家出了一口气”。
“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大约27年前,杨振宁曾重回旧地,寻访儿时的记忆。当他再次走在曾走过无数次的马路上,走入西院11号,再次查看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时,与其说,这是一位科学巨匠在“回望”父母的期待,不如说,这是一位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见证者,在心愿实现之后对祖国的深情告白。
师生悼念杨振宁
科学馆:父子先后在此办公
自西门步入清华园,沿着清华路一路东行,金灿灿的银杏叶随风摇动、簌簌作响。白玉石砌成的二校门高洁优雅、静静伫立。两百米外,清华大学科学馆三层小楼前,吊唁杨振宁先生的来访者排成长队,络绎不绝。
“得知杨振宁先生去世的消息,心里颤了一下,非常悲痛。”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张先生排在队伍前列,他向记者吐露自己的心声:“杨振宁是中国人的骄傲。”
清华大学电机系退休教师罗铸已年过九旬,他介绍:“清华同学健在的还有二十几位,大家远在各地,许多已经动不了了,我带着大家的嘱托,参加对杨振宁的悼念。”
杨振宁遗照前摆满菊花(图源:清华大学)
92岁的钱老师说,她已故的先生和杨振宁是西南联大的校友。尽管行动不便,她坚持让家人推着轮椅来送杨振宁最后一程。“杨振宁这样的人太少了,我希望你们年轻人都要向他学习,为我们的国家争气。”她说。
“特别在当代,杨振宁先生是真正应该被推崇的人。年轻人要像杨振宁先生一样,成为一个恒星,不要做流星。”清华大学校友卞华舵如此告诉记者。
杨振宁的办公室设在科技馆二楼最南侧,身处长长的队伍,一抬头便可看到,金色阳光洒在他的办公室窗台前。这座大楼,也是他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曾经工作的地方。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更名为高等研究院),杨振宁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1999年起,他担任清华大学教授,亲自募集资金创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用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如今,在科学馆一楼入口处左侧墙上,仍悬挂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赞助人铭牌,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两人姓名位列“奠基赞助人”第四位。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是杨振宁一生最喜欢的格言。他带过的最后一位博士生、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说,“宁拙毋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做学问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早在杨振宁青年时,务实的态度就深深地影响到了他。他的父亲杨武之从事数学研究,但认为“数学不够实际,中国人应该做更实际的事情”,因此,杨振宁报考西南联大时选择了化学专业。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他逐渐对物理学产生浓厚兴趣,录取后即转学物理。
杨振宁生平照片(图源:清华大学)
此后,务实的治学风格贯穿了杨振宁的一生,并传递给中国的后辈学者。葛墨林院士回忆杨振宁的教诲时说:“他常和我们说,做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取巧,老老实实地弄熟了,才能谈到巧。要朴实的东西,不要表面的东西。”
10月20日举行的线上追思会,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翁征宇说:“杨振宁做这么多重要的工作,他并不是(像现在的很多人),有重要工作出来,就一拥而上去留下印记,而是能够解决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非常踏实,他会将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最符合他品味的领域,并解决问题。”
杨振宁书屋(图源:网络)
归根居:耄耋之年开启最后的事业
从西院11号向东步行约二十分钟,便来到杨振宁居所“归根居”,这座藏身于树林之中的二层小楼,距离科学馆约几百米距离。乳白色的小楼设计简洁,带有小院,绿树翠竹环抱,环境优雅。
10月18日,得知杨振宁去世的消息,不少校内师生来到这里拍照、缅怀。有学生为没有听过杨振宁的课程而惋惜。
2003年杨振宁回到清华园,入住归根居,住所的名字是他自己取的。此时,距离他上一次离开西院11号已经有66年。
这66年,他历经战火洗礼、学术上取得骄人成就、在内心痛苦斗争中入籍美国、致力中国科技发展……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身上流淌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立场清晰,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杨振宁的好友王征曾担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告诉记者,1971年,杨振宁领衔,两次出席美国方面的听证会,向美国方面强调,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
同一年,杨振宁写信给国内的父亲,表达回国探亲意愿,由此,他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知名科学家,在美国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的第一人。此后数十年间,他为促进中国科技进步做了大量工作。
邓稼先写给杨振宁的信(图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杨振宁的“归根”,让不少海外华人学者受到鼓舞。
“我和太太说,杨振宁先生都回国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回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隽在清华大学工作了20年。他回忆受到杨振宁影响,作出回国教书的决定时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
杨振宁给本科生授课(图源:网络)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物理学家王义遒至今记得,杨振宁回国次年,亲自为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自己在课堂上旁听。他说:“我们非常敬仰他,他对中国基础研究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赞助人名单
杨振宁先生回到清华大学后,不少师生会在清华园内偶遇他和夫人翁帆。学生们拍摄的偶遇视频显示,他一手拄着拐杖,走起路来脚步并不慢,并且还和旁人谈笑风生。
归根居是杨振宁的起居住所,承载着他和夫人翁帆共同的记忆。住所内,悬挂着杨振宁与翁帆多张出游的照片。翁帆曾撰文回忆,杨振宁先生喜欢开车,亲戚朋友常常劝他,不要开车,可他乐在其中,85岁时才把开车的任务交给她。翁帆还说,有些初次见面的人,会向她提问,她是不是杨振宁先生的学生。有时她会回答:“不是,他没有教我物理,但他教我开车。”
归根居见证了杨振宁先生从耄耋老者到期颐之年的岁月,这位科学巨擘在清华园内开启人生最后的事业,也在这里为自己辉煌的一生画上圆满的句点。
2021年,杨振宁在出席自己百岁(虚岁)生日活动时,回忆起挚友邓稼先写给他的一封短信。邓稼先在信中写道,确实没有外国人参加过我国有关制造核武器,令他热泪盈眶。这封信的最后,邓稼先化用名句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我觉得,50年以后,我和你(邓稼先)说,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50年,是(符)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会满意。”在百岁生日活动上,杨振宁动情地说。这是大师隔空对挚友的深情回答。
如今,杨振宁已在另一个世界与挚友重逢。“归根居”外,一片松林身姿挺拔,迎着风轻轻摇晃。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相关文章
最近有北京的朋友问得特别具体:“我一直按7280的基数缴社保,缴满20年退休,能拿到5000块吗?”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退休金多少全看缴费基数和年限这...
2025-10-25 0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中国在国际大豆市场上的每一次动作都牵动着全球农业格局,最近几个月因关税争端,中国暂停了对美国大豆的采购,将目光转向巴西。巴西...
2025-10-25 0
谁也没想到宗馥莉辞职41天后,娃哈哈风波又迎来大反转。根据36氪的独家消息,宏胜系已经下发通知,2026年将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要知道宗馥莉辞职的...
2025-10-25 0
练了十年太极还像广播体操?2024年5月,北京体育大学把“神韵”塞进AI系统,一测发现九成学员眼神根本跟不上手,直接破防。 原来不是动作不标准,是大...
2025-10-25 0
“跑两步就喘、膝盖咔咔响、体检报告红字一年比一年多”——这就是6月28日北京朝阳公园跑道上,45岁的老李戴着新买的Apple Watch Series...
2025-10-25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手机麻将机必赢神器下载,以及手机麻将必赢神器有没有试用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自动麻将机必赢神...
2025-10-25 0
极目新闻记者 柳琛琛 詹钘这个深秋,103岁的科学巨擘谢幕。10月24日的早晨,冷风夹带着寒意,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外,前来送别杨振宁先生的市民排着长队,...
2025-10-25 2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经标注文献及截图,请知悉。2024年底,美国突然抛出一份直白的“提醒”,让台当局的幻想彻底破灭。美国...
2025-10-25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