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政府找上门

抖音热门 2025年09月13日 21:12 2 cc

1968年9月,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公社韩家湾小学的学生孔忠良还是个13岁的淘气少年。他每天放学后都会到附近的水渠边捡废铁换零钱,补贴家用。

那天傍晚,当他沿着渭惠渠边的路走到狼家沟时,忽然瞥见渠边一块石头,“白的,跟大拇指长短差不多,方不方,圆不圆,陷在淤泥里”。

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政府找上门

在夕阳照射下,这块“石头”反射着温暖的光芒,上面好像还刻着一只形状怪异的动物。似乎是孩子特有的灵性,让孔忠良觉得这不是普通石头。

他小心翼翼地用力从污泥中抠出这块“白石头”,抹掉表面的污迹,仔细查看。发现它通体洁白,触手温润,上面刻着些他看不懂的文字。

年轻的孔忠良并不知道,他手中这块“白色石头”竟是件无价之宝,将在中国文物界引起轰动。

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政府找上门

孔忠良将这块神秘的白色石头带回家后,马上拿给父亲孔祥发看。孔父曾担任大队干部,与考古队员打过交道,知道村子里挖出过不少文物,有一定的文物保护意识。

他仔细端详这件物品:它质地温润,明显是上好的玉石,上部浮雕着一只奇异的动物,下面四四方方的,刻着陌生的文字。孔祥发判断这应该是一件文物,而非普通的图章。

经过短暂的家庭商议,孔祥发做出了一个决定:专程去省博物馆请专家鉴定。第二天,他带着儿子孔忠良从咸阳老家出发,步行四个多小时来到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

到了博物馆,工作人员接待了这对风尘仆仆的父子。当孔祥发掏出那块“白色石头”时,文物专家的眼睛立刻亮了。

陕西省博物馆的专家们仔细鉴定了这件文物。这是块上好的新疆和田羊脂玉,玉石上雕刻的是一只螭虎,更让专家惊讶的是玉石上雕刻着“皇后之玺”四个篆体字,艺术价值极高。

当时的博物馆馆长对面前的玉玺震惊不已,打趣地告诉孔忠良父子:“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宝级文物,能值半个西安城吧。”

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政府找上门

专家们迅速查阅历史资料,多方论证。据《汉官旧仪》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而这枚玉印无论是形制、式样、印文内容及字数都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

玉玺高2.0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玉质坚硬致密,无任何受沁现象。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

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

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琢出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阴线槽内残留有部分朱砂。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笔画粗细均匀,深度一致。

听说是珍贵文物后,孔祥发和孔忠良毫不犹豫地决定,“既然是国宝,就上交国家吧”。

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政府找上门

博物馆馆长激动又感动,凑了20元作为父子俩来回的路费。“带娃吃碗羊肉泡馍吧”,临走时,馆长对孔父说。尽管55年过去了,但是那天在西安城里吃的那碗羊肉泡馍孔忠良至今记忆犹新。

带了一些笔纸文具用品,父子俩又走了四个多小时,到家时已经快晚上九点。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的捐赠往事,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孔忠良乐呵呵地笑着说:“咱就是个农民,实诚是根本。捡到了宝贝不交给国家交给谁!”

2012年,陕西省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在举办“保护大遗址、弘扬汉文化”专题座谈会上,对孔忠良无偿捐献国宝的行为给予了表彰和奖励。

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政府找上门

这枚“皇后之玺”的主人,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吕雉。吕后是山东单父人,小名娥姁。其父吕文,住单父吕姑村,颇有钱财,因而吕雉自小生活富裕,养得姣美如玉。

公元前221年,吕文为躲避仇家,携家迁沛县,在那里结识了当时还是亭长的刘邦。吕文懂相面术,见刘邦相貌堂堂,不顾妻子反对,将女儿吕雉许配给这个不务正业、年龄相差十多岁的中年大叔。

吕雉嫁到刘家后,生活贫穷。刘邦四处奔波谋生,她就在农田劳作。几年间,生下一男一女,男儿即汉朝第二个皇帝孝惠帝刘盈,女儿即鲁元公主。

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政府找上门

刘邦称帝时已55岁,册封6岁的儿子刘盈为皇太子,吕雉便以正宗皇后登上高位。然而,在统率大军东征西战中,风流成性的刘邦专宠貌赛西施的戚懿。

戚贵妃很清楚,自己地位逊于吕后,在于皇太子的原因。于是施展功夫,要替儿子刘如意夺嫡。刘邦也不满刘盈生性软弱,天资平庸,担心他成不了大事,加上戚懿日夜吹“枕边风”,也有了废盈立如意之意。

吕后深知,保住了太子,也就保住了皇后的地位。她一方面竭力拉拢朝中大臣,另一方面问计于足智多谋的张良。张良推荐了在终南山上隐居的“商山四皓”。

当刘邦看到自己一直请不到的四位高士竟然辅佐儿子刘盈时,不禁叹息,对戚夫人说:“我本想立如意的,但太子有了辅助,羽翼已成,很难再变动了。吕后要成为你的主人了。”

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政府找上门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她统治期间,尊崇黄老之学,奉行无为而治的方针,支持汉惠帝废除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统治后期,重用吕家兄弟姐妹,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这枚“皇后之玺”正是吕后权力的象征,是她当政的有力见证。

吕后一生经历丰富而曲折。她曾因为刘邦造反吃官司,被关进县牢。出狱后找到刘邦,还随机应变编造天命故事,说“我一见有天子气的地方就往那里走,果然找到了”,为刘邦扩大影响力。

楚汉战争中,吕雉和刘邦父亲太公被项羽俘虏,当了三年囚徒。项羽时常把吕雉和太公装在囚车里,押赴前线,还在阵地前挖下大坑,埋上大锅,威胁刘邦退兵,不然就烹了吕雉与太公。

这些经历磨练了吕雉的意志,使她变得更加顽强,学会了能屈能伸,韬光养晦。这也为她日后掌理朝政,应对复杂政治斗争积累了经验。

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政府找上门

“皇后之玺”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螭虎形。螭虎是一种想象中的神兽,多指没有角的龙,将螭与虎结合便形成了一种虎头螭身的神兽。

在古代的印玺制度中,螭虎彰显着王者的赫赫威仪,是帝王的象征。蔡邕《独断》记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相传秦始皇确立了“天子六玺”的用印制度,规定帝后之玺以白玉为印、螭虎为钮。

南越王墓也曾出土螭虎钮玉印,出自墓主腹部,边长2.3厘米、印台高0.9厘米,通高1.7厘米,为螭虎钮白玉印。螭虎钮周围刻云气纹烘托,螭虎盘踞于云纹之上,作隆起状,螭虎首与虎头近似,张嘴露出獠牙,体现了王者威严。

与“皇后之玺”相比,南越王墓的“帝印”螭虎钮玉印尺寸略小,但也反映了类似的玺印制度。秦汉时期,螭虎这种造型和纹饰应用得更为广泛,除了帝印以螭虎为钮,在许多玉器上也可见螭虎的身影。

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政府找上门

“皇后之玺”出土地点位于吕后与刘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约一公里的陵园之内。专家推测,它可能原来是放置在吕后墓旁的便殿中供祭祀之物,后来便殿被毁,玉玺遗落土中,被水冲到狼家沟,遭泥沙覆盖而致湮没两千余年至今。

结合古代“生佩死殉”习俗和载,我们可以推测这枚玉玺的流落过程。根据《汉书》《关中记》等文献记载,西汉末年,赤眉军起义,攻入长安,不仅发掘了帝陵,还焚烧了陵园建筑。

很可能就是在这次动乱中,吕后陵墓旁的便殿被毁,这枚“皇后之玺”因此流落出来。经过两千多年的自然变迁和水土流失,最终被冲到狼家沟的水渠边,直到1968年被孔忠良发现。

韩家沟与长陵的位置关系,为推断玉玺属于吕后提供了有力证据。孔忠良捡到印章的地点位于汉高祖刘邦长陵西边,离吕后陵墓的封土也很近,这成为证明玉玺归属的重要地理依据。

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政府找上门

“皇后之玺”不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也是汉代篆刻艺术的杰出代表。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笔画粗细均匀,深度一致。

篆书“皇后之玺”四字,方正、规范、匀正、充实,是典型的汉代篆书特征,对后期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文字留白布局合理,堪称引领了后代的印章艺术。

这枚玉玺是同时代印章中属于礼制最高、体积最大的。贺达炘指出:“西汉时期没有纸张,印章是被用在封泥上,作为竹简等文件的封印标记,所以相较于后世纸张用印,它的尺寸要小一些。”

玉玺的雕刻工艺极为精湛,螭虎造型生动,玺文字体规整大气,雕琢技法娴熟,都是罕见的。它反映了汉代高超的玉石雕刻技术和印章制作水平,是研究汉代工艺美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政府找上门

自从孔忠良父子将“皇后之玺”上交陕西省博物馆后,这方珍贵的玉玺便得到了专业保护和展示。1991年6月,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大雁塔西北不远处建成开放,这方历经沧桑曲折的国宝,从此在这座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艺术殿堂中正式陈列,公开展出。

如今,“皇后之玺”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它在博物馆展厅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展出,吸引着各方游客前来参观。尽管在一众珍贵文物中,它也堪称至宝。

1968年,陕西男孩捡到玉玺,上交国家得20元,44年后政府找上门

这枚玉玺创造了两项全国之最:我国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玉玺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它是证明皇后制度的最早文物,也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是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

2012年,陕西省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登门拜访了孔忠良,表彰其无私奉献的精神,感谢他为国家所作之贡献。

当年那位13岁的少年已过花甲之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与“皇后之玺”再度相逢时,他仍然强调:“既然是国宝,就应该上交国家”。

玉玺从陪葬到重现,跨越两千年的时空,最终安身于博物馆,向世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