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在东欧,位置夹在俄罗斯和波兰、乌克兰之间。地方面积不大,却一直跟俄罗斯走得很紧。两国不只是现在关系近,历史上本就是同一支民族分出去的枝叶,语言...
2025-08-21 0
夜幕降临,喧嚣的街道逐渐沉寂,但在印度的某个角落,一种深藏于社会血脉中的阴暗力量悄然苏醒。
她是一名年轻的医生,刚刚结束了连轴转的急诊班,却没能躲过那场注定的噩梦。
她的身影消失在医院的走廊里,仿佛无声地融入了这座本应救死扶伤的地方。
这不是第一次发生类似的悲剧——十二年前,那个名为尼尔巴亚的女大学生,也在新德里那辆无情的公交车里,被折磨至死。
她的呼喊在那一刻成了整个印度社会的集体记忆,激起了数万人的愤怒与抗议。
时光流转,社会似乎并没有改变,女性依旧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安全。
性暴力,似乎早已成为了印度社会的隐秘常态。
印度社会对女性而言,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生存场域。
无论她们身处何地,无论是喧嚣的街道、拥挤的公共场所、繁忙的工作地点,甚至在被视为庇护所的自家屋檐下,女性都可能面对各种形式的侵害威胁。
2012年,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犹如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国家。
那一年,一名年仅二十三岁的女大学生,被媒体赋予化名“尼尔巴亚”,意为“无畏者”,她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一辆夜间行驶的非法运营大巴上惨遭轮番侵犯。
尼尔巴亚与其男性友人在反抗过程中,遭遇了难以想象的暴力,罪犯的残忍行径令人发指,令人不寒而栗。
事件迅速引发了全印度上下空前的愤怒,掀起了持久且规模浩大的抗议浪潮。
成千上万的印度女性和民众,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性暴力问题的沉默,纷纷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示威,点燃烛光守夜,持续向政府施压,要求严惩凶手,并彻底改变女性所处的危险境遇。
民众的怒火和国际社会的关注,迫使印度当局不得不正视问题。
政府在巨大的压力下,初步尝试推动法律改革,以期遏制此类悲剧的发生。
印度对强奸的法律定义进行了拓宽,设立了快速审判法庭以加速案件处理,并着手建立全国性的性犯罪者信息数据库,试图对犯罪分子形成震慑。
法律的修订也使得对性侵罪行的惩罚变得更为严厉,特别是对侵犯未成年女童的犯罪,甚至可以判处死刑。
这些立法层面的进步,在实际执行中却遭遇重重阻碍,其效果远未达到公众的预期。
时光荏苒,十二年后,历史却以一种令人绝望的方式重演。
2024年,一位三十一岁的女实习医生,同样被媒体冠以“阿巴亚”的化名,以示对“无畏者”精神的致敬,她在加尔各答一家政府医院内遭遇侵犯并被杀害。
这起案件再次在全印度范围内引爆了公众的愤怒,并引发了又一轮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医院,本应是救死扶伤、安全可靠的场所,然而,阿巴亚医生却在结束了漫长的三十六小时轮班后,于研讨室休息时不幸遇害。
人们发现,尽管经历了尼尔巴亚案的痛苦教训,并做出了诸多承诺,但印度的女性依然无法获得基本的安全保障。
阿巴亚案件发生后,印度总理也公开回应,表示针对妇女的犯罪是最大的罪行,任何罪犯都不应被饶恕,政府将加强法律,严惩侵害妇女的罪犯。但这些表态,在民众看来,更像是一种无奈的重申。
为了表达心中的悲愤和诉求,印度的医生群体甚至举行了大规模罢工,超过一百万名医生参与其中,暂停了非必要的医疗服务,以此抗议社会对女性安全的漠视,并呼唤正义。
根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的统计,2012年印度记录在案的强奸事件约为两万四千起,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已超过三万一千起。2019年,印度平均每天报告八十七起强奸案,2022年更是接近每天九十起。
更令人心痛的是,这些冰冷的数据很可能只是实际情况的冰山一角。
许多性侵案件因受害者害怕遭到报复,或因背负社会羞耻感,以及对司法系统缺乏信任,最终选择沉默,没有报案。
在这些不幸的受害者中,不仅有护士、病人、寡妇、学生等成年女性,甚至包括年幼的幼儿园女童。
所以“印度的绝症:性饥渴”是一种在印度父权制与厌女症土壤中,被压抑、扭曲并极端化的支配欲与权力滥用。
它是一种对女性身体的病态占有欲,以及对女性社会地位的病态压制。
这种“饥渴”是深植于印度社会集体无意识中的对女性的贬低和侵犯冲动,是一种无法自愈的社会“绝症”,因为它已经渗透到社会肌体的每一个角落,使其难以被彻底根除。
深究印度社会性暴力的根源,父权文化与种姓制度构成了束缚女性的双重枷锁。
在印度,父权文化的根基极其深厚,男性自幼被灌输“男性更为强大”的观念,而通过对女性施加性支配,则被视为彰显其“阳刚之气”的途径。
这种畸形的价值观,使得对女性的侵害被视为一种权力宣示而非罪行。
更为复杂的是,尽管印度的种姓制度在法律层面已被废除,但其观念仍旧根深蒂固,对女性的压迫尤为显著。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常被比作“贱民”,特别是在低种姓女性遭受性侵犯时,司法机构的定罪率往往极低,甚至形同虚设。
厌女症,是导致印度女性权利长期被忽视和侵犯的罪魁祸首。
在印度社会,女性被普遍视为“取乐和嘲讽的对象”,男性则普遍认为可以逃脱惩罚。
这种观念源于长期浸润的文化环境,使得女孩在家庭中地位次要,自幼便学会顺从与忍耐。
当性侵案发生时,社会舆论往往对受害者进行二次伤害,指责她们“不道德”或“引诱”了施暴者,进一步加剧了受害者的羞耻感,使得她们即使受到侵害也往往选择沉默,不敢报案。
即便在法律层面,印度在2012年德里公交车轮奸案后,对“同意”的定义有了更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定罪仍面临重重困难。甚至有案例显示,法院会将女性“软弱的拒绝”视为“同意”。
令人费解的是,印度自古以来就有着对女神的崇拜传统,女神被视为母亲和对抗邪恶的力量,备受尊崇。
这种看似尊崇女性的宗教文化,并未在现实中转化为印度女性平等的社会地位。
相反,在实际社会层面,印度的性教育缺失,性话题被视为禁忌,这导致大多数人在性知识方面,往往通过非正规途径获取,形成了扭曲的观念。
一些被视为宗教传统的陋习,更是对女性的公开剥削,例如“德瓦达西”制度——将年轻女孩献给庙里的神作为妻子,实则沦为“神圣妓女”,她们的身体被视为公共财产,任何人只要有钱便可享用。
宝莱坞电影,作为印度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
电影中,性暴力场景和男性主角的行为经常被不恰当地美化,而女性则常常被以物化和性化的方式描绘。
男主角“恶作剧式尾随”、在公共场合骚扰和挑逗女性的行为,在宝莱坞电影中被常态化处理。
更甚者,强奸情节在电影中被刻画得相当露骨,却鲜有对施暴者应受惩罚和受害者痛苦的严肃呈现。
这种影像呈现,通过美化强奸犯、轻视受害者痛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加剧了社会对性侵受害者的偏见和歧视。
在一些影片中,被强奸的女主角被塑造成“完美受害者”,她们要么被社会排挤,要么被迫离家出走,或者被家人迅速安排嫁人以洗刷“家族耻辱”。
而那些实施暴行的男性角色,却往往能够逍遥法外,甚至因其“男子气概”而赢得观众的赞誉和喜爱,这无疑是对犯罪行为的变相鼓励。
印度社会学家斯里瓦斯塔瓦曾毫不客气地谴责宝莱坞“将强奸正常化”,他指出,强奸在电影中常常被用作一种控制手段,以展示男性对女性身体的占有权和对“家庭荣誉”的维护,这使得宝莱坞电影中的男子气概与强奸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
司法与执法体系的孱弱,更是加剧了这一“绝症”的恶化。
印度司法体系松散,法官数量不足,案件审理效率低下,使得正义难以伸张,许多性侵案件被长期搁置,甚至不了了之。
在警察机构中,普遍存在的父权思想导致对女性性侵报案不积极,甚至有新闻报道称,受害女性在报案时反而遭到警察的性侵,这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二次打击。低得惊人的定罪率,进一步助长了“免罪文化”的盛行,让犯罪分子更加有恃无恐。
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的数据显示,尽管强奸案数量高企,但定罪率却极低。
从我国的视角审视印度社会深陷此种循环的根源,更能凸显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显著成就。
我国社会在实现长治久安和保障公民权益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这与印度难以摆脱的社会顽疾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保障女性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决心和实践,无疑是值得称赞的。
反观印度,其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和难以克服的社会问题,无疑成为其国家发展道路上的沉重负担。
参考资料:在这里,每16分钟就会发生一起强奸案
相关文章
白俄罗斯在东欧,位置夹在俄罗斯和波兰、乌克兰之间。地方面积不大,却一直跟俄罗斯走得很紧。两国不只是现在关系近,历史上本就是同一支民族分出去的枝叶,语言...
2025-08-21 0
在北京西部绵延的山脉中有这么一个村子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山地四合院建筑艺术而闻名这里就是爨(cuan,四声)底下村 爨底下村村口。新华社发始建...
2025-08-21 0
据报道,王毅外长与印度总理莫迪见了,印度总理这次没绕弯子:“印中是伙伴而不是对手”——这话被现场媒体的摄像机拍了个清楚。更有意思的是细节:王毅此行多了...
2025-08-21 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刘芳菲曾是央视知名主持人,与董卿、周涛并称“三朵金花”。她长相漂亮...
2025-08-21 0
截止到目前为止,距离释永信出事已经过去了20多天,谁都没想到昔日德高望重的大师,真实面目竟是一个“花和尚”。随着释永信的塌房,不少明星都无缘无故被牵扯...
2025-08-21 0
近日,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某村村民告诉红星新闻,7月6日晚,当地14岁少年蒋某某将15岁女同学方某涵害死。报案人也向记者讲述了遗体被发现的过程。据...
2025-08-21 0
夜幕降临,喧嚣的街道逐渐沉寂,但在印度的某个角落,一种深藏于社会血脉中的阴暗力量悄然苏醒。她是一名年轻的医生,刚刚结束了连轴转的急诊班,却没能躲过那场...
2025-08-21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