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热点资讯 2025年10月05日 02:41 1 admin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康康

珍·古道尔,这位一生都在和自然打交道的动物学家,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平静地走完91年的人生旅程时,世界为之震动。

作为一个西方学者,他的离世竟然意外引发了无数中国学生自发的哀悼,原来,她是连续出现在我们科学、生物、英语三门教科书中的人物,也是无数学生心中仰望的高山。

翻开她的一生,当真无愧“传奇”二字,更可贵的是,她和中国保持了几十年的坚定情谊......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不只是看看猴子那么简单

珍·古道尔生于1934年4月3日,自幼时起,珍·古道尔便对野生动物怀有浓厚兴趣,她如饥似渴地阅读关于自然界的书籍。

她的全球知名度源于她在坦桑尼亚贡贝溪国家公园持续65年的野生黑猩猩研究。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而一切的起点,则是1960年的坦桑尼亚。在贡贝的雨林深处,一个颠覆性的画面在她眼前上演:一只雄性黑猩猩,竟然像个工匠一样,把一根处理过的树枝捅进了白蚁窝。

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在当时却如同一场思想地震,彻底动摇了人类文明的根基之一——“只有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这次观察记录,无疑是一场认知革命。它迫使人类低下高傲的头颅,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而动物不再是冰冷的“它者”,而是拥有智慧与能力的“亲族”。

她的导师,著名古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当时就扔下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我们现在要么重新定义‘工具’,要么重新定义‘人类’,或者,就得承认黑猩猩也是人。”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从那之后,古道尔通过研究发现,黑猩猩的世界里有牢固的家庭纽带,它们会亲吻、会拥抱,表达着我们熟悉的情感。但同时,它们也会为了领地发动残酷的战争。

这些发现,一层层剥开了人类自诩的独特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我们如此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的物种社会。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一个不“科学”的科学家

在那个由男性主导、崇尚绝对客观的科学界,古道尔简直是个异类。她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科班训练,而这恰恰是利基选中她的原因。利基需要一个思想没有被当时科学界“简化主义”所禁锢的人,一个能用心去观察的人。

于是,她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大逆不道的事:她给每一只黑猩猩都取了名字,而不是冷冰冰的编号。她把它们称为“我的朋友”。这种做法立刻引来了同行的排斥和质疑,他们认为这“不科学”,是小女孩的多愁善感。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但古道尔顶住了这一切。她后来解释说,用数字去标记一个生命,本质上就是把它当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物件”。

她坚持用共情去理解她的研究对象,这在今天看来,是一种更谦逊、也更尊重生命的态度。最终,她的方法胜利了。如今,为灵长类动物个体命名已经成为行业惯例,她的“非主流”成了主流。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把保护区做到村子里去

当古道尔走出贡贝的雨林时,她的事业也迎来了一次深刻的转型。她亲眼看到,保护区周边的森林因为当地人的贫困而被滥砍滥伐,黑猩猩的家园在缩小,数量在锐减。那一刻她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不去帮助那里的人,我们甚至都不能想去救黑猩猩的事了。”

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了与挚爱的黑猩猩朝夕相处的丛林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一年超过300天的全球奔波。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从那之后,她随身总带着一只朋友赠送的玩具猴“H先生”,即便年届九旬,这只小猴子也陪着她环游世界,仿佛是贡贝雨林的缩影,提醒着她的初心。

她重塑了“保护”的边界,不再是简单地画个圈把动物隔离开来。1977年,她成立了“珍·古道尔研究所”,随后又在1991年发起了“根与芽”环境教育项目。这个项目从坦桑尼亚最初的12个孩子,发展成遍布全球的上万个小组,影响了无数年轻人。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在贡贝周边,她的机构没有驱赶村民,而是与他们合作。他们教村民更科学的耕作方法,提供小额贷款和教育奖学金,甚至用上了卫星图像和智能手机,让村民自己参与到森林监测中来。

奇迹发生了,那些曾经光秃秃的山丘,重新长满了树木。这套将动物福祉与人类发展捆绑在一起的“共生”模式,成了她留给世界最宝贵的实践范本。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和中国的情谊

2024年11月的最后一天,中国北京,初冬的寒意裹挟着城市。90岁的珍·古道尔出现在中国科技馆,参与一档文化访谈节目录制。

彼时,正值“根与芽”环保项目在我国落地30周年,珍·古道尔第17次来到中国大陆,而中国科技馆,正是她此行的第一站。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在这里,她与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张劲硕、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围绕“生态教育的力量”展开对谈,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根与芽”项目成员交流他们的故事。

根据公开信息,在这场为期5天的中国行中,珍·古道尔出席了5场有关自然生灵、公益慈善的活动,进行了3场半小时以上的演讲,接受了一场两小时的人物访谈、至少5场半小时左右的对谈采访,数次被人群团团围住……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网络视频显示,珍·古道尔的一头白发扎成利索的马尾,为争取时间,在赶场的间隙小跑着奔赴演讲厅,身后跟着88岁的翻译家王家湘。这一幕,成为无数志愿者心中的难忘画面。

在此行的一场慈善活动上,为了让后排观众看清自己,90岁的她,站在椅子上完成了50分钟的“希望”主题分享。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回望历史,多年来,珍·古道尔与我国结下了深厚情谊,并对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给予认可。

2017年,珍·古道尔撰文,赞扬了中国政府在改善环境方面作出的努力;1992年,有中国“熊猫妈妈”之称的野生动物保护学家吕植,27岁时因拍摄了一张大熊猫照片,偶然得到机会与珍·古道尔会面。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吕植回忆说:“我从14岁开始读她的书,见到她后,又惊又喜。”珍·古道尔在合影背后写下鼓励:“感谢你为保护中国熊猫作出的贡献。让我们继续努力”。

1994年“根与芽”项目进入中国,在北京京西学校建立首个小组;2012年,她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进行讲座时,与中国学子分享“拯救濒危动植物的故事”;2018年,她登上央视《朗读者》节目,与年轻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黄泓翔隔空对话......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二十余年里,珍·古道尔曾多次来到中国参加活动,并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和中小学发表演讲,分享她研究黑猩猩的经历,以及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并鼓励孩子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关爱动物、保护环境。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结语

古道尔的一生,获得了无数荣誉,从女爵士头衔到总统自由勋章,但她留下的最宝贵遗产,绝不是挂在墙上的奖章。

她更像是一份急迫的行动指南,提醒着我们,希望永远在于行动,而我们认知中的边界,生来就是要被跨越的。

珍·古道尔逝世:活在教科书上的传奇,一生都在为人类与自然奔走

或许正如她的朋友霍贝特教授所说,珍会第一个告诫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悲伤,而是行动起来,确保我们不会成为能与野生黑猩猩共存的最后一代人。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