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为什么我们总是停不下内卷?拼命努力的背后,是系统性焦虑

热点资讯 2025年09月24日 06:31 1 admin

还记得那部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吗?女主玉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每天吃饭、看漫画、发呆,日子过得松弛又懒散。她既不焦虑也不奋斗,面对父母的唠叨和邻居的好奇,她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这在当下的中国,几乎是不可能被允许的生活状态——我们每个人都仿佛被卷进一个无休止的竞争旋涡。上班族加班到深夜,学生卷作业卷竞赛,创业者拼价格拼流量,谁都不敢停下来。

但这不是偶然,而是过去几十年发展逻辑的自然延续。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22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涨了140多倍。特别是2000年之后,房地产和互联网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北京的房价从2000年的4000元一平涨到2020年的6万元一平,这种财富积累的速度让一整代人相信:只要拼命努力,就能逆天改命。

为什么我们总是停不下内卷?拼命努力的背后,是系统性焦虑

互联网行业同样疯狂。百度、腾讯、字节跳动这些大厂,年终奖动辄几十万、上百万,普通员工也有可能一夜暴富。那时候,“进大厂”“拿期权”就像中了彩票一样。

这就是“内卷”的起点——当努力能够带来确定的回报,人们自然愿意卷。但如今,这种确定性正在崩塌。

房地产开始下滑,互联网行业转入存量竞争,裁员成了新常态。可就算回报越来越少,大家还是停不下来。为什么?因为几十年来我们习惯了“拼命才有饭吃”的生存逻辑,一时之间,很难转过弯来。

想要“不卷”,靠个人真的不够

有人说,欧洲人活得轻松,是因为他们“不卷”。但真的是因为他们更佛系吗?其实并不是,而是他们卷也卷不动。

为什么我们总是停不下内卷?拼命努力的背后,是系统性焦虑

以德国为例,58%的家庭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但阶层流动性却很低。OECD数据显示,德国的代际收入弹性为0.5,也就是说,你父母的收入基本决定了你的起点和终点。你再怎么努力,也很难翻盘。

同时,德国的教育体系也更现实。高中毕业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三条路:上大学,进技术类学校,或者读应用技术大学。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考名校、进大厂”,因为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认同度很高。

比如,一名熟练工人的月薪可以达到3800到4500欧元,和初级工程师差不多。社会也不会因为你是工人而歧视你,反而觉得你很专业、很稳定。

这背后,是德国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在兜底。有稳定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年轻人自然更敢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而不是被逼着去跟所有人拼。

为什么我们总是停不下内卷?拼命努力的背后,是系统性焦虑

反观我们,职业教育还在起步阶段,社会依旧迷信学历,“搞技术”常常被视作“混得不好”。很多家长哪怕明知道孩子不适合上大学,也不敢轻易放弃这条路——毕竟,“读书改变命运”的信仰太根深蒂固了。

从“拼命奔跑”到“允许慢下来”,才是进步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只用了短短40多年,这种超高速发展背后,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滞后。

在19世纪的欧洲,工人经历了漫长的抗争才争取到八小时工作制。而中国社会,直到2023年才通过司法案例明确“996严重违法”。但即便如此,很多年轻人依旧不敢拒绝加班,因为“别人更卷,我就不能停”。

为什么我们总是停不下内卷?拼命努力的背后,是系统性焦虑

2023年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职场人都认为“我不是自愿卷,是被环境逼的”;而真正愿意站出来参与集体行动改善劳动条件的,只占14%。这说明,大多数人都在默默接受内卷带来的压力,却没有形成集体的力量去改变它。

其实,真正的社会进步,不是所有人都在拼,而是允许一部分人慢下来,还能被善待。

未来,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成功”。当“进大厂”不再是唯一出路,技术工人不再被嘲笑,加班不再是奋斗的象征时,我们才算真正走出了内卷。

在那之前,可能还需要时间、制度,还有思想上的一次大升级。

结语:内卷不是谁的错,而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想要跳出这个怪圈,靠一个人很难,靠一代人很难,我们需要的是全社会对“成功”“价值”的重新定义。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