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何成经典?穷小子逆袭里藏着美国梦真相

热点资讯 2025年09月18日 23:53 2 admin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何成经典?穷小子逆袭里藏着美国梦真相


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文学史上被划入“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还包括福克纳、多斯·帕索斯等,他们是二十世纪的偶像级作家。


用现在的话来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一个“穷小子逆袭”故事,他梦想发财,梦想出人头地,梦想永恒爱情。这样一个看似庸俗的故事,为何成为代表着“美国梦”的经典文学?

1.姗姗来迟的“盖茨比现象”

菲茨杰拉德是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人,出生于1896年,高中时就立志要写作。他的成名作是《人间天堂》,小说出版后他和女友泽尔达结婚,然后携妻子寄居巴黎。当时的文学青年爱往巴黎跑。在巴黎结识了安德森和海明威。


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以下简称《盖茨比》)问世,此书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海明威写信称赞他写了本好书。


菲茨杰拉德好作品不止这一部,但《盖茨比》名气大到让人以为他只写了这一部。村上春树在一篇文章里谈到菲茨杰拉德,说一个人不到三十岁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真是不可思议。诗人艾略特说此书是“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评价非常高。


但此书出版后其实销量平平,作家在世时总共就印了不到两万四千册,到他去世的1940年,有些书还躺在仓库里。


所谓的“盖茨比现象”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据说和美国军方的宣传有关。1945年,军方将十五万册《盖茨比》分发给现役军人,此后该书就成了长销书。


它到了二十一世纪仍然爆红,长盛不衰,后来的戏剧、电影改编都不必多说。2013年,好莱坞将其拍成电影,由列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出演盖茨比,也是影坛的盛事。


2.一个穷小子的逆袭故事,一个“美国的重要预言”

《盖茨比》是一部中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穷小子逆袭的故事,也算是美国梦的翻版。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叙事人尼克,来自美国中西部的一个青年,到纽约的债券行业寻找发财致富的机会。


他在长岛租了一间小屋,毗邻一座公馆,公馆主人是身世神秘却显然富裕的杰伊·盖茨比,以其家中举办豪华晚会而远近闻名。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何成经典?穷小子逆袭里藏着美国梦真相

我们逐渐得知,盖茨比出身贫穷,他通过奋斗拥有的这一切,财富、公馆、名声、外表等,都是用来引起他初恋情人黛西的注意,碰巧是尼克的表姐。黛西爱盖茨比,却嫁给了相当有钱的汤姆·布坎农,汤姆外面养着一个工人阶级情妇,名叫茉特儿。


多亏了尼克,盖茨比和黛西分开多年后又团聚了。但是黛西一想到和汤姆离婚便畏缩不前,后来,她坐盖茨比的车回家,路上她驾车不慎将茉特儿撞死,肇事后逃离现场。


汤姆嫁祸于盖茨比,让茉特儿的丈夫以为盖茨比既是肇事者又是茉特儿的情人,茉特儿的丈夫便追踪到公馆,将盖茨比射杀。


以上是小说的梗概。我们看到,小说有不少情节上的巧合,尼克碰巧住在盖茨比隔壁,尼克碰巧是黛西的表弟,黛西驾车撞死的碰巧是她老公的情妇茉特儿,等等。


《小城畸人》的作者安德森恐怕不喜欢让小说中的巧合出现太多,人为的痕迹太重,有滑向情节剧的危险。但巧合是虚构作品的常规手段,便于将线索扭结在一起,处理得当,也会有利于主题的展开。因为《盖茨比》有两条互相关联的情节线,在叙述上是需要进行组合、衔接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何成经典?穷小子逆袭里藏着美国梦真相

《盖茨比》的情节是精心设计的,故事是在一个夏季里发生的,三个月,三出戏,各三章,结局是车祸和谋杀,对称性结构。赋予道德寓意的象征描写也是对称的,汽车和灰堆,正直的中西部和有害的东部,纯洁的白衣裙和奢靡的大公馆,等等。叙述紧凑,层次井然。


菲茨杰拉德的成名作《人间天堂》才华横溢,但是有点缺乏控制,不如《盖茨比》深思熟虑、结构匀称。


《盖茨比》是一个精心打磨的作品。作者没几年功夫就将小说写得全神贯注、有条不紊,足见他的进步之神速。他构思的故事也富于尖锐的道德感,流露出新鲜敏锐的观察和苦涩的人生况味,能够流行起来不足为怪。


美国当代作家乔纳森·弗兰岑评价说,此书是“美国的重要寓言”。


怎样才能成为“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得有象征性。盖茨比的形象,三言两语说出来,人物就足够符号化了——他是农家子弟逆袭的代表,他的故事是典型的美国的主题,那就是金钱和梦想,金钱和爱情,实力和荣华。


菲茨杰拉德这一代作家,海明威、福克纳等,他们的创作对商业结构、生产关系等社会经济学领域几乎从不涉及。《盖茨比》这部小说也不正面涉及那些东西,但它的主题和“金元帝国”这个背景是挂钩的。


评论家将该篇解读为国家寓言,也是因为主题有社会学解释的空间。这就是它的一个成功之处。


3.盖茨比:刻苦自律、白手起家


我们还是从主人公的形象谈起,具体来看一下这个符号化的人物,他的血肉和神经。


小说交代说,盖茨比原名詹姆斯·卡兹,出生于北达科州的一户农家,家境贫寒,自幼梦想出人头地,要做大人物。为了改变命运,他刻苦学习,严谨自律。盖茨比给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是这样的:


6:00 起床

6:15-6:30 练哑铃和爬墙训练

7:15-8:15 研究电学等

8:30-16:30 工作

16:30-17:00 棒球和其他运动

17:00-18:00 练习演讲和社交礼仪

19:00-21:00 研究有用的新发明


每天六点起床,运动一小时,学习一小时,然后工作。这是自学成才者的奋发图强。他关注新发明,这跟他的发财梦有关,安德森的《小城畸人》也写过一个热衷于新发明、梦想发财致富的人。这很有美国特色。


还有练习演讲和社交礼仪,也很有美国特色。盖茨比后来发迹了,还保持着谦虚、诚恳的仪表风度,很讨人喜欢,和黛西的丈夫形成鲜明的对照,汤姆是富二代,张扬、盛气凌人,他不像盖茨比自小就在底层摸爬滚打,谨言慎行。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何成经典?穷小子逆袭里藏着美国梦真相

盖茨比年复一年的刻苦自律,让他迅速成长,年仅十七岁就时来运转,得到一个富翁的青睐和提携,便开始发迹。可能有读者会以为他继承了富翁的财产,其实没有,财产都让富翁的女友拿走了,分给他的那两万五千美元他也没拿到,他的遗产是精神上的,他获得的是教育。


他改名为杰伊·盖茨比,大概是为了脱胎换骨,彻底摆脱微贱的出身。总之,他的成功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苍天不负有心人。


这篇小说打动人的一点就是底层的孩子为了梦想而执着不懈地奋斗、向上,是美国常见的那种爽朗、干劲十足的实干家白手起家的故事。


不过,这么说恐怕比较粗糙,漏掉了这篇小说的精髓。盖茨比的追求不仅仅是指财富和机运,还有梦想,是那种梦想的尽头便是世界的尽头的那种梦想。

4.盖茨比的绮丽幻梦:博大,但庸俗

盖茨比有单纯的梦幻气质。那是一种穷孩子的绮丽的梦幻,以为能把天上的星辰摘下来的那种单纯的梦想,而这种单纯的梦幻气质是盖茨比身上最打动人的地方。


我们来看一段描写,写少年盖茨比的内心世界:


“可他的内心却经常处于激荡不安之中。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各种离奇怪诞的幻想纷至沓来。一个绚丽得无法形容的宇宙展现在他脑海里,这时小钟在洗脸架上滴答滴答地响着,月亮用水一般的光浸泡着他乱七八糟扔在地上的衣服。每夜他都给他那些幻想的图案添枝加叶,一直等到昏沉的睡意降落在一个生动的场面之上,使他忘记了一切为止。有一阵子这些幻梦为他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发泄的途径;它们令人满意地暗示现实是不真实的,它们表明世界的磐石是牢牢地建立在仙女的翅膀上的。”


盖茨比是一个梦幻者,这是他最重要的特点。


这个段落描写的少年的绚丽幻梦很多人都曾经有过,并不是那么特别。但并不是很多人都像盖茨比那样,始终保持这种特质,成年之后内心仍然奏响梦一样的奇异音乐。


要理解盖茨比这个人物,必须先理解这一点。叙事人在小说开篇第四段就向我们揭示了这个特点。


“假使人的品格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成功的姿态,那么这个人身上就有一种瑰丽的异彩,他对于人生的希望具有一种高度的敏感,类似一台能够记录万里之外的地震的错综复杂的仪器。这种敏感和通常美其名曰‘创造性气质’的那种软绵绵的感受性毫不相干——它是一种异乎寻常的永葆希望的天赋,一种富于浪漫色彩的敏捷,这是我从别人身上从未发现过的,也是我今后不大可能会再发现的。”


小说开篇和结尾都有这种总结性的话,用来说明盖茨比的不同寻常的特质。


缺乏文学修养的读者可能不一定会充分理解这些话的弦外之音,例如,“这种敏感和通常美其名曰‘创造性气质’的那种软绵绵的感受性毫不相干”。这句话里有一个典故,暗指英国诗人济慈所提出的一个概念,关于诗人的“消极感受力”的著名论断。


济慈指出,诗人最重要的并不是判断和思考,而是一种纯粹的接受能力,也就是消极的感受力,貌似消极却能够最大程度地感知事物的光影和色彩。


那么,叙事人这句话其实包含一种反驳,强调盖茨比的气质和那种“软绵绵”的“消极感受力”不同,它是一种更加干爽、更加明亮的浪漫气质,甚至比浪漫主义诗人更显得异乎寻常,那是一种在尘世的纷扰中永葆希望的天赋,一种天真和进取的力量。


叙事人说他在别人身上还从未发现过这种特质,这个“别人”既可以指生意人、事业家,也可以指文人、作家等。


正因为盖茨比或许比诗人、作家更坚定,更纯真,才说这种特质很罕见。尼克对盖茨比这个评价很高。这些话并不是为了拔高盖茨比,而是为了精确地定义他的特质。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何成经典?穷小子逆袭里藏着美国梦真相

在这篇小说中,叙事人尼克的身份是证券交易所的职员,小说交代说他也是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人,这个交代不是没有用意的,是在暗示尼克是作者的代言人,尼克在用一个文人的眼光接受印象、做出评判。


作为叙事人,尼克会保持距离,他充分肯定盖茨比的浪漫,但也会告诉我们说,盖茨比的人生是“献身于一种博大、庸俗、华而不实的美”。


如何理解“博大”但“庸俗”?意思是说,盖茨比的人生目标富于理想的光辉,但也只是浮华世界的光辉,从他建立自己的目标和人设的那一刻起,他的追求就是典型的美国梦的追求,不多也不少。


盖茨比改名更姓,还编造自己的出身和履历(他对人说他是名门的后代,牛津大学毕业),他的自我虚构是一个十七岁小青年的自我虚构,其实符合他的年龄和出身。


说他的宏伟追求是一种“庸俗、华而不实的美”,是否就把他身上的光彩打消了呢?我认为不会。这么说反倒是显得更真实,他不是那种遗世独立的高人,他的抱负只是一个普通孩子的抱负,他的追求是世俗的,虚荣的,当然有庸俗和空幻的一面。


这样一个梦想做大人物的小人物,他的内心世界偶尔绽放光华的时候,才会显得更加自然动人。盖茨比梦想发财,梦想出人头地,梦想纯真永恒的爱情。

5.盖茨比与黛西:“他的神奇的宝物已经减少了一件”


盖茨比服兵役时追求过当地的一个名门闺秀黛西。小说中有一段描写盖茨比和黛西年少相爱的场景:


“……一个秋天的夜晚,五年以前,落叶纷纷的时候,他俩走在街上,走到一处没有树的地方,人行道被月光照得发白。他们停了下来,面对面站着。那是一个凉爽的夜晚,那是一年两度季节变换的时刻,空气中洋溢着那种神秘的兴奋。家家户户宁静的灯火仿佛在向外面的黑暗吟唱,天上的星星中间仿佛也有繁忙的活动。盖茨比从他的眼角里看到,一段段的人行道其实构成一架梯子,通向树顶上空一个秘密的地方——他可以攀登上去,如果他独自攀登的话,一登上去他就可以吮吸生命的浆液,大口吞咽那无与伦比的神奇的奶汁。


当黛西洁白的脸贴近他自己的脸时,他的心越跳越快。他知道他一跟这个姑娘亲吻,并把他那些无法形容的憧憬和她短暂的呼吸永远结合在一起,他的心灵就再也不会像上帝的心灵一样自由驰骋了。因此他等着,再倾听一会儿那已经在一颗星上敲响的音叉。然后他吻了她。经他的嘴唇一碰,她就像一朵鲜花一样为他开放,于是这个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


这一段如梦似幻,美国文学中很难找到能和这个段落媲美的爱情诗章。秋天的落叶,发白的月光,星星敲响的音叉,鲜花般绽放的嘴唇。最后一句中说“这个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是说他心灵幻化的力量,用梦幻的魔棒把黛西点化为永恒的爱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何成经典?穷小子逆袭里藏着美国梦真相

这样我们就更能理解故事中的一些关键段落。比如,五年后盖茨比和黛西重逢,黛西已经嫁人,有一天他们在尼克的房子里见面,还参观了毗邻的盖茨比公馆:


“‘要不是有雾,我们就可以看见海湾对面你家的房子,’盖茨比说,‘你家码头的尽头总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


黛西蓦然伸过胳膊去挽着他的胳膊,但他似乎沉浸在他方才所说的话里。可能他突然想到那盏灯的巨大意义现在永远消失了。和那把他跟黛西分开的遥远的距离相比较,那盏灯曾经似乎离她很近,几乎碰得着她。那就好像一颗星离月亮那么近一样。现在,它又是码头上的一盏绿灯了。他的神奇的宝物已经减少了一件。”


这个段落透露了盖茨比的心迹。他把房子买在这个地方,是为了方便眺望海湾对岸黛西家的房子,每次眺望时都看到对岸的码头上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灯。


尼克刚认识盖茨比时,就曾撞见过这位邻居经常深更半夜站在码头上,遥望对岸的那盏绿灯。他觉得盖茨比的举止有点古怪。现在我们能够理解这盏绿灯在盖茨比心中的意义。


没错,这个人的身世是虚构的,他的财富来路可疑,可他忠贞不渝的理想和爱情却悄然屹立,坚不可摧。


他是一个执着的梦想家。让人有点遗憾的是和黛西重逢,那盏绿灯的意义也许就削弱了,因为“他的神奇的宝物已经减少了一件”。这个人就是靠那些无人知晓的“神奇的宝物”活着的。


必须指出,让盖茨比失望的并不是黛西来到他身边,缩短了他和那盏绿灯的距离,而是他洞察到黛西的本质,他对尼克说:“黛西的嗓音充满了金钱。”盖茨比好像如梦初醒的样子,看清初恋情人的面目。


不过,他真的是第一次才知道黛西的虚荣和势利吗?他在长岛租下公馆,举办盛大的晚会,不就是为了吸引黛西的注意吗?盖茨比了解黛西,也深知金钱的力量。


明知黛西已经结婚,还是不死心,那么他的想法就是——汤姆能给你的,我也能给你,这座豪华的大公馆就是一个证明。


描写绮丽的梦境和淳朴的痴情是《盖茨比》一书的重要特质,这位来自北达科州的农家子弟,财大气粗,经营有方,可他却只为爱情的梦幻活着,这让人非常惊奇。


6.“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反讽吗?

很多读者会有一个问题,盖茨比的财富来得正当吗?


小说交代,盖茨比和黑道人物打得火热,他还贩卖私酒,获得暴利,他的财富肯定来路不正。加上伪造身世,说他是骗子都不为过。至少,这是一个有污点的人物。


我们当然不是三岁小孩子,不会要求一个人没有污点,但是把盖茨比说成是伟人,是否有些离谱?小说标题"The Great Gatesby",可译为“伟大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等,难道标题是反讽?


究竟是反讽还是赞美,要从故事中去看。盖茨比终究是一个重情的人,天良未泯,他的真诚和蔼并不是伪装的。


黛西撞死了人,驾车逃逸,他为爱人担惊受怕得难以入眠,而黛西为了撇清和他的关系,不仅连最后一面都不见他,还任由别人诬陷他。


尼克恳请盖茨比的朋友来参加葬礼,这些人昔日在盖茨比公馆蹭吃蹭喝,现在不是借口推脱,就是连电话都不接,甚至有人认为盖茨比死有余辜。


令人感叹的,是这个金钱和势利的社会似乎让人别无选择。只有发财,才能出人头地,才有资格追求名门闺秀。盖茨比是个有良心的人。可他的成功,他的追求,我们看到后来都觉得不是滋味,终究是在恶浊的泥潭里摸爬滚打,难逃污泥浊水。


难怪叙事人在开篇就总结说:


“盖茨比,他代表我所真心鄙夷的一切。……不——盖茨比到头来倒是无可厚非的;使我对人们短暂的悲哀和片刻的欢欣丧失兴趣的,却是那些吞噬盖茨比心灵的东西,是在他的幻梦消逝后跟踪而来的恶浊的灰尘。”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何成经典?穷小子逆袭里藏着美国梦真相

尽管如此,叙事人还是肯定盖茨比心中的幻梦和追求,他在结尾时说:


“我也想到了盖茨比第一次认出了黛西的码头尽头的那盏绿灯时所感到的惊奇。他经历了漫长的道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他的梦一定似乎近在眼前,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不知什么地方了,那里共和国的黑黝黝的田野在夜色中向前伸展。”


叙事人的认知和立场都站在盖茨比这一边,给予同情和肯定,因此他用“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小说的标题,并无反讽的意味。


如果有反讽,那也是针对盖茨比死后才暴露出来的故事的可悲局限。


盖茨比以为前方的世界就是他梦想的世界,他到死都没有领悟,他的梦想没有未来,就如逆水行舟,只会被推向身后,被推向过去,被东部地区黑黝黝的广袤的夜色所吞没。这个故事便在叙事人悲情、怅惘和苦涩的思考中结束了。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