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热点资讯 2025年08月24日 21:50 1 cc

我们从小便知道关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说法“中华上下五千年”。这句话直指在中华大地这片土地之上,从未中断过文化传承!

但是假若,我们把这句话放在古代文献之中去好好“对应”的话。你必然会发现,似乎有那么一段时间说不清、道不明。

这段时间,大概是从夏朝一直往前推,推到尧舜,推到黄帝,甚至更早的伏羲、女娲,再早就是有巢氏、燧人氏那一类神话般的存在,加起来大约1500年。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我们都听闻过他们的名字以及一些故事,但是却找不到他们确切生活在哪年哪月,翻阅各种历史古籍也完全找不到他们自己写下的文字。

比如《山海经》、《尚书》、《史记》里边都有零星记载,可这些书写得有些晚了,有些甚至是在传说流传上千年之后才记录下来的。真真假假,谁也说不清。

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历史空白期”。

为了搞清楚这段“空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笔者把能查到的资料都翻了个遍,也查了不少考古报告,只为搞清楚一件事情:我国历史之中那大约1500年的“空白期”,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如果非要给我国历史找一个可以诉说的起点,那就得提到公元前841年。这一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有明确年份”的记载,西周的周厉王,被国人赶下台,政权由两个大臣暂代,称为“共和行政”。

“共和元年”,这是《史记》里写下的第一个明确年号,也是后来的史家们给出的中国“信史”起点。

从这一年往后,我们能查到历代帝王的在位时间,能看到谁传给谁、哪年打了仗、哪年迁了都。这才叫“年轮”被固定了下来。

可往前翻呢?对不起,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帝某在位数十年”、“传位于子”等等模糊不清的描述,没有确切的时间坐标。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就算像《尚书》那样的古籍,也多是后人追述而非原始记录。

假若你去比对文物,就会发现一件事:

很多时候,文字记载和考古结果根本对不上。

所以,学界把公元前841年往前这一段时间,统一称作“半信史时期”,也有人更直白地叫它“空白期”。

不是说那时候没人类活动,而是我们现在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太少!没有连续的年表,没有系统的文字,考古发现也多是零碎的遗址、残缺的器物,难以与文献系统一一对应。

而偏偏,这一段模糊地带,恰好是中华文明从蒙昧走向国家形态的关键时期。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如果我们把公元前841年这个公认的“信史”起点当作坐标,往前推个一千五百年左右,大概就能落到公元前2300年前后。这段时间,差不多就是传说里“大禹治水”、夏朝即将建立的年代。

也就是说,从大禹治水到夏启承位,再到商汤伐夏,然后一路延续到西周前中期,这条时间线,看上去挺热闹的,其实才是我们今天说的“空白期”最主要的那一段。

这听起来有些奇怪——毕竟这三朝不是都写进教科书了吗?

从“家天下”的夏、商,到“礼乐文明”的周朝,不是早就成了我们祖先开创历史的代表符号吗?

可真要追究起来,情况远没那么稳妥。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这三代王朝,我们了解得确实不少,但细细一看,大多是靠后人整理的说法。

比如《尚书》里关于尧舜禹的记载,《史记》里对夏商周的传承梳理,看着都头头是道,但问题是,这些书写出来的时间,最早也得是西周末年,甚至很多是汉代才整理成册的。

那时候的人,对他们再往前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其实跟我们今天看汉朝,都一样,完全是隔了五层滤镜。他们的资料来源,更多是靠口述、传说、家谱,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几分是真。

而考古层面,更是尴尬。

比如说夏朝吧,到现在,我们还没能在任何出土的青铜器或陶片上,清清楚楚看到一个“夏”字。商朝好歹留下了甲骨文,但那些也集中在殷墟,已经是商末了,前几百年的商王朝,只能靠墓葬排列、陶器风格来推测。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至于那些“早期文字”,比如刻划符号、陶文什么的,说白了还处在“像不像字”这个阶段,学界自己都没统一意见,更别说用它们来复原历史了。

更何况,这段时期本身就充满神话感。

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太阳……你说这些故事全是假的吧,也不敢;说它们全是真的,更没谱。它们介于信与不信之间,说像是隐喻也好,是部族记忆也罢,总之,它们构不成系统史实。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直到近些年二里头遗址出土,专家才开始有底气说:

“这儿,很可能就是夏王朝的都城。”

但也只是“很可能”,而不是“肯定”。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所以你要说这段时间完全是空白,那肯定不公道;但你真要按编年史那样精细去考,它又确实处处模糊。这段历史既不像神话那么天马行空,又不像后来的信史那样条理分明。

当我们一聊到咱们国家历史的“空白期”,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三皇五帝”,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

这些名字,我们从小就听,说他们教人种地、打猎、治水、造字……但问题是,越仔细琢磨,你越会怀疑:

这些人到底是真的,还是古人编出来安慰自己的?

为了搞清楚这事,笔者把《史记》、《山海经》、《大戴礼记》认真地查阅了一遍,想找点蛛丝马迹。后来发现,现代考古学其实已经悄悄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就拿燧人氏来说,传说他教人钻木取火,让人类从生吃转向熟食。这听着像神话,但你要去看看仰韶文化、半坡遗址里那些带灶台的房屋,就会发现:

原始先民真的学会了控制火源,甚至出现了烧陶、熟食的习惯。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再说伏羲,据说他画八卦、结网捕鱼、制定婚姻制度。

乍一听有点玄,可你去看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和祭祀场所,那种带有某种“秩序感”的空间布局,很难说完全没有政治或社会组织的影子。

伏羲,可能就是那些早期部落酋长们的集合体。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神农就更不用说了,尝百草、教人种谷子,听着有点“超人”设定,但你要翻良渚文化和河姆渡遗址,里边稻作农具齐全,陶器上的植物纹样也清晰可辨。

这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完成了从采集走向耕种的转变。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而黄帝,一方面是战争和统一的象征,另一方面也代表着某种“制度文明”的开始。他真的存在吗?没人能拍胸脯保证。但如果说他是多个早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整合体,那反而更符合史实。

再举个例子。浙江良渚遗址出土的宫殿遗址、高台祭坛、宽阔城墙,还有等级分明的墓葬体系。

你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只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光凭这些建筑规模,很可能会以为这是哪个小王国的都城。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所以你说这些传说人物都是虚构的,我觉得也不见得;但你要说他们就是单一、具体的“某一个人”,可能也未必是现实。更有可能的,是他们代表了某种集体记忆,一种文明跳跃的缩影。

为了书写这篇文章。这几天,笔者在查夏朝相关资料的时候,我反复碰到一个词——“二里头”。几乎只要谈到早期中国文明,这个名字总是绕不开。

所以,它到底能不能为夏朝“翻案”?这事儿还没那么简单,我当时也抱着怀疑翻了不少资料,越看越觉得,这玩意儿,不只是个遗址。

事情得从2000年开始说起。

那年,中国学界搞了个大工程,名字也够直接:“夏商周断代工程”。听上去很学术,其实目标就一件事:

我们总不能让中华文明的起点永远停留在神话传说吧?得有个靠谱的时间表,告诉大家:夏朝、商朝、周朝到底是啥时候的事。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考古学家就这样一路向中原深挖,最后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一个超规格的大型遗址,这就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二里头。

我当初看考古报告的时候,着实震了一下。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这个遗址光是占地就超过300万平方米,不是村落级的,而是那种典型的“中心城市”格局。宫殿是中轴对称的,有大型道路网、排水系统,玉器、铜器种类繁多,连成套的青铜酒具都出土了。

最关键的,是它的年代。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这地方的活跃时间在公元前1750年到前1550年之间,刚好卡在史书所说夏朝中后期。

所以这时候问题就来了:

那这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夏都”?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包括不少媒体,直接就说“夏朝实锤了”。但学术圈的说法要谨慎得多。

比如你现在去看主流考古专家的表态,他们用的措辞都是“高度可能”或者“与夏文化相对应”,很少有人拍着胸脯说:“这就是夏朝。”

原因也不难理解。你说这是一座早期王城,没毛病;说它代表国家形态,也没问题;

但你要说它“就是夏朝”,那得有写着“夏”的实物证据才行吧?可偏偏这一点,至今没出现。

不过,不管怎么说,“二里头”的发现,确实把“夏朝”这两个字从完全虚构的传说,往“真实存在的早期政权”拉近了一大步。

哪怕是最挑剔的西方史学界,也不得不承认:

在亚洲,能拿出这种规模、这种制度感的遗址,二里头是最早的一个。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至于它到底是不是禹的国都,那可能还得再挖几年,甚至几十年。但就目前的证据来说,它已经是我们理解“史前国家”的一块关键拼图,甚至可能是那段“历史空白期”的第一道关卡。

这是我在写这篇稿子时,反复绕不过去的问题。

各位读者可想而知,夏、商、周,我们课本上从小就学,说得头头是道,人物、战事、制度一个不少。可真要追问一句,这些朝代自己有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资料?反倒一下子卡住了。

照理说,夏商周那么辉煌,不该一点“自己说自己”的痕迹都没有。但偏偏,它们像是被什么抹掉了一样。不是说全无痕迹,而是“空得异常”。

笔者试着把原因理了理,可能得从三个角度去想。

第一,写字这事儿,在那个年代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现在敲键盘、拿笔写字太轻松了,可你往回倒三四千年,写字意味着什么?

那不是随便写,而是“刻”!刻在骨头上、刻在龟壳上,后来刻在青铜器上。每一个字都得费老大劲儿。别说写一段历史了,能把祭祀问卜那几句话弄明白就算不错。

甲骨文是咱们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成体系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而且也不是写故事的,而是专门占卜用的。用词极简,格式固定,几乎是“能省就省”。

那夏朝呢?说实话,到现在都还没找到能明确归属“夏”的文字材料。有些陶片上有符号,但那些符号连是不是字,学界都没统一说法。所以,别说写历史,光是留下“我是谁”这件事,在当时就是个奢侈品。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第二,别拿我们今天的“记录意识”去要求三千年前的人。

咱们今天说什么都爱“留个底”。照片、视频、手账、文档,一堆存档。但夏商那会儿,人们对“写下来给后人看”这个观念,其实很淡。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是没有那样的国家机制去系统记录。

那时候讲历史,靠的还是人。族里的老人、部落里的祭司,一代代讲故事那种方式流传。你说神农尝百草、黄帝战蚩尤、禹王治水,这些都是传下来的,但哪句话是谁最早说的、在哪儿说的?没人知道。

直到春秋时期,才慢慢有了“史官”。专门负责记事的人。再往后到汉代,司马迁搞出《史记》,这才是咱们中国历史真正成体系的开始。

你说早期有没有历史?当然有,但更像是“传说夹着点真实”,不是后来那种年号、记事、出使、战争写得一清二楚的状态。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第三,战乱才是最狠的“橡皮擦”。

夏灭于商,商败于周,这三朝换得都不太平。说难听点,那是连根拔起的更替。一座王城被攻破,最先烧的往往就是宗庙、宫殿、史官所,能留下来的只有烧焦的瓦片和碎玉器。

那时候可没有图书馆,也没有存档系统,很多知识、记忆就是靠人传人。

但人一死,语言一变,神话一换,前朝的历史也就成了“旧事不可追”。

你能想象,一个王朝推翻另一个王朝时,会特意留着前朝的家谱、典籍、碑文吗?

事实上是,多半是毁了,甚至刻意毁掉。写在竹简上的,潮了烂了;刻在铜器上的,直接熔了再铸新鼎。

笔者不信夏商的人没记过点东西,我相信他们肯定有。但那些文字,要么早被烧了,要么还藏在地底某个没被发现的墓里。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最后再来说一点。

关于中国古代史那大约1500年的“空白期”,质疑最多的,其实还不是国内学者,而是来自西方的学术界。

他们的思路很明确:没有文字?那对不起,不算历史。

这种观点乍一听挺有逻辑,但笔者认为,这种所谓的“历史标准”,其实带着很强的文化偏见。甚至可以说,是西方在拿自己的历史模型套别人的历史。

去看看他们推崇的古希腊史,其实早期也是从《荷马史诗》开始的。那是神话吧?里面什么神祇、英雄、海怪都有。可他们能从这些带有强烈文学色彩的叙述里,提炼出“希腊文明起源”的线索,转头却说我们的“炎黄时代”、“三皇五帝”太虚了、不可信,这标准是不是有点双标了?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再比如古埃及。他们有象形文字,的确也很有价值。但大多数出现在陵墓壁画和神庙石柱上,说白了,是给神看或者装饰用的,不能拿来串年表,根本不像《春秋》那样一年年记事。可你很少看到哪个西方学者因此否定埃及的文明连续性。

更不用说一些连文字系统都没形成的文明遗址,照样被他们称为“早期国家”、“文化母体”。这时候文字就不重要了?

所以我现在再看那些西方学者动辄质疑我们“历史断代不清晰”“文明起点模糊”,说实话,有点不服气。

我们不光有传说、有记载、有系统化的史学传统,近几十年通过考古、碳十四测年、古生物研究、语言演变、区域文化对比,甚至民族迁徙轨迹的推理,一步步把“模糊”的那段历史从迷雾中抠了出来。我们做的所有努力,不是在编故事,而是在拼真相。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中间发生了什么?

五千年文明,从来不是一句空口号。那不是谁拍脑袋编出来的,而是无数考古人冬天爬黄土高原、夏天钻水田地沟,一铲子一铲子刨出来的东西。

所以当别人说我们“空白”时,我想说的其实很简单:

你觉得它空,那可能只是你看不懂;

你说这段历史太模糊,那可能是你用错了理解的方式。

历史不只有文字一种表达形式。中国的古史,从来不只是写在竹简上的几行字,而是埋在地下、流淌在血脉、传唱在口头的一整套文明体系。

你没看到,不代表它不存在。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