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马科斯求锤得锤!10万艘渔船直奔南海,菲律宾这次玩砸了!中国必须给点颜色瞧瞧

热点资讯 2025年08月22日 09:49 1 cc

据海峡网报道,8月3日至4日,南部战区在南海组织了例行巡航,通报里的四个字“尽在掌握”很有分量。8月5日,战区再次发布动态——通辽舰、郴州舰奔赴相关海域,开展实际使用武器训练,科目覆盖对岸打击与海上轻武器射击。在同一时间窗,外交部面对“印度和菲律宾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的消息给出明确回应:涉海争议由直接当事国谈判协商解决,第三方不应介入。

节奏还没完,8月5日中午,舟山、宁波、连云港等大渔港千帆出海,开渔季拉开大幕;从8月5日到9月16日,东海、黄渤海、南海将先后进入捕捞“旺季”,超过10万艘渔船分批出海,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同步启动两个月“护航开渔行动”。镜头里是热闹,地图上是布局,话语中是边界。

马科斯求锤得锤!10万艘渔船直奔南海,菲律宾这次玩砸了!中国必须给点颜色瞧瞧


菲律宾和印度这回结伴“搭台唱戏”,把两天的联合巡逻与演习摆在南海,外加一串“扩大合作”的外交词汇,意图不难猜:对着中国“刷存在”、把双边摩擦抬成“多边议题”、盯着镜头谋取“道义背书”。印度的动机更复杂些,一边顶着美国的关税压力被追着跑,一边试图在南海展示“远海存在”,让自己在印太叙事里显得有分量。问题来了,海上秩序不是靠谁的朋友圈大,而是靠谁有持续存在、谁能在战以下拿得出“稳、准、柔”的处置链。联演是照片,规则才是秩序。你把镜头架在敏感海域,换不来法律地位,更换不来执法现场的优势。

渔船出海是生产活动,渔场是传统权益,护航是国家责任。把这三件事编成一根绳,海上的“存在密度”就起来了。国家的海上权利主张,不只写在军舰航迹上,也写在渔汛航迹上。当海事、渔政编队与海警、海军的力量在同一时空里同步展开,AIS轨迹、光电与雷达监控、VHF通联记录、执法记录仪影像就能织成一张证据网。有人想碰瓷、想截扣、想登临,就得面对更高的证据暴露风险与更快的干预速度。你可以在社交媒体里喊,但你很难在证据链里赢。

这不是第一次有人盯着中国渔民下手。2014年半月礁附近,中国渔船“琼琼海09063”“琼琼海03168”遭菲律宾海警拦截、鸣枪示警,船与人被扣。那不是“执法英勇”,那是明知打不过中国海警和海军,就挑软柿子捏的“选择性强硬”。你不敢直面白船,就去追黑网,这是胆小与心虚的合体。今天的护航开渔,把当年的账翻开给大家看:传统渔场照常生产,国家力量依法在旁,你要再来小动作,代价不只是舆论,是可验证的执法不当记录和随之而来的外交与法律压力。海上不是谁嗓门大谁占理,谁的证据链扎实,谁才有底气。

南部战区把“例行”二字用在一个很讲究的时点。对岸打击这个科目,不是把炮口抬起来就是本事,它考的是“发现—解算—指控—命中”的链路闭环速度;海上轻武器射击看着是小口径,背后对应的是近距离拦阻、登临检查、强制驱离这些灰度场景中的火力掌握。南海的较量大多数都在战以下,成败不在“发不发炮”,而在“有没有比对手更细的尺度与更快的反应”。谁能让现场处置既硬又稳,谁就能把事故概率压到最低,把对手“蹭热度”的收益降到负值。通俗点讲,打得准的那一方,同时也最有自控力。

再说说印度。新德里一边被华盛顿的关税往墙角上逼,一边在对华经贸上释放“止跌”的信号——外长来访后签证松动,7月下旬又下了来自中国的数十万吨大豆油订单。这些动作摆明了要给经贸降噪。偏偏在这时去南海跟菲律宾做“首秀”,想用姿态加筹码,等于经贸轨道踩刹车,安全轨道加油门。一个国家最忌“信号冲突”。市场看不懂,就会给你贴上“不确定”的标签;对手看懂了,就会把你放在“可控竞争者”的框里。印度这波巡航对国内政治当然加分,可对区域信誉并不便宜,东盟内部对“非声索第三方”的容忍度一向有限,这点不是合影能糊弄过去的。

马科斯求锤得锤!10万艘渔船直奔南海,菲律宾这次玩砸了!中国必须给点颜色瞧瞧


马科斯政府从对话转向对抗,不是一天两天。先是靠外援联巡“壮胆”,再是现场执法“上强度”,这套动作能在媒体上赢得一夜掌声,但在账本上填不满一个季度。海上每一轮对峙,背后都有保险、航运、渔业、旅游的风险定价。把南海当舞台,迟早会被后台的经济板块“拉闸限电”。更现实的,东盟内部的议程推进需要静音环境,COC谈判需要聚焦,当你反复“把域外放进来”,就是把区域共识的螺丝拧松。这些账,马尼拉算不明白也得被现实催着明白。

南海是耐力赛,常态化、工程化、规则化才是主线。“例行巡航”三个字越常见,越说明我们把节奏调到了自己的拍子上;“护航开渔”四个字越丰富,越说明我们把权利主张写进了千帆竞发的生产图景里。热闹不重要,秩序才重要。谁让自己的秩序更可预期,谁就赢得更安静的海面。对菲律宾这类“喜欢拿镜头当阵地”的对手,最好的对策不是跟着吵,而是让他们每次“造势”都撞到硬邦邦的制度墙上,发不出回响。

有人会问,印度是不是借南海演给中国看,换取边界等议题上的让步。我只能说,这套算盘在逻辑上说不圆。边界是双边的核心难题,南海是多边敏感区。你拿一个不具法律正当性的“第三方存在”去换另一个硬核议题的空间,至少得确保筹码等价。现实里,不等价。你把自己置于“非声索介入”的位置,对手一句“当事方协商”就把你的筹码价值打回零。印度真想通过压力谈判取利,不如回到能对表的经贸工程上——你看,签证松了,油脂订单下了,产业合作可以谈,这才是能换到筹码的位置。

马科斯求锤得锤!10万艘渔船直奔南海,菲律宾这次玩砸了!中国必须给点颜色瞧瞧


给菲律宾最后留一句,算是忠告。海上这行,看重的不是一次秀,而是每一天的自控。你每向前跨出一步,都要问问自己:有没有规则背书?有没有能力兜底?有没有朋友真陪你走到底?一时风光不算赢,长久安宁才叫赢。你把南海当舞台,中方就把它当工程。工程是积累出来的,舞台是搭出来的。台风一来,舞台就散;工程还在,照常运行。这,就是胜负的分水岭。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